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城楼上,一位身披黄色袈裟的和尚格外引人注目。 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的宣言,现场30万人震声欢呼。 只见,和尚目光如炬,望着欢呼的人群,严肃的脸庞上露出了一抹浅笑。 他就是全国唯一的僧人代表,巨赞法师。 说起和尚,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两耳不问俗事,隐居山林一心念佛。 然而,身处乱世,原本清净的佛门道场,也变得不再清净。宗教人士到底该何去何从成为困扰他们的主要问题。 是继续一心念佛,如如不动,还是跌入红尘,拿起武器反抗呢? 艰难抉择间,在巨赞法师的带领下,一群佛、道教人士,走上了一条特殊的抗战之路。 连周恩来总理都赞誉他们是"上马杀贼,下马念佛"的好儿郎。 世间再无潘楚桐 1931年,杭州灵隐寺迎来了一场剃度仪式。 只见,一位壮年身披海青,跪立于蒲团之上,正在接受方丈却非法师的剃度,此人正是潘楚桐。 他就是日后的巨赞法师。 潘楚桐是江苏江阴县人,家境殷实,自幼熟读经典,为人正直、刚毅。 发生五卅惨案时,还是中学生的潘楚桐,就与学校师生一起上街游行,奋力声援工人。 1927年,他考入上海大夏大学,认识了田汉,秉持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在田汉的指引下,秘密投身革命工作,不料却遭人告发。 暑假时,潘楚桐来到常州清凉寺,也许是受笃信佛教母亲的影响,他第一次提出出家,却遭到了拒绝。 1929年,潘楚桐辍学返乡后,经常去灵隐寺修习佛法,得以亲近太虚大师。 这让他更加深信佛法,也坚定了出家的信念,遂写下《出家志愿书》。 在他的《出家志愿书》中,其中一项志愿就是改革佛教,这受到了太虚大师的高度赞誉。 于是,在1931年,潘楚桐在灵隐寺如愿出家,取法名传戒,字定慧。 随着发丝纷纷落下,世间再无潘楚桐,法界却多了一位巨赞法师。 从此,将此身心奉尘刹,实则名为报佛恩。 上马杀贼,下马念佛 如愿出家后,巨赞法师潜心研究佛法,曾到多处佛学院担任讲师,为人传道授业。 直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清净的佛门生活被战争打破宁静。 巨赞法师从厦门一路辗转来到湖南,看着饱受战火摧残的国家和百姓,内心五味杂陈,他在心中不禁发问,一心念佛,无所挂碍,真的能拯救国家吗? 一次意外经历,最终让他找到了答案。 到了湖南后,巨赞法师对国民党消极抗日心生不满,被当时任常德警备司令部稽查处处长的沈醉抓捕,险些被枪毙处决。 好在他最后逢凶化吉,被人狂扇两个耳光后释放了。 被释放后的巨赞法师,来到南岳福严寺任教,看着内忧外患的国家,他明白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一心念佛,是救不了国的,只有万众一心,共同抵抗侵略,才能振兴中国。 但是,有战争的地方就会有杀戮,佛教讲求慈悲度人,身处乱世,又该如何平衡慈悲与杀戮呢? 于是,巨赞法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日军就是魔王,如果不杀掉魔王,他们就会残杀中国同胞。 正如佛教中,地藏王菩萨所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虽然杀了魔王,我会下地狱,但是为了救千万众生,我宁可下地狱。 为救助众生,甘愿堕入无间地狱,能发此大愿,正是大乘菩萨的精神所在。 明确了心中的想法后,巨赞法师积极付诸行动,在与老朋友田汉相遇后,经其引荐,认识了叶剑英。 他提出筹办"南岳佛道教救难协会"的想法,动员宗教人士积极参与抗日活动,这一想法得到了叶剑英和田汉的大力支持。 在成立大会上,叶剑英针对宗教人士的特殊性,提出了"普度众生,要向艰难的现实敲门",周恩来总理也为鼓励广大僧众,题写了"上马杀贼,下马念佛"八个大字。 这与巨赞法师的观点不谋而合,只有上马杀贼,才能安心学佛,国之将亡,何能安身,身将不保又如何学佛呢? 一时间,一句"上马杀贼,下马念佛"的口号,在南岳不胫而走,而在巨赞法师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佛、道教人士投身革命。 爱护百姓的白衣和尚 1939年,随着战事吃紧,巨赞法师转移到广西桂林,居住在月牙山西侧半山坳里的小广寒。 虽然身处僻静的深山之中,巨赞法师却一直心系国家,忧国忧民,他反复在心中思考,自己还能为此时的中国做些什么呢? 这时,他敏锐地捕捉到,现在的中国正需要一种声音来唤醒国人,需要一种力量来帮助中国人站起来。 