历史上真实吕不韦!(历史上真实的吕不韦不只是商人那么简单!)尽管央视的《大秦赋》在一片赞誉中开播至今,但随着大结局的到来,各种吐槽的声音也随着而来,没想到近年来稍有的古装良心大制作,最终还是逃不掉国产剧的宿命。 什么是国产剧的宿命,那就是不管你是谍战片,动作片,还是武侠片历史剧,最终都能给你弄成感情剧,这《大秦赋》要不是过硬的服化道撑着,还真有点彻底滑向感情片的趋势。 剧中对于秦始皇继位到亲政这段时间的描写太拖沓,关注点完全都在后官斗争和吕不韦嫪毐赵姬这些人的复杂关系上,高的堂堂大秦,堂堂相国,就剩下男女那点事值得关注了。 事实上,历史中的吕不韦可不是个简单的投机商人,他的心中有着更大的理想和抱负,而所谓的绯闻,只不过是远大理想航程中一个小小的浪花而已。 (01)卫国商人 现在我们都知道一种叫做资源诅咒的东西,凡是那些资源特别丰富的国家,经济发展往往会过分依赖资源,经济形式单一。 而那些土地相对贫瘠的地区来说,反倒是容易出现比较发达的商业活动,国外的犹太人连一点资源都没有,于是成就了强大的犹太经商传统。 我国的温州地区也是这样,在土地资源非常贫乏的温州,人们总是喜欢走出去做生意,也就形成了发达的温州商业。 而吕不韦能够成为富商,这与他的出生地是分不开的,吕不韦属于卫国人,这个地方在战国时代属于存在感非常弱的国家,尽管卫国曾经是和周天子血缘最近的,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周天子自身都难保,更不要说自己的正牌宗亲了。 卫国都城在现在的濮阳,因为卫国在历史上一直都是被欺负的对象,加上卫国的好几代君主,都是那种不思进取奢靡享受型的人物,所以卫国的精英们,往往都没有安全感。 再加上处在黄河沿岸,卫国还动不动被蛮夷灭个国啥的,所以卫国就形成了民风奢靡,男女关系开放,国人爱经常的传统,《诗经》里说的郑卫之风就是靡靡之音的代表,没有丰富的财力支持,也形不成靡靡之音,所以卫国人出去打拼经商是非常普遍的事情。 这种有点像赵国的民风,赵国因为是山地较多,领土上没有大面积的平原,所以民风相对彪悍,男人爱侠士,女人爱跳舞,是个非常繁荣的国际性大都市。 正是这样的地理环境,在春秋战国时代,赵国的歌姬特别出名,美女非常多,当时的人们都已经意识到,赵国的美女经常出现在六国王宫贵族家里。 在这样的环境下,卫国出生的吕不韦自然从小就耳濡目染,通过经商很快赚到了第一桶金,并且在当时的邯郸做的业务非常大,而盛产美女歌姬的赵国,作为富商的吕不韦富商自然会有能歌善舞,年轻美丽的歌姬。 正是卫国这种不安全感,让吕不韦不甘于做一个商人,他要做的是需求更大的稳定,在经过一番仔细的考察之后,他把目光锁定在了当时还在赵国当人质的秦国王孙异人身上,并为此不惜倾家荡产,也要帮主异人回国,并最终夺取王位。 而吕不韦从决定帮助异人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商人了,他做的事情已经远远超出了商人的范畴,毕竟当时发财的机会很多,当时的大国也很多,他为什么选择了秦国,这就是眼光和远见。 很多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战国四大名将,两个都在赵国,但这样也无法挽回赵国的时代,吕不韦选择了秦国,因为他的远见,更因为他心中更远大的理想。 (02)一字千金 吕不韦的冒险和投资,终于换来了巨大的回报,异人顺利当上了秦王,投桃报李吕不韦终于在秦国做到了高官,并最终成为了秦国的丞相,在秦国统一天下之前,关键的十年时间里,为秦国这种巨轮把好方向。 很多人都觉的,吕不韦能当上丞相,那完全就是异人一句话的是,这很明显是小看了吕不韦,更小看了秦朝的制度,更是没能理解秦国为什么能够统一天下。 秦国彻底甩开其他六国,是在商鞅变法之后,而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就是打破旧贵族原有的利益,任何人在秦国,你只要是想升迁,就必须对秦国有功劳。 不管你是王子王孙也好,是亲王贵胄也罢,秦国的法度森严,从来不看情面,只看你对秦国做了什么,这才是秦国强大的根本原因。 所以吕不韦能够坐上秦国宰相的位置,那绝对不是秦王一句话的事,这中间吕不韦凭借着自己出色的能力,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功绩,吕不韦绝不是那种干成一票大买卖就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的人,他要的远远不是荣华富贵这么简单,他要的是协助秦王统一天下。 有了军功封了侯,最终坐上了丞相,一人之外万人之上,吕不韦这是妥妥的人生赢家呀,但吕不韦还不满足,他要做一件更牛的是,那就是著书立说。 面对军事上的日益强大,吕不韦认识到,秦国要想统一天下,不仅要有军队,而且必须要有强大的理论基础,这一点吕不韦又一次展现出了他超前的眼光。 为此吕不韦广邀天下才学之士,诸子百家来者不拒,吕不韦要编著的是一本能够海纳百川的一本书,这本书最初的名字叫做《吕览》,目的就是为秦国统一天下做准备。 