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啸天 《寻梦环游记》正在热映,格外打动人,它讲的是一则有关遗忘的故事。对于亲情的记挂,遗忘,原来可以造成二次死亡。一曲《remember me》,唱哭了众多影迷。 悄悄上映的《空难余波》讲述的也是一个有关遗忘的故事。讲述方式却是《寻梦环游记》的另一面,另一个格局,对于死去的家人,以另一种去对待。尽管打分看起来不怎么样,其实并不难看。 难得的是,《空难余波》居然是退休州长阿诺·施瓦辛格主演的。更难得的是,这片不是以往大家常见的那个打打杀杀的阿诺,而是难得秀了一把演技的阿诺。 阿诺·施瓦辛格、尼古拉斯·凯奇、布鲁斯·威利斯、杰森·斯坦森,简直就是批片中的四大金刚,大概凡是他们主演的片,就总会博得批片商的青睐。《空难余波》大概也是如此,换个演员的话,大概这片就不会被引进了。没有动作,这种秀演技的片,其实更适合杰夫·布里吉斯、布鲁斯·邓恩、汤米·李·琼斯等演技派来演。没想到会是阿诺,但不得不说的是,这次的阿诺,演技挺不错的。 阿诺从州长的位置上退下来以后,原期望借助《终结者:创世纪》重振旗鼓,结果没想到却扑了。加上之前他与韩国大导金知云合作,野心勃勃地拍了部《背水一战》,结果也陈旧的要死,一点也不新奇,也是扑的厉害。唯二拿得出手的大概算是《金蝉脱壳》及《敢死队》了,但这些风头属于史泰龙,也没他啥事。这逼得阿诺另寻出路,于是就有了《玛姬》,这部打着丧尸题材幌子的影片,其实讲的是一个父亲如何救女的故事,阿诺展现了一把演技,挺不错的,可惜体量过小了。之后,阿诺又出演了《为什么我们要杀死冈瑟》,这部神似《买凶拍人》的影片,阿诺饰演了一个超级逗逼,再次开发了一把喜剧天分,其实也是很好玩的一部剧,可惜也是体量过小,动静不大。再就是这部《空难余波》,但体量也不太大。不过,好处在于,经过《玛姬》《空难余波》的铺垫,终于服老的阿诺,算是在动作领域之外,发掘出了一些潜能,开发了一点演技,总归不需要靠卖肉也能博得一些存在感了。 《空难余波》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即"乌伯林根空难"事件。下面就抛开电影,先来说说这个真实事件是如何发生的。 2002年7月1日21时35分,德国南部康士坦茨湖(Bodensee)畔邻瑞士的城市乌伯林根万米的上空,一架图-154M与一架波音757-200SF发生相撞,造成两架飞机上的71人全部死亡。其中,图-154M型客机属于俄罗斯巴士基尔航空第2937次班机(BTC2937),荷载69人,(9位机组成员,60位乘客,包括前往西班牙旅行的45名俄罗斯乌法市儿童),原计划由俄罗斯首都莫斯科飞往西班牙的巴塞罗纳。另外一架波音757-200SF则隶属于DHL快递公司第611次航班(DHX611),荷载2人,原航线是从巴林国际机场经意大利的贝加莫国际机场飞往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事件发生地乌伯林根市位于德国版图,但在空域中这里却依然归属于位于瑞士苏黎世的空管公司"瑞士航空导航服务公司"(Skyguide)负责。事发当晚,这家空导公司的空管中心,只有一名叫彼得·尼尔森的员工在值班,他的同事临时外出买咖啡去了。雪上加霜的是,当晚空管中心的主雷达正在维修,这意味着空管员必须在很慢的系统速度下指挥往来航班。更糟糕的是,当晚一个位于地面的用来提示空管员避免撞机的光学碰撞预警系统在事发前因例行检修而被关闭,而尼尔森并没有留意这一状况。就这样,在多重疏漏与巧合下,悲剧发生了。 在繁忙的空中,多架飞机在同时穿梭,但设备维修的维修检查的检查,而且仅有的彼得·尼尔森一个人又不够用。尽管当晚尼尔森在兢兢业业地工作,根据工作习惯在正常履行职责,但情况出于他的预料,也出于他的能力范围之内。就这样,呼啸而来的俄航2937与DHL611就一撇一捺,成夹角形式冲撞过来。 