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频烦天下计刻画人物) 关于从中小学课本里删除经典文学作品的建议似乎不少:有人曾建议从课本里删除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理由是小说里写了阿Q如流氓一样调戏妇女,如盗贼一样偷窃财物,会教坏中学生;有人还建议删除鲁迅的另一篇散文《阿长与山海经》,理由是里面有"脱裤子"情节,会污染学生纯洁的心灵,让孩子们想入非非;有人要求删除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理由是无病呻吟,而且违反了交通规则;台湾诗人席慕蓉曾在南开大学演讲中,建议将《愚公移山》从课本里删除,理由是《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对环境的破坏"太可怕了"…… 鲁迅先生 之后,便又有了陕西教授要求从课本里删除诸葛亮《出师表》的建议,那么他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1、教授建议将《出师表》从中学语文课本删除 事情是这样的,2007年,陕西省一位退休的历史学老教授,怀着对青少年成长的殷切关怀和无限厚爱,从孩子们健康茁壮成长的好心出发,向教育部写信,建议将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必修课文——诸葛亮的《出师表》删除。 "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网上争议不断,有支持其说的,但绝大多数还是反对之声。 教授是老教授,研究三国历史二十多年,学问深,底子厚,他老人家提出此建议也不是无事生非,有充足的理由,他说,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将刘备"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作为表达发动北伐战争的原因,并以此报恩于后主刘禅,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愚忠"。这种"愚忠",对于还没有坚定的辨别能力的初中生来说,容易导致观念歪曲,潜伏让孩子们形成"愚忠"思想的危险,且不利于孩子们形成科学的军事观,因此建议将诸葛亮的《出师表》撤出中学语文课本,代之以具有民本思想的华歆所作《止战疏》。 理由言之凿凿,语气信誓旦旦。我相信是出于真心,也出于他自认为的真心。但是,出发点好的建议,就一定就是好建议吗?诸葛亮的《出师表》真是一篇"愚忠"的腐朽之作吗? 2、《出师表》一文的来龙去脉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天下大乱,诸葛亮避乱荆州,隐居于今湖北襄阳的隆中,悠然世外,人称"卧龙"。 建安年间,刘备以"三顾茅庐"的知遇,隆重邀请诸葛亮为军师,从此走上复兴汉朝之路。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建立蜀国,与魏国、吴国三分天下,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三顾茅庐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因病去世,儿子刘禅继位,加诸葛亮为武乡侯,妆益州牧,全权处理军国重事。当政期间,诸葛亮加强了民族的交流,巩固了蜀国政权,推行东联吴国之策,北伐曹魏,走上了统一复兴汉室之路。 227年,诸葛亮厉兵秣马,整军北伐,感觉刘禅孱弱,颇有后顾之忧,便上表劝谏,写下了这篇言词恳切、感情真挚的《出师表》,因后来第二次北伐前还上了一篇表,因区别为前、后《出师表》,初三课本中选录的是《前出师表》。 3、《出师表》究竟是一篇怎样的古文 《前出师表》一文并不长,不过624字,但言简意赅,情深义厚。 《前出师表》 此表从先帝刘备去世后蜀国面临的特殊情况和危急形势入手,坦言作为继位者刘禅"开张圣听"和"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的必要,然后分别从赏罚、用人、纳谏等方面开导刘禅,从"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的道理启发刘禅,再以21年追随刘备,"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执著努力,和"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定信心,向刘禅表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说到动情处,最后竟至于"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先主刘备 《出师表》最动人的: 是执著理想、勇往直前的信心; 是面对困难不辞劳苦、不离不弃的决心; 是君臣相知、有恩必报的忠心。 《出师表》短短600余字,竟然创造了近20个成语,如:天下三分、苟全性命、不求闻达、三顾茅庐、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危急存亡、优劣得所、亲贤远小、亲小远贤、临危受命、计日可待、陟罚臧否、咨诹善道、裨补阙漏、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等。 《出师表》一文错落有致,详略得当,文辞典雅,节奏优美,其文笔之美,水平之高,在古文中独树一帜,堪称经典中的经典,所以,出世以来感动了无数仁人志士,受到了无数文学爱好者的喜爱。 杜甫在《蜀相》一诗中评价诸葛亮说: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对诸葛亮奋勇于一生理想的由衷感佩。 