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山公园(石鼓出土于凤翔而非石鼓山)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信誓旦旦、言之凿凿地说"石鼓是中华第一古物,亦是书家第一法则。"缘于此,当代有人列石鼓于中国"十大镇国之宝"之中。 文字是文明的载体,也是文明的主体。书法是中华文化所独有。所以,中国书法文字之实物,就是"圣物"。 石鼓文从书法角度来看,素有"大篆集大成,小篆开先河"之誉。如此看来,石鼓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做为石鼓故乡人,对石鼓研究集体失语,由外行与外人掌控话语权,实实在在说不过去。 2015年,书法家王让成,要办"王让成石鼓文书法展",他请笔者把他以为海内外收字最全的十首石鼓诗拿来,请我给他翻译成白话。在篆书原诗之后,用楷书写白话予以注解。笔者玩味再三,觉得白话译诗,不大妥当,就以诗译诗,写成白话诗,王氏作品在西安展出,引起轰动,笔者与有功焉。 笔者事前对石鼓略知一二,这一次痛下功夫,反复捣鼓。对石鼓刻成年代和出土地点,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此之前的2008年四、五月间,笔者受邀参加市政府专题会议,讨论石鼓园建设与命名事宜。后来笔者多次与会,与各路"专家"济济一堂,直到次年国庆节建成开放,整个过程全程参与。 "中华石鼓园"之得名,笔者意见被采纳。原来议定的"宝鸡石鼓园"、"石鼓公园"、"石鼓山文化公园"被笔者一一否定。理由就是康有为论石鼓之言。既然是中国"第一"而且"唯一",为什么不能冠以"中华"二字呢?市领导说:"那就叫中国石鼓园,不是更好嘛。"笔者回答:"不可,不可。中国是政治概念,中华是文化概念。石鼓是文物,与政治无涉,所以,还是用中华为好。"领导默而不语,笑而不宣,立即请文怀沙老人题名,由笔者撰文泐石,这事之来龙去脉讲明白,就算告一段落。 可是,在长时间的建设过程中,通过与一些"专家"的接触,感觉这些专家,对家乡历史和文化的了解甚浅。做学问一是不谙旧学,不懂训诂;二是不实际调查,道听途说;三是不懂现代科学,不知道旁证援引。所以,结论不靠谱,有些是牵强附会,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说炎帝图腾是牛或羊,宝鸡城市市标是一只公鸡;卷阿是周公庙;李茂贞是大唐秦王,凡此等等,让人忍俊不禁,难怪外地人笑我宝鸡,江东无人。 今天所辩,只是其一:石鼓出土地点到底在哪里? 如果宝鸡人连这个都不知道,还奢谈建立"宝学",不过瞎掰罢了。 在市政府讨论会上,专家说:"茵香河畔的石鼓山,就是当年石鼓的出土地。"领导桌子一拍,由此定谳,遂成不刊之论。 其实,石鼓山之名,放眼全国,不知凡几。主要是山的形状像石鼓罢了,与出土石鼓没有丝毫的关系。宝鸡石鼓山之得名,完全是这样。山如石鼓,突兀而出,又斯得名。 石鼓出土于唐贞观元年,即公元627年。出土地点是天兴县(现凤翔区)三畤原村。 畤,止也。有时亦作徵。就是天神与人共同止步的地方。《史记·秦本纪》:文公"三年(公元前763年),文公以兵七百人东猎。四年,至汧渭之会。曰‘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获为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营邑之。"这段话,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秦文公从即位第四年即公元前762年在此建立都城,至十年(公元756年)建成鄜畤,祭祀西方白帝,至汉高祖建吴阳上畤,祭祀北方玄武帝,五畤才算完全建成,至汉成帝才挪到长安城祭祀,此前一直在凤翔县城周边举行。 要说明的是,这种兴师动众的国家最高祭祀礼仪,始于秦文公,地点在汧渭之会区域内。 汧渭之会就是千河与渭河共同的集水区域,是两河重叠的流域。