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时光编辑部撰稿人@武束衣 时间总是最强大的一把刻刀。人们看一些事物的标准,会随着眼界的开阔、科技的进步,甚至仅仅是审美疲劳,便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有些事物,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光线从正午到夕阳,它就傲然横在那个时代,斜睨着各种版本与脸孔的横纵沟壑。无论意外错过,抑或回首相逢,它还在。 比如87版的电影《倩女幽魂》,历经三十余载,依然梦幻诗意难以替代。而其中对于乱世与人情的描绘,如今看来,还是初见时那般动人。 《倩女幽魂》的诞生 香港电影业空前繁盛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邵氏为代表的大型电影厂渐显疲态,更多富有野心的个体,开始谋求独立发展。 工商金融界看到这"朝阳产业"之潜力,纷纷投资组建更多的电影公司。《倩女幽魂》的出品公司——"新艺城影业"正是其中重要代表。 以新艺城为代表的新兴电影公司,历经不断地"求新求变","求惊求趣",令香港电影的思路和视野得以不断拓宽。 《倩女幽魂》也正同那个时代诞生的众多佳片一样,是孕育已久的思想文化意识和美学经验,在新的影视文化环境中的集中式表达。 新艺城推出这一系列电影共3部,分别为1987年的《倩女幽魂》、1990年的《倩女幽魂2:人间道》以及1991年的《倩女幽魂3:道道道》。 其中最受好评、同时也是影响最大的还是第一部——它不仅在当年拿下280万的高票房,也赢得第二十四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最佳服装设计;第七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美术指导、原创音乐等众多奖项。 87版本的《倩女幽魂》为何经典? 《聂小倩》当属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名篇之一,这段情事时至今日人气不减,也要归功于两岸三地,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银幕书写。 1960年李翰祥执导的《倩女幽魂》剧照 从1960年李翰祥导演的《倩女幽魂》,到程小东、徐克的87版,再至97年由徐克监制、陈伟文导演名为《小倩》动画片,以及2011年4月,叶伟信指导的《新倩女幽魂》,香港影人对"小倩"的钟爱可见一斑。 那么,不同时代对于小倩故事的诠释有何不同?大家为什么独独如此推崇87版呢? 蒲氏原版故事中,小倩被塑造为"纯真可怜"与"妖艳危险"的奇妙结合,这在我国民间志怪小说中较常见,实则反映文人内心对女性欲望和理想的双重投射。 与之相对,宁采臣则是个典型平庸却也颇正直的君子,他原有妻室,面对小倩来访能坐怀不乱,由此给对方留下极佳印象。 在高人相助下。一番有惊无险最终与小倩结合,人鬼相恋的离奇故事,纳入平凡生活的正常轨道。 总体说来,"书生倩女"、"皆大欢喜"的故事模型满足了男性读者的内心愿望,灵力、斗法场景为之填上一笔刺激又浪漫的色彩,使得此故事自古以来一直拥有广泛"群众基础"。 1960年李翰祥导演的版本颇具清幽淡雅的古韵,宁采臣更是在蒲氏人设"自重"基础上增加了家国抱负,使其具有凛然不凡的气度。男女之情也只停留在信任与惺惺相惜之上。 而87版从李翰祥的改编思路上取法不少,比如全片将原著故事"腰斩",小倩进入宁家的后续故事悉数删去,这一做法不仅让剧情紧凑又富于戏剧性,也使得"爱情"主题得以凸显。 