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简称"云"或"滇",位于西南地区,省会昆明。东部与贵州、广西为邻,北部与四川相连,西北部紧依西藏,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云南省总面积39.4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8位。云南是全国边境线最长的省份之一,有8个州(市)的25个边境县分别与缅甸、老挝和越南交界。 汉代云南县,今祥云县 "云南"作为政区地名,先是县名,继为郡名,后为省名。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降服滇国,以其地设益州郡,郡治在今滇池东岸晋城镇,辖24县,云南县就是其中之一,治所在今祥云县云南驿东北2公里的果城村,亦名古城村。三国蜀建兴三年(225)设云南郡,郡治云南县。唐初置姚州云南郡。元至元十三年(1276)设云南行中书省,为全国11行省之一,从此云南成为省级行政区名称,治所从大理迁至昆明,延续至今。 云南名称的由来 云南名称的由来说法甚多。 一为云岭之南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文字说明•云南省》、《古今地名大词典》、《辞海》都载:以在云岭之南得名。 二为云山之南说,《续汉书•郡国志•注》载:县西北数十里有山,众山之中特高大,状如扶风太乙,郁泉高峻,与云气相接,故称云山(指今鸡足山、五顶山或点苍山),县在云山之南而名云南县。 三为彩云之南说,《滇略》载:汉武时彩云见白崖(今弥渡红崖),县在其南,故曰云南;《云南通志》载:元狩间,彩云见南中,云南名始此。 四为少数民族语的改易地名说。音译说认为古代洱海大理一带原是昆明部落游牧区,为彝族先民,"云"为彝语"水"的音译汉字,云南为彝语衍变而来。意译说认为云南起源于西洱河蛮的光明崇拜,是反映崇拜彩云的地名。 唐朝,南诏王阁罗凤遗使到长安拜唐王,王问:君在何方?使遥指南曰:南边云下。于是在朝廷心目中"云南"便为祖国西南边疆地域的代称,开元十六年(728年)唐王便封阁罗凤为"云南王"。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设云南等处行中书省,"云南"正式作为滇域的名称确定下来,云南县的地域上曾设过云南县、云南郡、云南赕、云南州,"云南"两字一直沿用。 明至清代为区云南县与省名的使用混暇,常将云南县称为"小云南"。民国七年(1918年),为免省县同名,将"云南县"改名"祥云县"。 云南简称由来 云南省简称"滇"或"云","云"字乃云南取首字,"滇"则来源于古称。 "滇"这一名称早于云南,是云南保留至今的最早地名。战国时期至西汉初,在今云南省内曾经出现过一个"滇国",《汉书•西南夷•注》载:地有滇池,因为名也。滇池名称的由来,一为倒流说,《后汉书》、《华阳国志》、《水经》、《史记》都载:滇池水广而末狭,有似倒流,故曰滇池。二为高颠说,《说文》颠,顶也,言益州各水四面下注于卑地,此县之地与池独居高顶。三为民族语说,樊绰《蛮书》卷二载:"昆池在拓东城西南……土蛮亦呼名滇池。"在远古时代的滇池周围有个名叫"滇濮"的部落,滇池称"滇濮殊罗",意即滇族人的深湖大海,后简称滇池。或谓古彝语称山间平地为甸,甸与滇同声,译写通用,滇池在山间平地,因而见称。以上三说都谓滇与滇池有关。近年又有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名Diān派生说,因古滇池周围"叟族"Diān部落而称该地为颠。《华阳国志》、《汉书补注》均载有"颠歌"、"颠县"。音译汉字称该地为滇,该部落称滇国,首领称滇王。 清代及其后,云南雅称三迤。清雍正八年(1730)置迤东道、迤西道,乾隆三十一年(1766)析迤东道南部置迤南道。故常用三迤代称云南。 云南历史建置沿革 云南省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猿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和亚洲最早人类。 在距今约170万年云南省元谋县一带,榛莽丛生,森森郁郁,是一片亚热带的草原和森林,先有枝角鹿爪蹄兽等第3纪残存的动物在这里生存繁衍。再往后推移一段时间,则是桑氏鬣狗、云南马、山西轴鹿等早更新世的动物出现在这片草原和森林。它们大多数都是食草类野兽。为了生活下去,元谋人便使用粗陋的石器捕猎它们。根据出土的两枚牙齿、石器、炭屑,以及其后在同一地点的同一层位中,发掘出少量石制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证明他们是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类。 