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斗智(君臣斗) 我不认同曾国藩和咸丰之间有梁子和小鞋之说,试想如果没有咸丰和曾国藩君臣的密切合作,怎么可能战胜太平天国,怎么可能开启洋务运动,为满清"同治中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曾国藩在事关军政大局的问题上,对咸丰的瞎指挥从不盲目听从;无论在朝还是在外带兵,与咸丰之间的争执所在多有,应该属于君臣之间正常的交流,证明了咸丰驾驭大臣的能力和曾国藩忠君报效朝廷的心愿。 具体分析如下: 一、咸丰罢免穆彰阿并没有牵连其得意门生曾国藩,体现了咸丰的政治雅量和对曾国藩能力的认可 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成功登第,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穆彰阿正好是总裁官,因此按照官场惯例,二人属师生关系,即门生,"师生之谊"便形成了,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穆党",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自此曾国藩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创造了七年连升十二级,从默默无闻的小京官从七品检讨升迁到二品大员。 人生成功必有贵人相助,试想清朝官制九品十八级,爬也得爬得累死你。正是穆彰阿是曾国藩背后的贵人,使得出生寒门的曾国藩创造了官场仕途的奇迹,这当然离不开曾国藩的人品和能力。 咸丰还未继位时,便对穆彰阿非常厌恶。1850年(道光三十年),道光驾崩,咸丰继位。不久咸丰指责穆彰阿"保位贪荣,妨贤病国",将他革去职务,永不叙用。同时,咸丰罢免了耆英、琦善等对外妥协的大臣,起用了林则徐、姚莹等名臣,任命祁隽藻为首席军机大臣,兼管户部事务。 但咸丰并没有追究穆彰阿的得意门生曾国藩,证明了咸丰的政治雅量和对曾国藩能力的认可。 同治七年(1868年),曾国藩改任直隶总督,到任便专程拜访穆氏的后人,还命儿子曾纪泽访问穆彰阿的儿子穆萨廉。这在当时的官场上是需要拿出足够的勇气的。也证明曾国藩与穆彰阿交往坦荡和亲密长久。 上图是咸丰皇帝便装 二、剖析主要流传的咸丰和曾国藩的所谓梁子 1、咸丰和曾国藩的所谓梁子 1850年3月,道光殁,咸丰登基。为体现新朝新气象,3月20日,咸丰登基的第11天,便由内阁明发上谕求言:凡九卿科道,有奏事之责者,于用人行政一切事务,皆得据实直陈,封章密奏,俾庶务不致失理,而民隐得以上闻。7天后的3月27日,咸丰接着由内阁明诏求贤,令各省督抚保举"才德兼优、诚信任事"之人。 曾国藩饱读圣贤之书,以天下为己任,为新皇帝的求言求贤令所鼓舞,连上数道奏章,却久等不见回音。 既不见被召见,也并没有下旨。曾国藩只能于咸丰二年四月,向皇上上了一道奏折,名为《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其中对新皇帝自身存在的"流弊"提出了尖锐激烈的批评。 奏疏核心的寓意,是希望皇帝不要"自矜",把臣下的意见不当回事,"诚恐一念自矜,则直言日觉其可憎,佞谀日觉其可亲,流弊将靡所底止"。虽措辞委婉,但明白无误地指责了咸丰的行为。这还了得!故"咸丰帝览奏大怒,捽诸地,立召见军机大臣,欲罪之,祁寯藻叩头称‘主圣臣直’者再,季芝昌亦请恕其愚直,帝意乃解,且深嘉国藩之敢言,命署刑部侍郎"。 一般认为,这就是咸丰和曾国藩结下的梁子,后来也一直不太喜欢这个耿直的下属,与这次直言进谏得罪了咸丰帝有着密切关系。于是咸丰帝对直言的曾国藩秋后算账,十年报仇,曾国藩在此后的战场上处处被掣肘,吃透了咸丰的苦果。 上图是祁寯藻 2、我的分析,此次所谓的梁子,让咸丰进一步了解曾国藩的性格和对朝廷的忠诚度 因为这篇上疏,可以说真正的"诛心之论",直接将咸丰帝比作昏君,这在皇权至上的年代,曾国藩的这种话语,无疑是"自杀式"上疏。咸丰了解到曾国藩也早做好了准备,把这封信寄给了远在湖南的老父亲,算作遗书。这样的忠臣是何等难觅啊。 如果咸丰帝真要起杀机,只要发旨讲曾国藩是穆彰阿的同党,立即罢免打进大牢也不为过。可是咸丰帝没有这样处理曾国藩,反而在一个月后让他兼任刑部左侍郎。 当然,曾国藩能够在惹怒咸丰之后不仅全身而退,而且加官,军机大臣祁寯藻的"主圣臣直"起了关键作用。祁寯藻的四字看起来是"顺毛捋",实则绵里藏针。"臣直"二字,表明祁寯藻是认同曾国藩见解的,只不过直言说出的是曾国藩而已。