岳飞北伐金国途中,路过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武侯祠,手书《出师表》,以此激励自己"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的赤胆忠心,壮怀激烈,慷慨激昂。 宋朝人安子顺甚至因此无限感慨道: "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4、《出师表》反映出来的到底是"愚忠"还是正能量 前面我说了很多方面《出师表》的风格、特色和优点,其实此文还有一个更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文章的大气磅礴、胸怀天下,尤其胸怀天下,这是《出师表》最突出的特色。 而陕西教授之所以要求课本删除此文,就是因为他看到的,只是诸葛亮的"愚忠",而没看到诸葛亮的胸怀天下,可谓:"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后主刘禅 其实,诸葛亮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忠",看似是对一家一姓、一朝一代的"忠",其实所寄托的绝不仅仅于此,他是通过对刘家的忠、对汉室的忠,来实现"兴复汉室"、"北定中原"、平定战乱、统一天下、救民于水火的目标,这是对天下的忠,是对天下苍生的忠。 这哪里是"愚忠",满满的正能量啊! 忠孝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世世代代华夏先祖用生命、骨气、血气来坚持和践行的优秀品格,自古以来,"忠"并非只是对一姓一朝一君的忠,"忠",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时刻,人们都会有不同的对象,赋予其不同的含义: 在商纣王昏庸的时候,比干挖心表忠,这是对国家舍生取义的忠; 在南宋软弱屈辱之际,岳飞高歌猛进,奋勇杀敌,受"莫须有"之诬陷含冤而死,这是对民族杀身成仁的忠; 民族英雄岳飞 在明朝遭受瓦剌入侵之际,于谦力排众议,力挽狂澜,挽救明朝于危亡之际,因坚持"社稷为重君为轻"而得罪皇帝明英宗,最后因"谋逆"罪被冤杀,这是为江山社稷肝脑涂地的忠。 忠贞是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需要付出沉重代价坚守的本真和责任,这种责任,随代代相传而有了新的深刻含义,时至今日,我们的忠,就是对国家的忠,对民族的忠,对人民的忠,这既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也是"忧国为民,当有其心"的体现。 数千年以来,哪里"忠"字只为一家一姓、一帝一君?而诸葛亮如此优美感人的《出师表》,正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给莘莘学子们传递民族情怀、爱国精神、为民奉献的最好案例、最好教材,这种感天动地的经典要舍弃不用,除了证明自身的水平不够、胸怀不宽、理解不透、见识鄙陋之外,不知还有什么其他理由可以解释。 5、如何正确而深刻地阅读古文 我们老祖宗真正留给我们的遗产,最能体现他们智慧和情怀的,就是那些古文了。 读古文,不论我们自己有多高的欣赏能力,至少不能"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如果以教授那固执、简单的眼光去读,那么很多古文都是有问题和污染而不能读的,如司马迁的《刺客列传》《游侠列传》不能读,因为它宣扬了暗杀思想,赞扬了"罪不容诛"的人;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桃花源记》也不能读,因为他放大了遁世的思想;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也不能读,因为会有让未成年人爱上喝酒、滋长逃学的危险,其他,还有很多不能读的。倘若这样管中窥豹、目光短浅地读古人的文章,那就真的什么也没得读了。 然而,古人的音乐已经失传了,古人的绘画已经斑驳了,古人的建筑已经颓圮坍塌了,古人的珍宝已被有钱人收藏在地下室保险库不见天日了……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真正能够感受古人的创造之美、智慧之光的,就只有这些如满天繁星闪烁千年星空的古人的精彩华章了,也只有通过阅读古人的文章,我们才能继承他们的文化遗产,提高自己的品鉴能力,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滋养孩子们的心灵,提高孩子们的素养,真正让自己有品味,让孩子有出息。 正因为古文的优秀、优美,历代以来,文人们经过精挑细选,编辑过很多古人选本,作为古文的范本,以资后人学习,不过,大多数选本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人们遗忘了,倒了清朝人吴楚材、吴调侯所编选的《古文观止》至今流传,影响很大,是后人学习古文的经典版本。 《古文观止》(全四册) 《古文观止》选了先秦到明朝末期共222篇古文,除了前面提到过的《出师表》《陈情表》《祭十二郎文》《刺客列传》《游侠列传》《秋声赋》《醉翁亭记》,还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勃的《滕王阁序》、杜牧的《阿房宫赋》、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李白的《与韩荆州书》、刘禹锡的《陋室铭》、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刘基的《卖柑者言》、袁宏道的《徐文长传》,等等等等,篇篇脍炙人口,都是千古名篇。因此,《古文观止》成书300多年来,成为了人们学习古文最经典的古文阅读文本。 今天的人们如果要读古文,当然要选择最容易读而又最权威的版本,而《古文观止》是最好的选择。 《古文观止》也是有版本讲究的,好版本,好阅读。 《古文观止》(全四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