于是,他决定创办一本宣传抗战救亡的刊物,这样不仅能够树立正面的佛教形象,也能够重新彰显出中国的文化精神。 经过四处奔走,巨赞法师终于得到了官方的出版许可,他决定将刊物命名为《狮子吼》。 取此名之意在于,狮子是兽中之王,在佛教中象征着智慧,所谓"狮子一吼百兽俱惊",巨赞法师认为当时的中国就像一个睡狮,当狮子醒来之时,就是中国发大威神,把入侵者驱赶出去之日。 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作为佛教界最早出版的刊物《狮子吼月刊》正式发表。 但因为处于战事,刊物的稿源非常少,巨赞法师只能不停地变换笔名写稿,巨赞正是他其中的一个笔名。 功夫不负有心人,《狮子吼月刊》一经上市,就成为了风靡一时的杂志,在桂林的街角茶楼里随处可见,足见其影响力。 1944年,战争全面爆发,日军攻进了桂林,巨赞法师只能避难到金田,居住在村民家中。 为了隐藏身份,他脱去了僧袍,换上一身白衣,他经常游走在各家各户串门儿,实则是在动员人们积极参与抗战,不做亡国奴。 而此时,村民为求自保,只能按照日军要求,不断进献食物和财物。 但是低眉耳顺并没有换来和平,日寇的要求越来越过分,甚至让村民献上女人,这让村民们再也无法忍气吞声。 冷静分析敌情后,巨赞法师决定带领村民奋起反抗,他先组织村民自制土枪土炮,后又主动联合瑶王保护村民共同反击。 这一日,天空下着蒙蒙细雨,巨赞法师带领村民在易守难攻的山口,伏击日军。 面对突如其来的猛烈攻势,日军被打得措手不及,130多名日军被消灭,几乎全军覆没。 这一仗,打得漂亮,不仅让日军记住了巨赞法师,也让人们记住了这位爱护百姓的白衣和尚。 "要以冰雪验人生" 抗战以来,巨赞法师一直亲力亲为宣传抗战救国,田汉、徐特立等人爱才心切,都曾劝说他还俗,专心参与革命。 巨赞法师却拒绝了,他认为干革命有许多种方法,佛教也需要有人去做,做好宗教,同样能利国利民。 于是,他赋诗一首表达了自己的意愿: "亡羊白昔多歧路,脱俗方为中道行。 夏绿春红何足惜,要以冰雪验人生。" 其实,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当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相互触碰时,正是中国佛教寻求出路的重要时刻。 巨赞法师深知这一点。 因此,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也从未停止对于"改革佛教"这一志愿的思考。 与传统佛教的神秘相比,巨赞法师主张通过人间佛教的方式,把佛法真正带进寻常百姓家,只有当佛法与时代紧密结合,才能得以延续和传承。 在桂林,他提出了"学术化、生产化"的佛教论点,一方面要求提高僧众知识水平,研究人世间一切学问,一方面坚持"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生产劳动原则。 作为表率,他带领僧众重新开辟荒废已久的西山茶,让西山茶重回人们的生活。 解放后,巨赞法师成为了中国佛教协会早期的发起人之一,参与了大部分规章制度的起草,做了许多实质性的工作。 如果说,他把前半生奉献给了革命,后半生则献给了新中国的佛教事业。 1984年,巨赞法师圆寂,享年77岁。 回顾巨赞法师的一生,干过革命、杀过日寇、钻研佛学、改革佛教,他始终心系国家、心系众生,是人间佛教的践行者。 在战争年代,他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为无数佛、道教人士解答了救国的疑惑、指明了抗战的方向。 佛讲,慈悲度人,普度众生,在特殊的时代,谁又能说"上马杀贼,下马念佛"的巨赞法师,不是佛菩萨在人世的显现呢? 真正的佛教,并不是冰冷的教义和教规,而应该是一种力量,让人即使身处黑暗,也能唤醒内在的觉醒。 巨赞法师深谙其道,并将其普度众生,可谓功德无量,善哉善哉。 编辑后记: 在这万千世界,有这样一群人,青灯古佛,庙宇钟声,然而这只是我们的固有印象。在这样一群人里,就有些人,酒肉穿肠过,佛祖留心间;就有些人,上马杀敌,下马礼佛;就有些人,嬉笑揶揄,以通俗法度世人心。 本周七天,柴叔和你一起品读"和尚也疯狂"专栏,敬请。 看别人的人生,开拓自己人生的宽度。 . END . 【文| 于三皮儿】 【编辑|丹尼尔李 】 【排版 | 毛毛雨】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浙江190高帅小伙打篮球、遛狗、做和尚,这个80后活成真佛了 38岁的韩寒,终于活成了所有80后羡慕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