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长 穆树源 教授) [节日感怀]适逢2021年重阳节,不由得使我想起毛泽东的诗词"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作为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最早是丰收后祭祀的节日,有感恩和期盼的寓意。1989年,国家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倡导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13年,国家又以立法的形式规定每年的重阳节为"老年节"。所以,在重阳节到来之际,体会这个节日的文化意蕴,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党和国家对老年人的关怀与温暖,感受到国家的立场和态度,感受到中国传统"孝"文化、"敬老"文化的现代传承,也更加感到通过办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 [历程回顾]西方著名作家司汤达有一句名言:"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老年社会学家戴维·德克尔也有名言:"对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仅表现于口头上,而且应体现于实际中。" 长春人文学院的前身是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从1988年创办吉林省文化语言学院到长春人文学院,历经33年的办学历程,作为创始人,我经历了创办初期的艰难,也体会到学院获得成长、成功,取得成就后的欣慰与自豪。今天的长春人文学院已经发展为拥有37个专业和11680名学生的综合院校。 创办国内首个本科社会福祉专业是基于我对中国老龄社会的思考,出于我对中国养老问题的担忧以及对中国养老事业人才匮乏的焦虑。早在2005年前后,当我看到一位熟悉的东北师范大学退休老教授,因子女不在身边,老年生活陷入困境的情形时,引发我开始思考中国的养老问题,我下决心要通过办学为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此,我先后考察了日本、丹麦、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养老服务业以及培养养老事业人才的高等教育。中国的现实让我感到养老事业专业人才的极度匮乏(养老机构中几乎没有专科以上的专业人才)是中国养老事业发展的瓶颈。从那时起,我决定在人文学院创办老年福祉本科专业,为中国的养老事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我选择创办福祉专业,一方面是源于我在日本考察大学福祉教育时受到的启发;另一方面是我对"福祉"概念的深刻理解。实际上,"福祉"概念源于中国文化,古已有之,但中国人在实际生活中很少使用,我们更多使用"福利",或者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更物质方面的福利。近年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特别是国家领导人的话语中,"福祉"的使用频率不断增加。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福祉"概念是在表明人的一种意愿或需求状态。"福祉"一词包含了幸福、快乐、福利、福气等多重涵义。从理论上讲,"福祉"是一个文化建构的概念。通俗地讲,福祉是物质的福利与精神幸福的统一,"福祉"概念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是获得幸福感的一种心境,也是社会进步发展的理想目标,更是创造高品质生活,获得幸福感的过程。早年孙中山先生讲过"谋四万万同胞的福祉",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后国家领导人经常讲的实现"中国人民的福祉"都是在上述意义上使用的。 日本为解决养老人才需求,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大学中设置福祉专业,目前已有416所大学(含短大)和315所专科学校设置了福祉专业。在这方面日本比我们先走了一步。为此,2009年我就开始筹办福祉专业,2010年招收了社会福祉本科专业学生,又先后创办了护理福祉、康复福祉、儿童福祉、老年健康服务与管理、心理福祉等学科专业,创建了社会福祉学院、护理福祉学院、健康福祉学院、儿童福祉学院、东北福祉研究所、中日福祉比较研究所、智慧养老研究所、《福祉研究》编辑部以及长春市人文福祉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吉林省老年福祉研究会、吉林省福祉技师学院等教学、科研与培训机构,申报并获批了吉林省社会福祉研究基地、吉林省养老事业与产业发展智库、吉林省老年问题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建立了大专、本科与研究生、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多层级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更具专业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养老福祉专业人才,从实质上提升吉林省养老事业管理服务水平和福祉专业人才培训水平。近5年来,学校充分发挥福祉专业优势,先后为地方养老机构培训介护、护理和康复专业人才3 500余名。目前,长春人文学院各类福祉专业毕业生多数从事养老事业,已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成为国内大型养老机构的高层管理者。回顾创办福祉专业11年的历程,我为福祉专业发展取得的成就感到欣慰,也为自己教育人生的选择感到自豪。 [走向未来]现在,长春人文学院已完成了转设,成为独立的民办大学。长春人文学院的福祉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已经成为长春人文学院的办学特色。人们常说,过去的辉煌如果没有今天的续写将暗淡无光。近段时间,我正在深入思考学校的未来发展问题。对此,我已经形成了如下一些想法: 1.将福祉专业建设作为长春人文学院的办学特色,以此为中国未来的老年福祉事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要让长春人文学院成为中国福祉人才教育的重要平台,我的目标是把长春人文学院办成一所国内外知名的福祉大学。 2.围绕建设福祉大学这一目标,我将进一步整合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大力推进福祉与艺术、福祉与人工智能、福祉与经济、福祉与法学、福祉与教育等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打造中国特色的福祉学科,为中国未来的老年、儿童福祉事业培养复合型人才。 3.学校在贯彻"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要把培育"福祉精神"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所谓福祉精神,就是一种人性的关爱精神、社会援助精神、敬老爱幼精神、扶危济困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目前被物化、弱化了的人文精神,是需要大力弘扬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此,我将把长春人文学院办成传播中国传统的"敬老孝老"文化的教育基地。 中国有句老话:"扶老养老传家久,尊老敬老世泽长。"每个人都会步入老年,都希望得到社会的关爱、子女的孝敬,都希望得到心灵的慰藉和幸福的陪伴,这就需要社会将传统的"孝"文化发扬光大,需要培养青年一代的仁爱之心,这就是所谓的"德性"。基于这样的目标,我将在未来的办学中大力传播中国文化精神,将福祉精神的培育,落实到人文学院的教育教学之中,贯彻到师资队伍建设之中,体现在学校管理的考核标准之中,打造长春人文学院浓厚的福祉文化氛围,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福祉事业人才。(董事长 穆树源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