而"主圣臣直"四字,可以解释为"有圣主,才有直臣",也可以解释为"容得下直臣,才是圣主";咸丰"深嘉国藩之敢言"未必为真,但祁寯藻确实抓住了咸丰想做圣君、明君的心理,如果连臣下的直言都容不下,咸丰不就有昏君之嫌了吗。 这证明曾国藩是个儒生,从小读儒书,而四书五经的中心思想只有两个字:忠君,曾国藩不惜杀身成仁。这也证明了咸丰饱读圣贤书,深得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精髓。 上图是湘军群英图 三、剖析流传太平天国战争时咸丰屡次给曾国藩穿的小鞋 1、咸丰屡次给曾国藩穿的小鞋 咸丰元年,太平天国兴起,又一次改变了曾国藩的人生轨迹。也开始演绎咸丰和曾国藩君臣斗智斗勇或是咸丰屡次给曾国藩穿小鞋的故事。 咸丰二年,曾国藩因母亲去世,回家奔丧。咸丰便命令曾国藩在家乡湖南组织一支武装力量,对抗太平天国。曾国藩组建起湘军后,十分注重思想教育,天天给部队灌输忠君爱国思想。后来八旗军、绿营军连连溃败之时,竟是曾国藩这支有理想信念的湘军,第一次把捷报递到了咸丰的案头。随着战事的进行,湘军逐渐成为了战场上的主力,为保住大清江山立下不赏之功。然而,作为湘军主帅的曾国藩却非常痛苦,因为咸丰一直不给他升官。 要说咸丰是为了防止汉人坐大,但曾经由曾国藩举荐的胡林翼和江忠源等人,都已经积军功当上了巡抚。而曾国藩,此时还是以前的补缺侍郎职位,有责而无权。后来,曾国藩实在是忍无可忍了。 在咸丰七年,曾国藩的父亲去世,他回家奔丧,并在家中给咸丰写了一封奏折,说道:"细察今日局势,非位任巡抚有察吏之权者,决不能以治军。纵能治军,决不能兼及筹饷。臣处客寄虚悬之位,又无圆通济变之术,恐终不免于贻误大局。 " 曾国藩跟咸丰说,你不给我巡抚的位子,我就在家给我爹服丧三年,前线的战事我就不管了。 而咸丰这厢,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在前一年太平天国刚刚发生了"天京变乱",内部已经元气大伤。咸丰想,太平天国差不多自己要玩完了,有你没你都没差,既然你曾国藩这么有孝心,那就准你所奏,好好在家守丧吧。这一道圣旨下来,曾国藩人都傻了。 如果太平天国此时真的被击溃,平叛的功劳肯定会落在别人身上。曾国藩这个湘军创立者,挽救大清前途命运的人,恐怕会老死乡野,一点功劳都沾不到。 然而,曾国藩是幸运的。太平天国虽已是风中残烛,却突然来了一波回光返照。 咸丰十年,太平天国新上位的两位军事天才,忠王李秀成和英王陈玉成,连破清兵江南江北两座大营,战争的形势,瞬间又破朔迷离了起来。 咸丰本来以为攻破南京,指日可待,没想到太平天国还有拼死一搏之力。要是坐视太平军攻城略地,怕是真要葬送大清江山,于是咸丰不得不又拉下脸,去求曾国藩出山。 曾国藩一开始推辞说,不行啊皇上,我治军能力不太行,加上守孝期三年未满,现在出山别人会不会说我不孝啊。 咸丰只好回答说,当然不会啦,如今逆贼猖獗,天下倒悬,若你能出山力挽狂澜,解救天下苍生,才是忠孝两全之道啊。这样,你想当巡抚是不是?我直接命你为两江总督,求求你快点出山吧! 得到实权之后,曾国藩当即飞马上任,并依靠其十年来积累的军事经验,最终剿灭了太平天国,成为了挽救清朝的最大功臣。后来咸丰驾崩,同治即位,曾国藩更进一步,坐上了直隶总督的位置,成为了大清最高级别的封疆大吏。 2、我的分析,这是咸丰接受历史的教训,尤其是唐玄宗扩大节度使的权力,带来的安史之乱 唐朝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唐玄宗扩大节度使的权力,节度使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等四项权力,所辖区内各州刺史均为其节制,并兼任驻在州之刺史。节度使安禄山与史思明在天宝年间发动背叛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由于唐玄宗期间,对节度使没有采取有效的分权和监督机制,对节度使的坐大甚至造反明显估计十分不足,节度使在国家制度层面的架构设计存在严重的缺陷。 从当时情况来看,湘军势力的确是对抗太平军唯一有效的力量。但随之而来的严重问题是这种地方军事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威胁。湘军的组织形式,导致湘军将士只服从其直接领导,而可以无视其它权威,这本身就有悖于专制统治的政治特点。 咸丰二年,曾国藩的湘军还没有开始正式打仗,就向清廷要求自办粮台,要把地方的粮饷大权掌握在手中。这些情况不能不引起清廷咸丰的高度重视,并作出相应的措施加以遏制。那就是拒绝给予曾国藩名义上的地方督抚职位,尽管朝廷中央有文庆、肃顺等要求重用汉族武装的满人大臣,但他们实质上都是惧怕这种这种力量的。所以,直到咸丰十年以前都没有授予曾国藩地方督抚的官职。 