又如李版中"水阁"、"檐铃"、"楼梯"以及"只羡鸳鸯不羡仙"的情诗,作为十分具有艺术感和抒情性的文化意象,徐、程在87版中都予以保留。 徐克的"乱世情结",在片中表达得很是畅透:这一版不仅鬼界乱,人界也乱,氛围可谓是古今交混、亦庄亦谐、浪漫诡谲。 全片之气从"文"转"武",不仅是因为加入了大量武打和神怪斗法,更在于近乎狂欢式的"释放"中,两代创作者的思索碰撞出了新火花。 宁采臣和燕赤霞似乎成为入世出世的两种象征,平衡其中的,便是小倩这楚楚可怜却又令人欲念丛生的女子。 87版真正动人之处,在于"放中有收"。 即两人明知将离,却分秒必争地一起写诗的瞬间:在叶倩文演唱的插曲《黎明不要来》映衬下,曾经肆意的情感宣泄,转为此刻亟欲静止时间却不能的悲哀,更使悲剧力量得以强化、深入人心。 香港电影黄金时代,制作团队的用心自不必多说,徐、程同时也为适应观众的观影趣味,更重视感官娱乐和视觉刺激。 王祖贤、张国荣本身出众的演技和自带的"明星效应",录像带、影碟等多媒介的传播,以及一众衍生系列的拍摄制作,更使得其迅速拥有极广的市场并成为一代人心中的经典。 多种类型元素的浑然天成 似乎很难为《倩女幽魂》贴上单一类型的标签:说它是古装剧,其中的穿越感台词比比皆是。 说它是武侠片,可片中貌似没有江湖门派,那位武艺高强的燕赤霞与其说是行侠仗义在兰若寺抓妖,不如说是为了离人世远一点。 说它是爱情片,可男女主人公之间真正的对话其实不超过30句。 说它是恐怖片,然而细想想,那些使人略有不适的惊悚镜头,也并不真为吓唬观众而存在,充其量就是超出常理的恶趣味。 更有意思的是,徐、程似乎有意在消解传统鬼怪片中的恐怖氛围,较突出的技巧便是将"惊悚"与"喜剧"交融混杂。 比如兰若寺大战:先是姥姥用那难以想象的长舌包围,予观众强烈视觉刺激;燕赤霞现身,却与姥姥胡搅蛮缠斗嘴,这种幽默效果使得之前的恐怖感渐得淡化;紧接着燕赤霞与舌头激战,看得一身鸡皮疙瘩。 在观众情绪到达最为紧张的一瞬,即燕赤霞为舌头所缠处境极度危险的情况时,导演又恶作剧般地让采臣"帮倒忙",误将针刺到了燕赤霞的屁股上,从而再度引人捧腹。 这短短几分钟的"交手"中,观众像是乘过山车一般忽上忽下,创作者匠心便在于此。 他们回避了常规视觉刺激导致体验过于单一,而使观众疲劳麻木的弊端,利用荒诞的"笑"来调节鬼怪的"怖",从而在把控节奏同时满足多层次的情绪体验。 观众不仅能长时间将精力集中于对抗剧情,更会对这种"杂糅风"怀有深刻印象。 而除了类型上的杂糅,片中出场人物亦丰满复杂。 宁采臣不再是简单至"君子"二字便可概括,他身上充满了矛盾:个体与社会、人与鬼、爱与死亡……以及对剧情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性格中"懦弱与勇敢"的矛盾。 同样,此间的小倩一面是"妖物",她行为不检、作恶害人,一面她又有着面临爱情时情深坚贞并勇于献身的良善本质。 燕赤霞身上更是带有巨大的矛盾性,"人的世界太复杂,难分是非;跟鬼神在一起,黑白分明,反而简单。诸多文化和思想的内容元素拼贴不显得多余,反显出徐克的品牌感。 午马饰演的燕赤霞身上带有巨大的矛盾性 在如今市场大谈尊重"类型"时,优秀作品会证明一部商业片是否迎合了尽可能多的方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口气看下来,是否觉得它真的好看。 《倩女幽魂》妙处恰在于它众多类型元素的"有而不尽是,乱而求其真"。将众多丰富元素细致连缀又做到浑然天成,说难也不难,关键是要在编导的安排下,无比自信地一一出场。 打斗,情色,悬疑,喜剧,重口味,烟花般绽放后,也依然有动人的情绪,有爽利的恩义,嬉笑怒骂全不顾,要留喧嚣在人间。 朴素的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