在空难发生前一分钟,尼尔森正在指挥着一架已经晚点的劳埃德航空公司的班机飞往腓德列斯哈芬机场(Friedrichshafen Airport)。他使用着有故障的电话系统,(这又是一个新情况,电话坏了),同时忙于两个控制台之间,(一个控制台属于他,另一个则属于外出买咖啡同事),以至于直到撞机发生前约1分钟,他才注意到两架飞机即将相撞。如果他能够早一点发出警报及时使两机航线分离,就不会引发两机防碰撞系统的开启。当他预感到自己已经无法同时应付两台控制台的工作而打算召唤另外一个房间里其他空管员帮助时已经太晚了。 事发前一分钟,尼尔森发现情况。首先,他同2937次班机取得了联系,通知其飞行员降低高度300米以避免同611次班机相撞。俄方机组依照指挥开始下降高度,但几秒后,飞机的空中防撞系统(TCAS)提示他们将飞机拉高。几乎在同一时刻,另一方611次班机上的空中防撞系统提示机组下降飞机高度。 一个拉高一个降低,如果两架航班上的飞行员都按各自的防撞系统提示操作,即可避免这场灾难。611次航班遵照防撞系统的提示下降了高度,由于他们将注意力都集中在了雷达屏幕上的2937航班,而没有及时将自身状况通知空管员。在碰撞发生前8秒钟,611次航班的垂降速度已经低于碰撞范围,依照空管的要求达到了每分钟730米。而此时另一方的俄国飞行员则是按照空管员的指示也在继续下降高度,并第二次将他们的磁方位向同一方向又更改了10度。正是俄国飞行员不断下降的操作,使得悲剧发生了。 尼尔森在第一次提示2937次班机下降高度后,再一次发出指示要求他们再次下降高度。但是,事发当晚空管中心的主雷达正在维修中,这意味着空管员必须在很慢的系统速度下指挥往来航班,而这也导致了尼尔森向2937机组提供的611次班机的方位信息出现错误。空中高速飞行的飞机,每一秒的位置变化就非常大,雷达系统的延迟,误导了尼尔森,然后他又误导了2937。就这样,俄航班遵照空管员的指示而忽视了来自防撞系统的警告,继续下降高度。不过,随著机上防撞系统指示有飞机越来越接近及不断提示要爬升,机组人员已开始质疑空管员的指示,但为时已晚。两机在相撞前3.8秒,终于可以互相目视对方,尽管俄方机组员已立即爬升飞行高度,但留给他们的时间太短了。 终于,两架班机在10068米左右高空相撞。611次航班的垂直尾翼从2937次航班机身左下方划过,Tu-154客机随即爆炸并解体为两段,611次班机则失去控制并勉强飞行了7公里,两分钟后坠毁在一个山腰附近,其一部引擎在坠机前爆炸并脱离机翼,两架航班上共计71名乘客及机组人员全数遇难。 以上,是"乌柏林根空难"事件的发生过程。我只是搬运工,看了多分资料后,还是大部分将百度百科上抄了过来。 电影《空难余波》,这个翻译挺信达雅的,直接剧透了影片中的故事主要发生在空难之后。这部分,其实也来源于真实事件。因为空导员彼得·尼尔森在2004年2月24日于自己苏黎世的家中背刺身亡。而刺杀者则是一个名叫维塔利·卡罗耶夫的俄国工程师。卡罗耶夫的妻子和两个孩子是空难中2937航班上的乘客,(电影中将两个女儿改为了一个)。 影片主要讲述的就是空难发生后,到尼尔森被刺杀之间的故事。阿诺·施瓦辛格饰演的正是那名俄罗斯工程师,而彼得·尼尔森的饰演者则是斯科特·麦克奈利,(他是《消失的爱人》中女主的前男友,是《蝙蝠侠大战超人》中被炸断腿的那家伙)。 实际上,灾难的发生,谁都不愿意看到。卡罗耶夫不愿意,尼尔森也不愿意。因此,灾后他们两人的精神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怀有严重的灾后创伤,甚至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自杀。影片前大半部分采取了双线结构,分述两人如何处理灾难后的生活情况。对于尼尔森,他被人诬陷为凶手,不得改姓埋名,进行搬家,希望能够过一段新日子。 卡罗耶夫则从一个工地上不可或缺的工程师,变成了一个颓废的老人。这一点,阿诺·施瓦辛格某种程度上拍出了《海边的曼彻斯特》中卡西·阿弗莱克的味道。