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平根雕艺术(根雕茶几) 木香盈室,根艺怡情。走进根雕艺术家刘小平的工作室,漫雕系列《人间万象》,形象风趣,颇有巧思;弥勒佛人物系列,造型浑融,笑容极具感染力;也有大量的根抱石创作,木石结合,宛如天成。作为根雕艺术家,刘小平谈起根雕创作时,既有对材料、技艺的切实论述,也有对创作技艺的深度剖析。 树根石隙长精神 根抱石的出现需要特殊的自然条件——在植被茂盛、雨水充沛的山上,有些细小的树种掉落在石缝间,成长的过程中,自然地将石头"抱"起。正因为生长条件的特殊性,寻到这样的根抱石原材概率极低。木与石的随机组合,有着天然赋予的想象空间,但也束缚着创作者的表达。刘小平说:"搜寻根抱石的原材料,需要靠机缘巧合,要创作它,需要实力更需要运气。" 根抱石的创作并不总是顺利的。有些根抱石原材料落满了灰尘,创作者苦于找不到灵感,也只好一推再推,时间可能长达两三年之久,刘小平创作的根艺茶台《茶圣陆羽》就是典型的例子。此件根抱石原材甚是稀有,石料部分是根抱石中少见的粉色大理石,形态扁长,有一较大的平滑面。缠绕其上的木根占比不大,整体较为秀气。如此宝贵的原材料,若做弥勒佛,其体量瘦小,气质也不太相符。刘小平苦苦思索,一边等待缪斯的降临。在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观察这件材料,成了他的家常便饭。突然一天,灵光一现,扁平的石料让他想到了唐人陆羽——以著《茶经》闻名于世。在他的《茶经》里,流露着"精行俭德"的茶道思想。于是,形、意契合的《茶圣陆羽》就这么诞生了。造型与寓意的和谐,将这件根抱石原材的独特性发挥到极致。回首多年的创作历程,类似的情况不在少数,但渐渐有了经验之后,刘小平明白,越是独特的材料越有可能出精品:"有些材料太美了,可是当时的想法没成熟,那就先放一边。有时间就走到它跟前,观察它、揣摩它。这样,灵感就会一点点累积,到达一个界限后,就豁然开朗,这时就可以动手了。" 拥有二十多年根抱石创作经验的积累,刘小平对它的掌握已很成熟,比如如何取形、表达主题、空间运用等等。艺术性和市场性,也是他认为必须考虑的创作方向。所以,在他的工作室里,各类题材、体裁的作品琳琅满目,涉及儒学、佛学,也有道学等等,满足了不同层面的客户的喜好。 在刘小平的精工细作下,根抱石不仅有树木的生命力,而且也让石头的刚硬散发出些许柔和。仔细打量这些作品,不知不觉,让人体会到木石结合所迸发的精神魅力。即使碰到所谓的"残次品",他也能"绝处逢生"——"残缺不一定都是坏事情,这个残缺恰恰是你艺术处理上要体现的东西。" 无形之处觅有形 在刘小平看来,根雕艺术是有很多想象空间的。它的本质是在无形的体量中找到具体的形象,但在有形的体量里它又看似无形。说得具体些,根抱石原材本身的造型提供创作者形象上的灵感,但在具体的雕刻过程中,创作者必须避开残缺的部分,譬如使弥勒佛的圆融身形能够完整表现,符合根材本身的空间关系。"如何让这些残缺不是残缺,体现了一个根雕人的水平。所谓‘化腐朽为神奇’,指的就是将不完美的东西变得完美。" 对根雕的创作方法,刘小平有自己的见解,他说:"你给我一块木材,可能你没什么概念,可在我看来,它却是一个有灵魂的作品——就像在漆黑的夜晚,你看到的是黑暗,而我的手中提着一盏灯,是一个道理。雕塑有它自己的语言,我觉得是这样子的:你站在大树下,太阳光照射到你的身体,同时你半个身子躲在树影当中,根雕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找到一条通往艺术品的路径——虚实、黑白、高矮胖瘦等等,通过夸张、变形,以抽象的、写意的形式做出来。" 根雕与书法、绘画等其他艺术,创作之"法"可以说大同小异。