这本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而成,现在更为人熟悉的名字是《吕氏春秋》。 在文化传统发达的中国,能从一两个字里看出来一件事背后的故事,《吕氏春秋》这个名字是不是听起来有点耳熟,没错中国还有一本更出名的书,相传是孔子所著,名字就叫《春秋》。 孔子那可是中国毫无争议的圣人,孔子做春秋乱臣贼子俱,而吕不韦的这本书被大家认可叫做《吕氏春秋》,足见这本书巨大的价值,不是每本书都有资格叫个春秋的,毕竟想蹭孔子热度的人,从古至今一直都不少。 在吕不韦的努力下,这本经他统筹编纂的书,终于完成了,共计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成书后吕不韦把他写在布匹上,并将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的赏金,遍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 这在秦国可不是开玩笑的事情,毕竟当年商鞅变法就上演过城门立柱给予奖赏这一幕,说道就要做到,吕不韦能够发出悬赏,足见他对这本书有多自信,但最终也没有谁能够领走这个奖金。 (03)软实力 春秋战国时代,表面上是一个大家为了地盘和利息,相互攻伐的时代,但是在不断的攻伐之后,实际上各个国家之间,是有一条鄙视链的,正是这种鄙视链,让很多看起来不合理事情,变得合理起来。 吕不韦组织三千门客编写《吕氏春秋》,除了要为秦国统一天下做思想准备之外,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大家对秦国文化落后的印象。 秦国地处西陲,文化水平一直不高,最初是给周天子养马的,在《大秦赋》里,末代周天子周赧王被秦国夺取九鼎,有一点声嘶力竭的怒吼,其中就很鄙夷的说道秦国不过是个马夫而已。 东方六国一直都看不起秦国,尤其是秦国正式成为诸侯,是因为周平王迁都,秦国出了力才被周天子正式册封,时间上跟许多老牌诸侯国差了一个西周时代。 在文化上的不认同,也是促使东方流动合纵计划能够成功的一个很重要原因,这里面既有利益的考量,也有文化上排斥的想法。 这种奇怪的内心鄙视链,不管有没有道理,但他 就是存在,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东方六国对秦国有鄙视链,关键东方六国之间鄙视链更严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直道灭国,燕国一直都赵国抱有一种莫名的敌意。 提起来燕国,大家最想想到的可能就是燕国太子丹策划下的荆轲刺秦王了,但是燕国本身大家了解的并不多,因为他实力实在不怎么样,可能唯一能够骄傲的地方,就是他的都城就是现在的北京。 就这么一个地理位置如此偏僻的国家,却一直以周天子卫道士自居,一直拥有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因为他却是有骄傲的资本。 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将召公奭封在蓟地(今北京),建立臣属西周的诸侯国燕国,这个召公是周武王的亲弟弟,跟鼎鼎大名的周公是亲兄弟,两个兄弟一个重理论一个重实践,共同努力奠定里西周初年周朝的各项制度和社会稳定。 关键燕国不但身份尊贵,而且国祚长达八百二十二年,导致他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看不起其他六国,因为在他眼里其他六国不是乱臣贼子就是蛮夷渣渣。 燕国眼里的乱臣贼子,韩赵魏都是,以为这三个国家是分晋得来的,妥妥的以下犯上,齐国更是不堪入目,田齐代姜齐,齐国君主早就换人换姓了,根本就不配叫齐国。 然后就剩下楚国和秦国,这倒没什么犯上作乱的错,但是在燕国人眼里,他们就是典型的蛮夷,根本不把他们放在眼里,正是因为这种偏见,导致了燕国差一点就灭了齐国,把齐国攻打的只剩下两座城池,彻底搜刮了齐国的财富,并以此对赵国展开了不死不休的攻伐。 很多表面上看起来难以理解的事情,背后都隐藏着当时的思想观念,而秦国做作大家眼中的蛮夷,要统一天下,就必须要改变没文化的印象,吕不韦汇集天下英才,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大家对秦国的印象有所改观,并最终为秦国统一做好理论基础。 但有点讽刺的是,吕不韦的《吕氏春秋》虽然包罗万象,但底色却是道家思想,但秦始皇最终重用的却是法家思想,这也导致了秦朝二世而亡,《吕氏春秋》反倒是为西汉初年的统治,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尤其可见,吕不韦当初编写这本书的时候,的确是朝着千秋万代考虑的,也是为天下最终的大一统做准备,只可惜被刘邦摘了果子,顺便说一句,秦国灭周天子得到象征权力的九鼎那一年,也是刘邦出生的年份,这或许就是天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