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晓莹科学家简介(同济博导庄晓莹) 她是同济大学硕士生导师 是颜值与实力并存的女科学家 更是德国最想留住的中国天才 因重大科研成果获得1246万奖金 却放弃国外优厚待遇 只为回来报效祖国 庄晓莹 2015年9月德国洪堡基金会 "索菲亚·科瓦雷夫斯卡亚奖" 获奖名单揭晓 来自中国同济大学的庄晓莹教授 获得总额高达165万欧元 折合人民币1246万的奖金 该奖由德国联邦教研部 和洪堡基金会于2002年联合设立 旨在支持和吸引来自全球 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学家 在德国开展长达5年的前沿课题研究 创立并领导自己的研究团队和实验室 该奖每两年颁发一次 获奖者单项最高资助金额是165万欧元 仅次于世界奖金额度最高的科学奖项 莱布尼茨奖 庄晓莹因在纳米复合材料研究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而成为当年唯一一名获奖的中国学者 全球第七位获此殊荣的华人 同时她也是该奖自2002年设立以来 第一位工程领域的获奖者 庄晓莹获奖 此事引起了德国科研机构 高度关注和重视 他们特别想要留住这名天才 而就惯例来说 历届获奖者中 大部分人都愿意选择 留在德国做科研工作 其一 是德国优质的科研环境 其二嘛 当然是德国方面 开出的诱人条件 名利双收的事 谁不愿意干呢 可对于庄晓莹来说 这些统统不重要 获奖后暂时留在德国 不是为了那些让人艳羡的名利 而是如何靠自己的力量 多学一点为祖国做出更多贡献 她知道 除了天价奖金之外 索菲亚奖最大的价值就是 可以让获奖者创立并领导 自己的研究团队和实验室 对此 她坦言 现在的中国科学界 太需要年轻科学家了 但也同样需要大力扶持这些年轻科学家 很多前沿课题是有时效性的 各个国家都在竞争 抓住这个时机 让年轻人放手一拼太重要了 然而博士后在国内的体制 氛围 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异 欧美体系的博士后职位相对更专注 竞争也更激烈 优秀的团队成员 对于顺利实现研究计划十分重要 所以她要留在这里 因为 短暂的停留 只是为了以后奉献更大的力量 本着多学习多钻研 多挖掘人才的精神 从2015年底开始 庄晓莹就一直利用其获得的科研奖金 在德国汉诺威大学 连续介质力学研究所 进行先进材料研究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 开发先进材料的设计平台 运用计算机构建力学模型和数学模型 对聚合物纳米材料 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方案进行优化设计 她所预想的结果就是 提高材料在电子产品 飞机 汽车 土木工程领域的应用效果 比如增强工程材料的强度 韧性 耐腐蚀性 耐冷热循环性 导电性等 2016年 年仅33岁的庄晓莹 正式升为同济大学的正教授 与此同时 她在德国的研究 也已经取得重大成果 她最想要的已经得到了 现在就是抱着这一堆累累的科研硕果 回到自己的祖国 听到庄晓莹要回国的消息 德国方面感到很不可思议 既然研究出来了结果 继续留在德国只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为什么还要回到国内重新开始呢 庄晓莹只是笑笑 她心里明白 比起有众多科学家的德国 尚处在发展阶段的中国 更需要自己的回归 得知她去意已决 合作者彼得·乌利格斯教授 以及德国洪堡基金会主席 赫尔穆特·施瓦茨都感到十分不舍 在庄晓莹离开的时候 还特意嘱咐 只要她愿意回来 德国的大门永远为她敞开 庄晓莹在活动现场 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 庄晓莹有开心 有激动 更多的 还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 在二十多年前 她绝对没想到 自己会在科学领域有如此建树 1983年 庄晓莹出生在上海 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 与那些天赋异禀的科学家不同 童年的庄晓莹特别贪玩 不仅小学时成绩平平 进入初中后还出现了严重偏科的情况 当时她的历史和地理成绩非常糟糕 老师们也对此束手无策 万幸的是 在经过初三一年多的拼搏努力之后 庄晓莹顺利考上了高中 自从上了高中之后 庄晓莹的成绩才开始突飞猛进 每次考试 她的物理和化学成绩 都能够在班里名列前茅 相比文科 庄晓莹觉得自己 更擅长理科方面的学习 知道自己的优势之后 庄晓莹在高二文理分科时 毅然选择了理科 从那之后庄晓莹在学习上更加如鱼得水 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同济大学 可在填报志愿时 庄晓莹和父母出现了分歧 父母觉得 作为一个女孩 应该去报考医学专业 并且当时同济大学最好的专业就是医学 