而并非是狭义的理解为千河水汇入渭河的入水口。秦文公建都也就是"营邑之"的具体地点,就是今天的三畤原村。这里距凤翔县旧城(柳林镇)恰好50里,符合祖制规定。 古人严格遵守"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之制,实行"郊祀"。郊,就是离城百里之内的土地,百里曰"远郊",50里内曰"近郊"。秦文公建都之后,就在近郊建立祭祀宗庙。在都城"左祖右社",也就是东边建祖庙,祭祀祖宗;西边建社稷坛,祭祀土地神。那么在都城南50里,建畤,行郊祀大礼,祭祀天神。周礼规定,3年一个周期。第一年祀天神,第二年祭地祇,第三年祭祀五方神。 秦汉时期,五方神中的上畤北方玄武神北迁淳化县,下畤的南方朱雀神东迁而出潼关,这地方从"五畤"变成"三畤",至今仍然叫"三畤原村"。 石鼓就出土在这里。石鼓又称"猎碣",就是记录君王打猎之情景的。秦文公正是在打猎中发现"汧渭之会"并占卜营建都城和畤的,他在位50年,还立陈宝祠祭祀陈宝神,是个有作为的国君。只是他建西畤祭祀白帝,不是宝鸡建城的开始。宝鸡城建于北首岭遗址以远,有8000年历史。应该从伏羲徙治陈仓开始算起,这也有官桃园遗址为证。这是另话。 秦文公狩猎和发现汧渭之会并"营邑之"在《史记》有载,与石鼓诗是"猎碣"完全吻合。唐史载石鼓发现于天兴县三畤原,这还有什么质疑的? 重要的是,要看石鼓诗内容,十首诗清清楚楚、有好几处都出现有"汧"和"吴"字,哪有什么茵香河?秦岭古称华,一个"华"字都没有出现。 汧是象形字,千河在陇县一带河面很宽广,到了千阳以后四面撒开,于是就产生了专有的象形文字"汧",来命名汧河。吴就指吴山。第二首题目就是"汧殹",最后一首是"吴人"。 所以,石鼓诗写到了千河与吴山,这是毋庸置疑的。哪里有一句说成是渭河?说成秦岭? 现在石鼓诗只有200来字,汧字出现6次,吴字出现4次,千河与吴山是兄妹一脉,这些诗不写于吴山或千河,又在什么地方? 石鼓诗中有一句"吾来自东",旧拓本还有"徂西"一词,第五首更有"君之既涉,涉马流,汧殹洎洎,凄凄"之句。 那说明出发地在打猎地的东面,人们从东向西过河的嘛。这与千河自北而南恰相吻合。请问,渭河能够"自东向西"吗?诗中所述,与《史记》载秦王死后"葬西山"、"王用享西山"一致。"徂西"在今天的文本中已经看不到。天一阁藏本有,说明河流是南北走向,这与第五首君子渡过千河完全吻合。如果是渭河,就应该是"徂南"或"徂东",就不应该是"君子渡过千河"了。 十首诗多次写到鱼,其中的"鲂"就是细鳞鲑。 细鳞鲑只能生活在海拔900m~2300米的温而不热,冷而不冰的水中。吴山主峰海拔2090米,脚下的千河海拔从1500米降至出山口1100米,至渭河降至700米。 现在所谓石鼓山下的清姜河,海拔最高处1200米,已经是淙淙细流,主河道海拔只有700米~900米,根本就不可能有细鳞鲑。 这事情不用讨论,实际考察就会一目了然。 石鼓的石材,100%取自吴山,现在去吴山之中的千河河谷,尽是卧牛大小的变质岩石,当地人成为"麻石",几千年几百年,关中西部人碾场的碌碡、喂牲畜的石槽、石磨的碾子、舂谷物的舂窝,就在吴山做成的。曾经还是十分庞大的产业。 但是,在所谓的石鼓山及其茵香河,这样的巨石一个都没有,全是麻砾石,当地人称"顽石"。 这不是铁证,这是"石证"!试问谁人还有何话可说? 凤翔当地还流传许许多多关于石鼓的传说,例如一只石鼓丢失,是缘于当地人认为,猎碣是国王皇上用品,有王气,能镇宅辟邪,造罪多的人,用石鼓护家,辈辈免灾。所以,一只石鼓在安史之乱中,叫一个屠夫偷去了。他知道自己屠杀生灵,罪孽深重,就去偷了石鼓。可惜只剩一半,被做成舂窝,并充当磨刀石。 直到宋徽宗时期才在一个村庄找到了下落。所以,这个村庄从此得名"石落务",现为凤翔区彪角镇郭店社区所辖。 综上所述,石鼓只能出土于凤翔县(区)三畤原村,出土于秦文公建都之后所建的纪念白帝的西畤。在吴山脚下,在千河东岸。内容就是记叙他在登基三年(公元前763年)的那一次700人的狩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