夏、商时期,云南属中国九州之一的梁州。 殷周时期,云南被称为"百濮之国"。 前3世纪,楚国大将庄蹻进入滇池地区,建立滇国。 秦汉之际,中央王朝在云南推行过郡县制 秦代修"五尺道",在云南派官"置吏",标志着中央王朝对云南正式统治的开始。 汉元封二年(前109年),西汉武帝时期,开西南夷,滇王降,设益州郡,领县27个,随后又设置祥舸郡、越郡、犍为郡3郡。但滇西、滇西南仍有大量地区包含在郡县外。 东汉在今保山设永昌郡,亦属益州部,对云南的统治进一步深入,中国在云南西部地区的疆域已大体奠定。 魏晋南北朝时期,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被称为"南中"。 三国时南中部分奴隶主贵族据地自雄,诸葛亮率大军渡泸(今金沙江),平定南中,并调整郡县建置,设7郡,在原有5郡基础上增设云南、兴古2郡。 西晋时期,云南改设为宁州,是全国十九州之一。 唐宋时期,曾建立过南诏国、大理国等地方政权。 公元1276年,元朝在云南设立行中书省,"云南"正式成为全国省级行政区划名称。 1382年,明朝在云南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管辖全省府、州、县。 清朝沿袭明朝制度,在云南设承宣布政使司,下设道、府、州、县。 1911年,全省共设置府15个、厅18个、州32个、县41个、土司区18个。 1913年,全省设滇中(昆明)、蒙自(蒙自)、普洱(思茅)、腾越(腾冲)4道。 1928年北伐后,国民政府废除道。 1932 年开始在土司制度仍存在的地区设立设治区(局),相当于准县级。同年在省与县之间增设了行政督察区,至1949年,全省分设1个省辖市、12个行政督察区、112个县、17个设治局、2个对汛督办区。 1950年2月24日,云南解放,从此翻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 1950年10月云南省人民政府成立,驻昆明市。 1950年,第1至12行政督察区调整为武定、昭通、曲靖、宜良、楚雄、玉溪、蒙自、文山、宁洱、大理、宝山、丽江12专区,河口、麻栗坡2对汛督办分别改设县级市。 1951年,宁洱专区更名普洱专区。 1952年,设缅宁专区。 1953年,设地级红河哈尼族自治区,武定专区并入楚雄专区,普洱专区更名思茅专区。 1954年,设地级东川矿区,地级怒江傈僳族自治区,设地级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设地级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缅宁专区更名临沧专区。撤宜良专区。 1955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改设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1956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改设自治州,撤保山专区并入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区改设自治州。设迪庆藏族自治州。撤大理专区改设大理白族自治州。 1957年,撤文山专区改设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撤楚雄专区改设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和蒙自专区合设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撤思茅专区,辖县划归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1958年,撤东川矿区改设东川市。 1963年,复设保山专区。 1964年,复设思茅专区。 1997年,撤曲靖地区和县级曲靖市,设地级曲靖 市和麒麟区、沾益县。撤玉溪地区和县级玉溪市,设地级玉溪市和红塔区。 1998年,撤地级东川市,改设昆明市东川区。 2000年,撤销保山地区和县级保山市,设立地级保山市。 2001年,撤销昭通地区和县级昭通市,设立地级昭通市。 2002年,撤销丽江地区和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设立地级丽江市。 2003年,撤销思茅地区和县级思茅市,设立地级思茅市。撤销临沧地区和临沧县,设立地级临沧市。 2007年,思茅市更名为云南省普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