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太极拳(从医学角度解密太极拳的5个反常模式)太极拳 几乎所有练习太极拳的朋友最初对太极拳都会有很多困惑,太极拳的很多训练理念似乎违反常识,比如:"站桩""用意不用力"、"以静制动,后发先至" "四两拨千斤""慢练"等,这也是社会上很多人质疑太极拳的重要原因。 我相信我们的祖先智慧超群,其创立太极拳必定有其深刻的内涵和道理,我一直是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太极拳,也拜访了很多太极拳老师,受益匪浅,但目前太极拳的教学是靠经验传承,缺乏现代化的整理,很难让人清晰明白地理解,很容易以讹传讹。 为了解答太极拳的那些的疑惑,我看了大量的太极拳书籍,然而没有找到一个让我信服的答案,于是学医出身的我产生了一个想法,尝试用现代医学的知识理论去解释太极拳的架构,就这么个想法,花了我10余年的业余时间也未能想明白,直到最近博士阶段看了大量的国内外关于太极拳研究的文献,并结合生物力学、解剖学、生理学、运动控制、运动康复等多学科理论,总算找到了!太极拳的训练理念在现代医学的知识体系下是有依据的!突然有一种顿悟的感觉。 肌肉解剖 "站桩""用意不用力"、"以静制动,后发先致""四两拨千斤""慢练",要明白这一系列看似有悖常理的训练方式还得从运动系统的靶器官---肌肉谈起。 肌纤维类型 肌肉主要由肌纤维构成,根据功能解剖需求,肌肉主要分为两类:1.姿势肌(张力肌)2.运动肌(相位肌)。 姿势肌主要用于抗重力以维持人体姿势,其肌纤维主要由慢肌纤维(I型肌纤维,红肌)构成,该纤维具有耐疲劳的特点,并具有较低的激活阈值,即在触发运动时比运动肌激活快。 而运动肌则用于驱动人体运动,其肌纤维主要由快肌纤维(II型肌纤维,白肌)构成,与速度、爆发力有关,不耐疲劳。 也就是说姿势肌和运动肌都是由两种肌纤维构成,区别仅在于肌纤维的比例不同。就这个简单的解剖、生理知识,让我把所有东西串起来,解开了我多年的困惑,下面给大家分享: 孙禄堂先生为什么太极拳重视"站桩"? 站桩本质是一种静态抗重力的姿势控制训练,其参与肌群主要是姿势肌,其肌纤维主要是慢肌纤维,因此站桩主要训练的是人体姿势肌及其慢肌纤维,其肌纤维有耐疲劳,激活快的特点,这样的特点非常有利于武术技击! 首先,姿势肌的强化有助于人体形成一个稳固的生物力学结构,即传统武术里的整劲、整体力、结构力,耐疲劳则有利于该结构的维持,即整劲具有浑厚、连绵不断的特点,不易出现断劲。 核心肌群 其次,姿势肌的慢肌纤维比例高,该纤维激活快,该特点有利于身体对外界变化做出快速反应,且姿势肌位于人体关节的深层,从生物力学角度看,深层肌驱动关节扭转时力臂较短,以脊柱周围的核心肌群为例,该肌群以脊柱为中心,只需轻微收缩就可以引起脊柱的姿势调整,并传递给距离脊柱中心较远的四肢,引起肢体大幅度的动作,在角速度不变的前提下,肢体距离脊柱中心越远的部位,线速度越快,这对于武术技击而言是非常有利,且非常高效的。 站桩是太极拳的基础,站桩得到了合理解释,太极拳的其他反常理的训练方法,也就很好理解了。 用意不用力用意不用力 还是以站桩为例,练功时只需"用意"维持姿势以对抗重力,本身就是一个抗阻训练模式,则自然训练到了姿势肌(慢肌纤维为主),"不用力"则抑制了运动肌(快肌纤维为主),"用意不用力"则巧妙的训练了姿势肌,增加其慢肌纤维的比例,抑制了运动肌,并减少其快肌纤维比例。 单从肌肉形体学角度看,体形差不多两个人,其肌肉内部肌纤维的比例很可能差异很大,这就是老一辈常说的,练内家拳的人肌肉看似不壮,但功力惊人!所以万不可以貌取人! 抗阻训练 言归正传,我们现在就可以回答另外一个问题了,太极拳到底要不要练肌肉?要不要练力?这个问题在太极拳界争论了很久,悬而未决,也是很多人否定、怀疑太极拳的根源,这里我尝试给出我的答案: 太极拳肯定是要练肌肉,要练力(劲),而且要练的很强大,否则何以技击?只不过这个肌肉是指的是姿势肌,这个力是姿势肌的慢肌纤维的耐力,练姿势肌及其慢肌纤维的目的是让人体形成一个科学、高效、省力的生物力学结构(即整劲),如果练的是运动肌及快肌纤维,或是局部肌肉,对太极拳而言那就大错大错了!所以方法很关键,练法决定了你练到的是什么肌肉?什么肌纤维?是整体还是局部?练法正确,现代的训练器械完全可以为我所用!练法不对,即使站桩也没什么用。 以静制动,后发先致以静制动,后发先至 当你练到了脊柱核心肌群,并且练到了该肌群的慢肌纤维了,这个就不难解释了,前面已提到,脊柱核心肌群为姿势肌,位于人体脊柱的深层,深层肌驱动脊柱关节具有较小的力臂,只需轻微的运动就可以引起四肢大幅度的动作,同时姿势肌的肌纤维是慢肌纤维(为主),该类纤维具有阈值低、比运动肌激活快的优势,这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则大大提高了太极拳的反应速度。 