但庄晓莹自己却想学土木建筑工程 工程师绘图 因为 那时候的上海 基础设施发展很快 杨浦大桥 南浦大桥都在建设当中 每当就看到这些雄伟的建筑 庄晓莹的心中总是充满无限豪情 她很佩服那些 能够把理想绘于蓝图 变成现实的工程师 觉得他们很了不起 同时 自己也想为家乡的发展做点事情 和这座城市一起成长 因此 不顾父母和班主任的反对 庄晓莹最终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土木专业 开学后 庄晓莹发现自己所在班级 只有几个女生 过了一段时间由于学习难度太大 原本就屈指可数的几个女生里 居然还有两个转走读其他专业去了 即便如此 庄晓莹还是硬顶着这份 巨大的学习压力撑了下来 可到了大四那年 庄晓莹第一次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 工程设计并不仅是描绘蓝图并实现它 其间需要作出很多妥协 这个领域的研究已经太成熟了 似乎没有多少个人发挥的空间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 自己建设祖国的梦想已经破灭了呢 自己又该何去何从呢 带着这样的疑惑 成绩优异的她被保送到本校继续攻读硕士 幸运的是 硕士阶段的导师朱合华 给了她更开阔的研究视野 导师告诉她 很多具体工程项目 虽然在工艺上实现了突破 但理论方法滞后 问题远未解决 受到启发的庄晓莹 在她的硕士论文 《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无网格法研究》中 第一次将数学中的方法 应用到工程材料稳定性分析领域 没想到这次的尝试居然成了一个新的契机 开辟了她此后10年的研究道路 硕士毕业之后 庄晓莹得到 来自英国的全额奖学金支持 远赴杜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此期间 她获得了每年仅有一篇的 英国计算力学领域优秀论文奖 以及欧盟的优秀论文提名 完成学业后 她并没有选择留在国外 而是回到祖国 回到自己的母校同济大学 参与科研工作 在学校 庄晓莹除了是一名老师外 还有一个科研人员 她一边教书 一边科研 庄晓莹指导学生 32岁就成为了同济大学的副教授 工科学者大都给人沉默寡言 不善交际的印象 而庄晓莹言谈举止间 则充满年轻女性特有的活力 她觉得土木工程就是一脚站在理论领域 需要及时吸收各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 另一脚要站在大地上 对接实际的对象和问题" 而且她还反复强调 土木工程绝不是"大兴土木"那么简单 土木工程本质上是民生工程 土木工程研究是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 为了给本科的同学讲好《弹性力学》 这门全英文课程 她不但搜集了世界其他名校的教材 还请来外国专家到同济授课 这个讲话轻柔 带点南方口音的老师 受到很多学生的欢迎 她的每堂课几乎都座无虚席 不单单是因为她长得漂亮 更重要的是她的课生动易懂 而且实用性很强 2011年 获得杜伦大学博士学位的庄晓莹 开始在挪威进行博士后研究 在挪威攻读博士后的这段时间里 庄晓莹凭借自己的杰出学识 获得了欧洲驰名的居里夫人奖学金 拿到了最佳博士学位论文奖项 庄晓莹的一鸣惊人 让她在整个欧洲都响彻学术界 很多嗅觉灵敏的公司与研究所 都向庄晓莹发来了就职邀请 向她许下高昂的的薪酬 和优渥的待遇 简而言之 只要庄晓莹愿意去上班 就根本不愁钱的问题 又过了几年 继续在欧洲从事相关研究的庄晓莹 再次取得重大突破 她在纳米复合新材料的专业研究领域 取得了前无古人的突破 成果之大甚至引起了 欧洲学术界的一次动静不小地震 许多头发花白的欧洲老教授 都感叹一个中国年轻女孩 解决了困扰他们大半辈子的难题 凭借此次重大学术突破 庄晓莹一举拿下我们前面提到的 德国著名的 "索菲亚——科瓦雷夫斯卡亚"科学奖 如今 回到祖国的庄晓莹 担任同济大学的硕士生导师 与此同时 她还将纳米复合材料 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 一方面为祖国培养人才 另一方面为我们的 航空航天 汽车 半导体等领域 做出自己的贡献 庄晓莹在办公室 美国在二战后 从德国偷偷运回了2000多名科学家 英国从2004开始 5次调整国际学生就业政策 只为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入籍 全世界都在争夺高端人才 他们或放宽政策 或开出高价 费尽一切心思想将这些人留住 发展本国科学事业 在各国人才争夺大战愈演愈烈的情况下 像庄晓莹这样 不顾一切也要回来建设祖国的科学家们 更显得弥足珍贵 她们是当之无愧的国家栋梁 更是我们要追捧的对象 只有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 愿意留在祖国 建设祖国 我们的国家才会有无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