创作者只有不断花费时间和心力,才能突破一个个瓶颈,最终,才有可能形成他自己的风格。在根雕之路上,之所以能取得这么优异的成绩,刘小平十分坦诚地说:"自然先从模仿开始,但一定要有自己的抱负,这样才能跳脱模仿者的囹圄,创造属于自己的技艺,形成自己的‘法门’。" 作为根雕艺术家的思考 不知道是根雕选择了刘小平,还是刘小平选择了根雕,又或者说二者是相互的。 年轻时的刘小平在选择人生的道路时,对根雕很执着,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及能成为什么。 七八十年代,未满18岁的刘小平踏上了自学根雕之路。那个年代没有手机和互联网,书店也极少有根雕相关的书籍,找学习资料十分困难。于是,他便找来寿星、钟馗、门神等年画贴在墙上,每天盯着它们寻找灵感。掌握这些年画的雕刻方法之后,他又将自己当作观察对象,在墙上挂了镜子。于是,每天观察镜子里的自己如何喜怒哀乐,成了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这样的自发训练,锻炼了他敏锐的观察力,这让他雕刻的人物作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刘小平无疑是自学的高手。尽管没有拜师学艺的经历,但这反倒让他大胆博采众长,拥有创造独属自己风格的机会。当然,他也常去拜访艺术大家,向他们取经,不过他对老师们的创作十分尊重,从不拍摄对方的作品,而是用心去领会老师们的创作思路。他常常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是那位老师,我为什么会这样雕刻?"自学不是局限,我觉得它让我的眼睛盯住了世界,让我变得更加开阔。"刘小平说,"自学的人,往往会跳得出来。因为少了框架的束缚,他学到一定程度就会迸发出自己的思想。所以,我觉得一个人能不能成才,最终归结于他的悟性。在我们这个领域,有的人至多只能成为很好的工匠,但有的人有思想、有见解、有修为,他就不会止步于工匠,而是跳脱出禁锢成为大家。" 根雕艺术不是独立的,而是集大成的一种艺术。它如果是一道菜品,必然可咸可甜,可酸可辣……在刘小平的根雕作品中,我们能看见儒释道的光辉若隐若现,时而光芒万丈,时而光晕悠悠。"我本身从小就对寺庙比较熟悉,年轻时常会去庙里走走,感受佛教的文化。我也对道家文化感兴趣,心浮气躁的时候,我就去找这些先贤们,或者从精神的渠道,或者到实际的地方去看看。"刘小平说,"不论你如何倾诉自己,当你站在这些贤者面前,你最终会找到自己,并与自己对话,从而找到心中所想。" 当笔者问及根雕艺术为何与年轻人有一条鸿沟时,刘小平说:"随着年岁增长,我意识到,我对生活的理解相比年轻时更深刻了。也就是说,当你有足够多的经历,你的修为就会渐渐上升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层面。我知道年轻人有他们的喜好和选择,但我更清楚自己作品的市场定位。作为艺术家,我们必定坚守自己的强项,而面对市场的需求,我更倾向选择思想成熟的客户,毕竟考虑到时间、材料、技术的成本和根雕塑像背后的思想文化内涵……我只能说,我在等待他们成熟起来。" 结语 醉心雕刻的刘小平,只要置身在紫檀、香樟、崖柏等木料之间,就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以及雕刻时的巨大的幸福感。在他的眼里,根雕的最大魅力就是能激发你的思考力与创造力。 采访的最后,刘小平简要总结了他对根雕艺术的理解:"根雕艺术就是要化繁为简,就是把一块琐碎的材料,整理成一个直观、可感的艺术品,乃至‘大道至简’,让人一看明了,有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