毕竟,两个人都面临着家庭崩溃的境地,卡西的演技揪住了人的心,阿诺在几个瞬间中被卡西灵魂附体,既丧又虐,很好地抓住一个濒于崩溃的老人的心,表现出了难得的好演技。如果这样演技能够像卡西一样贯穿始终,那么阿诺就真的成神了,可惜。 曾经,卡罗耶夫想过死,但最终还是挺了过来,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但是,时间到了2003年,他再一次受得了刺激。 空难发生后,卡罗耶夫应征为志愿者,是第一名亲临空难地点的死难者家属。在空难现场,他找到了自己女儿的项链,找到了妻子与女儿的尸体。最终,空难场地被设计成为纪念场地,同为死难家属的设计师将场地设计成了散乱的项链样式,灵感就来源于卡罗耶夫发现的断裂的项链。卡罗耶夫妻子和孩子的葬礼被推迟了一年,在一年之后的空难纪念日,他曾向空管中心的负责人提出希望能安排他与当年事件中的空管员彼得·尼尔森或者领导见面,但遭到拒绝。始终,卡罗耶夫连一个道歉都没有得到。 2003年11月11日,一家位于汉堡的律师事务所发给他的一份和解协议,协议中空管公司"瑞士航空导航服务公司"(Skyguide)承诺付给卡罗耶夫60,000瑞士法郎作为他失去妻子的补偿,另有100,000瑞士法郎是对他失去的孩子的补偿。作为回报,空管中心要求维塔利·卡罗耶夫在接受此协议后不可再对其提出任何要求。(当权者的颟顸与傲慢,看来中外一律。)甚至,相关人士,还当面羞辱他,觉得这些人对于一个在工地上干活的老人来说,已经够多了,比他工作挣的多得多。(中外看起来还是一样的。)卡罗耶夫被彻底激怒了! 最终,卡罗耶夫决定自己去找彼得·尼尔森,用私力去完成救济。影片到这里,大家可能还会以为愤怒的阿诺会来一个绝地大反攻,来一个血腥杀戮呢。实际上,不是这样。卡罗耶夫找到了尼尔森,他想要的原本只是一个道歉,只想让尼尔森好好地看一看自己妻子与女儿的照片。但好不容易才恢复平静生活的尼尔森却拒绝跟他谈话,因为那天刚好他的妻子与儿子来看他,他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于是声称要叫警察啊。这再一次激怒了卡罗耶夫,他掏出了刀子,刺向了尼尔森。不够优雅,不够血腥,也不厚暴力,这里一点都不像我们常见到的阿诺,而是非常写实的刺了出去,然后尼尔森倒地,阿诺也摊在了地上。时间是2004年2月24日。 之后,卡罗耶夫于2005被判了8年监禁。在监狱中由于表现良好,最终在2007年获得假释。 而影片中,卡罗耶夫则在监狱中呆了10年。10年后,出狱后的卡罗耶夫再次前往乌柏林根空难现场去祭拜自己的妻子与女儿。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个问路的青年。而这个青年,正是彼得·尼尔森已经长大成年的儿子。当年,他亲眼目睹自己的爸爸死在了卡罗耶夫之手,现在他来报仇来了。他知道卡罗耶夫肯定会来这个纪念地,终于等到了他。他将枪指着卡罗耶夫,让他转过身去。 卡罗耶夫说,我知道你的心情,因为我也体验过,你做的对,但是我还是要向你说对不起。一声对不起,卡罗耶夫想要却没有要来,尼尔森的儿子没有要求道歉,却得到了。尼尔森儿子始终还是下不了手,他哽咽着说我的教育叫我不能如此。多年压抑的愤怒,在看到卡罗耶夫时已经达到了高潮,而随着一声道歉,迅速下泄,他也终于解脱了自己心结。 然后,戛然而止,剧终。 整部影片都保持了足够的克制,淡淡然然,一点一点推进,不徐不疾,却很能扣人心弦。不能说这片有多好,但绝不算是烂片了。说说阿诺,没有他常见的傻笑,也没有常见的肌肉,更没有常见的暴力,而是一个演技派的阿诺,挺不容易的。 《寻梦环游记》将纪念就是不要遗忘,要将爱延续下去。而《空难余波》则讲恩怨的环环相报,你杀我然后我杀你,然后他再来杀你,由一重悲剧陷入到了多重悲剧。最后,好在尼尔森的儿子停下了手,恩怨终于有了一个了断。但那种悲伤,那种致命的丧,却挥之不去,缠绕良久。 7.4 空难余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