技击上表现为在对方将出击未出击的瞬间(先发),我方神经系统已感应到了(后发),并通过前馈机制提前激活了位于脊柱核心肌群的阈值低、可快速收缩的慢肌纤维(先至),通过该肌群微小运动,以较小的形迹,避开对方力点,同时带动半径大的肢端运动,由于肢端半径大,在相同的角速度驱动下,其线速度得到加倍,表现为出手快(先至)!当然这个过程运动肌也会配合参与。 刚体转动模型 太极拳为什么要以静制动?不主动出击呢?妙就妙在这里,如果主动出击,调动的是运动肌,该肌以快肌纤维为主,激活比姿势肌慢!而且该肌位于人体浅表,产生关节旋转所需的半径比姿势肌大,因此形迹大,动度大,容易被对方发现,一旦扑空后果严重。还有一个因素是,姿势肌是运动肌工作的基础,也就是说人体任何运动都需建立在姿势稳定的前提下,因此还是逃不脱姿势肌的控制。 四两之力牵动千斤之牛四两拨千斤 太极拳以"四两拨千斤"家喻户晓,但"四两"如何能拨"千斤"?关键字在"拨",想象一下对方手慢慢地向你伸来,你用手把对方的手"拨"开,这"拨"的目的是在于改变对方力的方向,而不是给对方顶抗较劲,要是对抗的话"四两"是对付不了"千斤"的! 从人体运动控制角度解释,"四两"指我方姿势肌的控制力量,"千斤"指的对方运动肌产生的力量,对方采用运动肌控制为主的方式,形迹大,控制不精微,而我方以脊柱旁的姿势肌控制,形迹小,控制精微,且耐力好,因此很容易用"四两"驱动身体姿势变化避开并拨动对方"千斤力"的着力点,而且在方不知情的情况下让对方扑空,我方用姿势肌的"四两"拨动对方运动肌的"千斤"的着力点方向,是为"四两拨千斤"! 杨露禅先生 需要明白的是,掌握这种控制技术的人,必定经过了专业系统训练,其姿势肌已经得到了强化训练,即整劲形成,实际上他已经具有"千斤力"(姿势肌),只拿出"四两"(姿势肌)来给对方玩玩而已,这种身具"千斤力"(姿势肌),而只拿"四两"拨动对方"千斤力"(运动肌),才是真正的"四两拨千斤",如果只有四两力去拨千斤,在纯净的实验室条件下是可以的,但在武术技击中是行不通的,毕竟小孩是打不过大人的! 膂力过人 太极拳的以弱胜强,正确的理解是,一个看起来"弱"的人打赢了一个看起来很"强"的人,"强"和"弱"都是从外形看,从肌肉层面究其本质,看起来"弱"的人,身型瘦小,训练的却是姿势肌,其慢肌纤维比例高,姿势肌在关节深处,功能虽强,但外形看不出来,故看起来"弱"。而看起来"强"的人,膂力过人,但他训练的是运动肌,其快肌纤维比例高,运动肌在关节浅层,容易识别,故只是看起来"强"。 孙子兵法 这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点,太极拳其实是融合了兵法的理念,通过训练姿势肌及慢肌纤维,让身体姿势控制更稳定,结构更牢固(整劲的基础),运动控制更精准、高效,反应速度更快,但从外形上却看不出来。太极拳是一门防御性拳术,其核心思想不是求胜,而是求不败,孙禄堂先生总结的到位"太极拳,不求胜人,而神行机圆,人亦莫能胜",这种训练方式不仅契合太极拳的这个指导思想,还合乎兵法思想,足见老祖宗的智慧的不同凡响! 慢练太极拳为什么要慢练?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力越大越好,太极拳却采用慢练的方式,实在让人费解,其实看到这里,大家应该也明白了,太极拳慢练是以姿势控制为目的,还是锻炼的姿势肌的慢肌纤维,太极拳慢练就是动桩,同站桩的原理一致,现在我们再来看那些拳谚"百练不如一站","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定势为桩,动势为拳",是不是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呢? 太极拳通过"站桩" "慢练"的形式,采取"用意不用力"的策略强化姿势肌及其慢肌纤维,达到"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四两拨千斤"的目的。太极拳博大精深,以上仅仅是从肌肉层面管中窥豹,相信太极拳的训练方式一定是有科学依据的,结合医学、生物力学、功能解剖学、生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将有助于我们对太极拳的进行科学整理,从而让太极拳训练思路更加清晰、明了,推动太极拳的传承、发扬,让太极拳在健康医学领域焕发出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