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技术系列文章基本结束了,总有些意犹未尽,打算再用两三章的篇幅把意拳在武林历史上的一些经历、争议和考证介绍给大家,谢谢对大家我和内家拳的支持,方便的话敬请。 王芗斋原名尼宝,又名向斋,字宇僧,河北省深县人。为王老树碑的话,那他就是我国近代了不起的实战拳法大师(有众多战例证明), 卓越的武术改革家(这时公认的,让拳道去繁就简回归淳朴自然的技击本能)和养生功法传播者(晚年一直在中医院传播站桩防治疾病),他为继承和发展中华武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武术史上承先启后,了不起的人物(我自己这么认为的,因为我读他文章时经常发出"好厉害"的声音)。 王先生幼年体弱,据说患有哮喘病。其父与邻村形意拳大家郭云深相识,便将先生送去随郭先生学拳,以疗养疾病、强健身体。郭云深为形意拳巨匠,号称"半步崩拳打天下"。郭先生年事已高,独子去世,王芗斋这时承欢膝下,便深得郭老喜爱,得以倾囊相授,加之王聪颖过人练功刻苦,数年后,不仅身体由弱转强,而且武功也深得形意拳精髓。王老晚年时曾说起少年时的两次动武,一是保定府有一镖局,总镖头曾学于郭老,王先生13岁时在镖局门口动了兵器架子上的长杆,镖行规矩动架子上的兵器就是挑战,镖师上前制止,被先生随手丢出,摔倒在地。二是16岁时,随父亲往绥远经商,遇劫路者十几人,王芗斋将其击散。 王先生少年习武经历,近年多有争议,因当时郭老弟子大多都成名武林了,这时添一个小师弟与理不合。于是有人考证出王芗斋其实是随姐夫李豹学拳(李豹是郭老弟子),后经李豹引荐,王芗斋在郭老坟前拜师,是郭老的坟头徒弟(这也符合武林规矩)。不管怎么说,我认为郭云深教导过王先生是肯定的。郭老来丧子,对少年时的王芗斋喜爱有加也是正常的事。至于拜没拜师,当事人都已作古,没必要再多争议。 有人说王芗斋成年后奉师遗命出门远游,验证所学,这个就是乱讲了。事实是王先生在22岁时染上赌习,被母亲赶出家门,只好去北京投军谋生。后娶了军中将领清末武状元吴封君的女儿吴淑琴为妻,吴精诗词书画,先生从学书法诗词,对日后意拳理论的整理记述获益良多。 据说在京期间,先生曾赴天津击败过天津国术馆教务处长,武术名家薛癫。这个记录多出自意拳弟子,不见第三方的记载,孤证可存疑。但这时王先生确实是名震北平,1913年就被北洋政府陆军部聘为武技教研所教务长,之后追随将领徐树铮,研习以武艺训练杀敌强军。在此期间与武术名家、太极五行捶的创始人李瑞东先生教技,李年老不敌,即返武清老家。这个应该是可信的,毕竟是发生在徐树铮的晚宴上,证人颇多。当时李瑞东号称"鼻子李"早已成名,但已经62岁,王先生初出茅庐,未及而立,正是当打之年。这个事情王先生晚年也颇为后悔,当年不该年轻气盛,毁人饭碗,后来对意拳弟子立下门规,见练习太极五行捶者,礼让为先。山东名武师周子炎,原想入武技研习所任教,却不服王先生,三次登门较量,每次都被打败,第三次心悦诚服拜在先生门下。这就是当时北平武术界轰动一时的"王芗斋气走鼻子李,周子炎三败入王门"的由来。 后来王先生追随徐树铮南行,一路寻师访友,见识各家之所长。先后拜会了八卦名家刘凤春,太极名家杨少侯、杨澄浦,形意名家张占魁,嵩山少林寺行林禅师,江南第一妙手解铁夫,淮南心意门传人黄慕樵,武当门门长高振东,福建南少林鹤拳方恰庄等。 这里面重点说说行林禅师、解铁夫。行林禅师据说是将少林立禅传于先生,是后来意拳养生桩的前身,这个说法,不知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养生桩和少林派的桩功理念完全不同,其更贴近《道德经》《黄帝内经》等传统养生理论。解铁夫号称"江南第一妙手",是王芗斋公开承认战胜过他的人。记录中王先生徒手、器械均是十战十北,后留下先生在衡阳居住一年,研习武艺、成为忘年之交,之后王先生武艺大进,为意拳的创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个事太富有传奇性了,我查过很多资料,除了意拳门人写的书里记述了此事,解铁夫其人不见任何记录和流传,如此人物名声却如此不显,显然不合情理。在这一点上,我同意刘正教授的观点,"解铁夫"在历史上并没有其人,而是谢姐夫的谐音,40年以后出于开创意拳门派的需要,隐去了随李豹学拳的一段事迹,便杜撰出随解铁夫练拳后功夫大进的事情,以感谢姐夫传艺,不忘根本,这完全符合老一辈武人的行事风格。至于后来武林中流传的孙存周轻取解铁夫,完全不值一辩,不过是为孙禄堂败给赵道新一事遮挡而已。王芗斋先生随徐树铮到了福建,遇到了方恰庄、金绍峰等鹤拳名家,交流技艺,对先生日后创立意拳健舞奠定了基础。 王芗斋是郭云深弟子。