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与潘金莲做馒头(武松叼潘金莲的奶头) 多人和事,一旦形成固定思维,很难转变过来的。比如《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 如今人们都齐口称赞,这是武松"天人"般的英雄气概。但实则看过原著的人都清楚,武松打虎,纯属"逼上梁山",不同点仅在于,他是被自己给逼到绝境的。 武松离开宋江后,进入到了阳谷县地界,然后在景阳冈下的一个酒店里喝酒,不顾店小二劝告,一口气喝了十八碗酒,然后就要启程。 哪料却被店小二拦住,告知他山上有老虎,官府都贴出告示来了,"往来客人结夥成队,於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千万别不听劝告"枉送了自家性命"。可武松已经喝醉了,认为店小二是,"莫不半夜三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却把鸟大虫唬吓我?" 店小二无奈之下,也就不管武松了!很快武松上了景阳冈,却再次发现官府的告示,可武松却依然认定,这是店小二故意吓唬人,无非是想让客商在他店里过夜,好多赚银两。 于是武松继续走,来到一座破败山神庙时,第三次看到官府榜文,还盖着官府大印。这回武松信了,如今想回去?可武松又怕"须吃他(店小二)耻笑不是好汉",故而最终硬着头皮上了景阳冈,九死一生这才打死了老虎。 显然,从武松打虎的过程来看,就暴露出来了,武松身上有三大特点。 其一:心思有点阴暗。当然换个说法,便是武松江湖经验丰富,不肯轻易相信旁人,总之表达的是一个意思。 这个特点,就注定了想坑害武松有多难。同时也解释了,后来当武松发配来到十字坡时,为何他能反杀孙二娘,而鲁智深却差点,被孙二娘给做成"馒头馅"的原因。 其二:虚荣心太强!也可说成是自尊心强或非常好面子等。李逵力杀四虎,是因他要替老娘报仇,且你看李逵杀虎过程,那么冲动无脑的李逵,竟变得理智了起来——不是当面硬刚拼命,而拿着刀躲入老虎洞内,趁老虎回窝不防范时一击而中。 这就证明了老虎有多恐怖。若非因吃了李逵母亲,他宁肯劫八百次法场,也绝不敢跟老虎去叫板!反观武松,却是怕被"耻笑"。别人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武松却是"死要面子不要命"。这等虚荣心或说自尊心,实属水浒独一份! 其三:艺高人胆大,这条是公认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是最终的定论。也就是说,在武松完成了打虎,逆袭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后,人们对他形成的固定认知。但促成这一认知的,正是因前面那两条所决定! 不信对比燕青,相扑和射弩功夫水浒第一,可当他被李固和贾氏赶出卢府后,却宁肯沦为乞丐,也要等卢俊义回来,而不是如武松一般马上反杀回去——不是燕青艺不高,而是他的胆略,要比武松要精细全面。 换句话说就是,燕青当时相信,卢俊义很牛逼,必能扳回来,故而才委曲求全,不给卢俊义添乱,哪料卢俊义却被人家给反杀了。 二、潘金莲为何会撩拨武松? 就这样打虎成名后,武松在阳谷县当了都头,并在这里找到了哥哥武大郎,认识了嫂子潘金莲。由此,引发了第二个固定思维——那就是潘金莲是个坏透了的女人!证据就是,她撩拨武松不成,最终串通西门庆和王婆,杀了武大郎。 那么潘金莲为何要撩拨武松呢?《水浒传》中,给出了一个答案。 潘金莲本是一大户人家的侍女,由于人漂亮,被大户给看中非要收她当妾。潘金莲死活不同意,最终大户一怒之下,"不要武大一文钱,白白地嫁与他"。 武大郎的模样谁都知道,因此当潘金莲看到武松时,立刻动了心思,"武松与他是嫡亲一母兄弟,他又生得这般长大。我嫁得这等一个,也不枉了为人一世!你看我那三寸丁谷树皮,三分像人,七分似鬼,我直恁地晦气!" 潘金莲的这种心思和行为,在古代是要被谴责和批判的。但社会在进步,用现代目光来看,却并无不妥。当然,咱还是抛开,用"前朝的尚方剑,斩今朝的官"的思维,遵从水浒传的逻辑继续解读。 既然潘金莲动了心思,以武松的江湖经验之丰富,他能看出来吗?当然能!书中就写了,当潘金莲决定,让武松搬到自己家住后,"那妇人吃了几杯酒,一双眼只看着武松的身上。武松吃他看不过,只低了头不恁麽理会"。 也就是说,在两人见面之初,武松就感觉到了异样!按理说,如今哥哥家已成"是非窝"了,武松最恰当的选择,便是以公务为由拒绝住进来,只表示"没事回家看看"就可以了。 但哪料武松不但同意了,而且随后又做出了一个既让人奇怪,又仿佛"理所应当"的举动,原文如下。 过了数日,武松取出一匹彩色缎子与嫂嫂做衣裳。那妇人笑嘻嘻道:"叔叔,如何使得。既然叔叔把与奴家,不敢推辞,只得接了。" 而正是武松给潘金莲买布料做衣裳的这件事,引发了接下来潘金莲决定撩拨武松,并在跟武松喝酒时,说出了那句:"你若有心,吃我这半盏儿残酒。" 再强调一次,抛开"前朝的尚方剑,斩今朝的官"的思维,从《水浒传》原文逻辑中,便可发现,武松给潘金莲买布料做衣裳这件事,是引发潘金莲撩拨武松的催化剂! 那么武松如此做正常吗? 站在礼尚往来的角度来言,太正常不过了,且还是必须的。 站在整个过程来言,却是透出了诡异。 其一、武松明明已预感到了"有故事",却还同意住在这里——到底是何心思? 其二、明明在潘金莲特意等武松,制造两人单独相见机会后,武松却依然再次"中计",并送布料——这又是啥心思? 因此,武松给潘金莲买布料做衣裳这事,自然就成了焦点所在。那么武松若不做这件事会如何呢? 答案是:若不做,武松必会离开。因为在两者间,已经存在了必然逻辑关系。 换句话说就是,潘金莲先让武松搬来住,然后用眼神撩拨,跟着又制造两人单独见面机会,信号已经非常明显了,可武松却配合着送了自己布料做衣裳,自然潘金莲就认定了"武松有心于自己"。 三、无意义和有意义 也许看到这,有人会怒斥:你个小编太龌龊,研究这些玩意有意义吗? 意义在于,通过还原和分析事件过程,让人有所警觉,达到防范于未然。 其一:一个巴掌拍不响!当我们遇到一些棘手或暧昧不明的事情时,是不是先反思自己呢? 如武松,显然他当时最好的解决办法,不是"引逗"着潘金莲最终挑明,而是发觉异样后就当机立断,拒绝搬到武大郎家里。 他之所以这么做,恐怕跟他的那三大特点有关!即:认为自己很牛,以潘金莲的爱慕,来满足虚荣心!许多人出事,不就是因为这条吗? 也许只想要一份虚荣或刺激,结果引逗着引逗,却发现无法脱身了。如今再弥补,就需要付出惨重代价! 其二:感情之事,不容灰色地带!人生中有许多事,都有中间灰色地带为缓冲,唯感情之事没有,千万别幻想游走于中间地带。人是感情动物,所谓的理性,是相对感性而言,玩火者必自焚! 武松最终家破人亡,自己也丢掉了前程,而沦为"行者",就始于此处! 作为别人的人生,我们一群看客都赞美:哎呀,武松厉害,牛逼,人生当如武松……但你若是武松,你能喜欢这种人生,你还会跟着赞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