古代治理国家需要文治武功,就是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做到两手都要硬刚柔平衡。 显然咸丰基本做到审时度势,能将曾国藩这样的能人驯服忠心耿耿为朝廷效力,为清朝中兴奠定了基础。 同时,在这十年里,曾国藩通过家书展现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忠君爱国三纲五常的儒家思想。 今天我们看《曾国藩家书》,感觉这不是一个英雄抒怀,更像是一个先生布道:自我精神的独白。《曾国藩家书》到底是写给谁看的。一般人认为,当然写给家人看的。但是,并不需要过度解读,明眼人看出,曾国藩家书的特定读者,是家人、清皇室。 这些的家书,有两个中心思想,一个是有型的,另一个是隐形的。有型的思想是"修齐治平",践行儒家道统。无形的思想是什么呢。这或许才是家书深意——通过向儿孙布道,曾国藩上传一颗忠心,向咸丰为首的清皇室表态:我是忠心皇上和朝廷",获得咸丰帝和朝廷的认可。 太平天国战斗场景之一 四、主要的人物和历史事件 1、咸丰皇帝。清朝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清朝第九位皇帝,执政时间是1850年到1861年(十一年)。奕詝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大手笔地对朝政改革。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咸丰帝颇思除弊求治。他任贤去邪,企图重振纲纪。提拔敢于任事的肃顺,支持肃顺等革除弊政。同时,罢斥了道光朝军机大臣穆彰阿、耆英等。 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依靠其训练指挥的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同时开启洋务运动。 2、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3、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是清朝与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创建的太平天国之间的战争。太平天国的战争空前惨烈,旷日弥久。战争殃及17省,600多个城市,历时14余年,死者众多,堪称19世纪全球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咸丰皇帝刚继位就遇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直到同治三年这场导致数百万人死亡的叛乱才被平息。 4、穆彰阿(1782年至1856年)。满洲镶蓝旗人,1805年嘉庆十年考中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起官至总管内务府大臣、步兵统领、兵部尚书、史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1828年起任军机大臣二十多年,道光皇帝最信得过的宠臣之一。穆彰阿是儒家学者,是曾国藩的老师。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穆彰阿主张议和,并主持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咸丰皇帝继位后,重新起用林则徐等人,将穆彰阿革职,永不叙用。咸丰六年(1856年),穆彰阿病死。 5、祁寯藻(1793年7月11日(癸丑年)—1866年10月22日)。世称"三代帝师(道光、咸丰、同治)" "四朝文臣(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寿阳相国"。字颖叔、淳浦,避讳改实甫,号春圃、观斋、息翁,山西寿阳县平舒村人。户部郎中祁韵士之子。嘉庆进士。历官至军机大臣,左都御史,兵、户、工、礼诸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道光十九年(1839)赴福建筹办海防,查禁鸦片。咸丰帝即位,更得重用。任命祁隽藻为首席军机大臣,兼管户部事务,祁隽藻成为当时左右枢务的重臣。后自请辞官。咸丰、同治之际,密陈厘捐病民,力请罢止。论时政六事。同治元年(1862),供职弘德殿,教同治帝读书。五年后卒。 谥号文端。他一生忠清亮直,勤政爱民,举贤荐能,政绩卓著,对朝政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