当时形意拳界是不承认的,后面有一次武林盛会,才得到了几位形意拳名家的认可和支持、这就是著名的"杭州游艺大会",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1928年王芗斋应中央国术馆张之江上将、李景林上将之邀,参加武术大会担任裁判,并在会上表演了游龙、惊蛇、挥浪、白鹤健舞绝技,使与会者大开眼界,会后应师兄钱砚堂之邀赴上海相见。钱先生是上海形意拳名家,郭云深的弟子,显然是想看看这个小师弟王芗斋是不是老师的传人。果然到沪后,设宴接风,席间请与见师弟身手,王先生推辞不敢,钱坚请试之,王先生只好笑称:"小弟请与师兄坐于后面沙发",钱笑允之。钱以崩拳进击,先生挥掌接按,将钱轻弹于指定的沙发上。钱先生起身握住王芗斋的手,流泪道:"不想今日复见老师风采,老师的东西有人传下去了"。第二天遍请上海武林名家,设宴为先生扬名。席间拳学大师孙禄堂在座,众人起哄让孙与先生做示范表演,时赵道新先生起身,挑战孙先生,二人搭手后,孙年老不支。赵道新因另有师承,不便拜入王先生门下,王先生便将他收为义子,也公认为意拳的弟子。当时张长信先生在座,对先生佩服不已,请钱砚堂先生作证,拜在先生门下。此事之后,钱砚堂先生在沪报撰文赋诗"夫子之墙高千仞,君既入室且登堂",介绍先生留在上海教授意拳。在沪期间,击败匈牙利籍世界轻量级拳击冠军英格,从此威名大振。赵道新战胜孙老,有时间有地点有人证,孙门弟子万难狡辩,后来流传出孙存周轻取解铁夫也就不难理解了。 王先生在沪期间,培养的门人弟子众多,如尤彭熙(晚年在美国传拳,号称神拳尤彭熙,发展出意拳空劲分支。) 高振东(中央国术馆武当门教务长),卜恩富(全国摔跤冠军)张长信(上海公开赛拳击冠军),韩樵(先生门下四大金刚之一),赵道新(全国运动会武术散手冠军)等。 1928年秋,王芗斋深感当时形意拳弟子重形不重意,为去伪存真,创建意拳社,在上海正式教学意拳,并写下意拳正轨一文,作为理论基础,从此意拳之名出现在中华武术史上,并影响了几代拳家。 1937年(注意年份),应张壁(注意人物)、齐振林先生之邀,前往北平(注意地点)授拳。在四存学会体育班授课时,当地著名拳师洪连顺前往试技,败北后遂率众弟子一同拜在王芗斋门下学艺。这里面有很多都是后来意拳的杰出代表,如李永宗等,其中姚宗勋是意拳第二代的指定继承人,建国后号称"无敌手",为意拳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王芗斋赐名继斋,可以说是他最满意的弟子。 1940年,王芗斋先生在报端发表文章,提出创新拳道思想,证以体认,去其弊端,提出:"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国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之命脉,其使命在修正人心,抒发感情,改造生理,发挥良能,使学者神明体键而利国利群,固不专注技击一端也。"同年,张壁先生在北平实报刊文"大成拳的命名",文中提出此拳已达大成之境,当名大成拳。张壁是当时的北平市长,王芗斋推脱不得,遂以大成拳称之。所以大成不是王芗斋自己起的名字,而意拳比大成拳早了近二十年。先生后来想改回意拳,常说:"拳本服膺,何来大成?"但社会上多以大成拳称谓,收回不易了。现在大成拳闹着要和意拳分家,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期间击败了日本拳手柔道五段泽井建一、奥运会柔道选手八田一郎等人,令侵略者不敢小看中华功夫,民间正气为之一振。 1945年,在太庙(今工人文化宫)成立中国拳学研究会,王芗斋先生亲任会长,当时主要会员有王少兰、秦重三、胡耀贞、陈海亭、孙文青、李见宇、于永年等弟子。以站桩为基础功法,外界谣传王会定身术,把学生都定住了,也有人认为他们就是吃饱了撑的。后来,秦重三及胡耀贞成了著名的气功家,李见宇、于永年都成了养生桩功的杰出武术家。他们的基本修炼内容仍是意拳站桩。 1949年,北京解放后,王芗斋对外不再传授技击功法,多在中山公园等处传授养生桩。1955年,辞去国家体委武术组组长的王芗斋先生,广泛地学习研究中西医医学理论,在弟子们的帮助下,开展站桩对慢性疾病的防治工作。这时随先生学习站桩的患者非常多,但从没有发生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1958年应北京中医研究院之邀,王芗斋先生在广安门医院开展站桩功治疗各种慢性疾病的工作,使千千万万个患者得到明显的疗效。1961年先生不顾老迈,应河北卫生厅邀请,赴保定中医院教授养生桩治疗各种慢性疾病。从此之后,站桩功流传于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