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北京市政府推动下,北京金控集团牵头成立了国内首家基于"数据可用不可见,用途可控可计量"新型交易范式的数据交易所,再次将大众的目光转向了数据交易这一难解领域。 据启信宝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境内名称中带有"数据交易"字样的公司总计已有31家(含已注销的6家),其中注册资本超过5000万处于存续状态的有15家,实控人为政府背景为单位的达半数,几乎都有科技公司参股。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正在建设或者不是以公司形式创建的数据交易平台。比如中关村数海大数据交易平台成立于2014年2月份、山西数据交易服务平台成立于2020年7月份、安徽大数据交易中心(在建)、广东省数据交易中心(筹建)等等。 数据交易平台正在成为地方政府建设数字政府、智慧城市的方向之一,通常模式为,政府主导布局,具备技术资质的科技企业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负责运营维护平台。 "我们需要在这个市场里面树立起标杆应用、标杆客户。没有市场认可、政府信任,推广产品多难。"一位参股了政府背景数据交易平台的科技企业CEO向21世纪报道记者表示,与政府合作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地方政府主推 我国的数据交易产业起步于2014年,随着我国大数据元年的到来一同开启。 2014年2月,全国首个大数据交易平台——中关村数海大数据交易平台成立,此后又有首家大数据交易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挂牌运营,2014年-2017年间,国内数据交易机构遍地开花,先后成立了约25家大数据交易所(中心、平台、公司),其中6家已注销;2018年期间成立了2家民营数据交易机构;2019年成立0家。 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前期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主要还是国家政策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和产业界带动。这一发展在2018年趋于停滞,主要当时的技术程度不高、交易环境不完善等因素。 工信部直属科研事业单位中国信通院发布的《大数据白皮书(2020年)》中指出,几年时间过去,各家交易所的运营情况大多不尽如人意,数据交易的成交量远低于预期设想,甚至很多已经陷入搁置、停运状态,数据交易产业仍处在小规模探索阶段。 沉寂之后,随着中央提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的愿景,以及新的市场环境和技术条件,大数据交易市场又出现了新的生机。 2021年3月30日,国内首家基于"数据可用不可见,用途可控可计量"新型交易范式的数据交易所——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有限公司(亦称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或北数所)正式成立,北京金控集团为控股股东,华控清交、京东数科、微芯感知参股。 吴琦认为,北数所的数据交易模式,是一种新的数字经济模式业态,其创新之处在于利用隐私计算、区块链等领域的技术先发优势,将数据要素解构为可见的"具体信息"和不可见的"计算价值",从而绕开数据所有权的争论,为数据供需双方提供可信的数据融合计算环境。而以往多地建设的交易所主要存在对数据安全保护不足,交易所直接让用户把数据资源交给购买方或者上传到云里,往往会出现数据被复制、转卖等问题,数据的用量也难以控制。 梳理此前的数据交易机构发现,该类机构的建立多为政府推动甚至主导,须经当地政府批准。 通过启信宝查询可知,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的实控人为北京市国资委(最终受益股份50.32%);河南中原大数据交易中心的实控人为河南省财政厅(最终受益股份38.25%);武汉东湖大数据交易中心的实控人为武汉市国资委(最终受益股份38.25%);中天国能集团大数据交易中心的实控人是国资委(通过中天国能投资管理集团持股100%);贵阳大数据交易所的实控人是贵阳市国资委(通过贵阳市大数据产业集团持股24.8%);深圳南方大数据交易有限公司的实控人是深圳市国资委(通过深圳市交易集团持股70%);青岛大数据交易中心的实控人是青岛市国资委(最终受益股份43.07%);山东数据交易有限公司的实控人是山东省国资委(最终受益股份79.57%);华东江苏大数据交易中心的实控人是盐城市人民政府(通过盐城市大数据集团持股40%);杭州钱塘大数据交易中心的实控人是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最终受益股份40%);西咸新区大数据交易所的实控人是西咸新区开发建设管委会(最终受益股份53.19%);河南平原大数据交易中心的实控人是新乡市人民政府(最终受益股份49.77%)。 山西数据交易服务平台则是在山西省政府与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下,通过山西综改示范区与百度合作共建的平台。 值得的是,上海数据交易中心的股权结构较为复杂,参股机构多达13家,穿透后的疑似实控人虽然为个人,但是其官网介绍称,"上海数据交易中心是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商务委员会联合批复成立的国有控股科技创新企业(沪经信推〔2016〕19号)。" 数字治理是数字政府之"魂",而数据治理的核心环节是数据应用,盘活数据资源,这也是当地政府力推数据交易机构建设的原因。规范的交易市场可实现政府、企业等组织外部社会化、自由有序的数据交易与流通。北京市副市长殷勇亦将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称之为"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并提出,希望相关部门加快建设金融、医疗、交通等公共数据专区,凡是被政府部门、公共事业单位所掌握,且有市场商业需求的高价值敏感数据,均应通过交易所进行数据使用权的交易。 与此同时,部分省市已陆续成立了数据管理局,负责统筹地区内有关大数据的管理工作。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20个省级政府和80个以上的副省级和地级市政府成立了专门的职能机构,对政府内部的数据资源进行统一协调管理。在此基础上,各地政府采取了多项举措进一步加强数据管理能力。 日前,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局长杨鹏飞带领广东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佛山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广东省数据交易中心筹建办等相关负责人赴上海数据交易中心进行了调研。 据查询,广东省已搭建了"开放广东"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截至发稿时间,该平台已囊括省级部门52个、政府数据1.5亿条。 值得的是,"开放广东"的运行维护方为数字广东网络建设有限公司,该公司的大股东为腾讯产业投资基金,持股49%,联通、电信、移动分别持股18%、16.5%、16.5%。 科技公司正在参与智慧城市与数字政府建设为地方政府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参与方小型科技企业居多 从实践看,以互联网巨头为代表的诸多科技企业在智慧城市上的布局已跨越了多个层次,提供硬件设备、技术软件与应用方案等多类产品与服务,甚至专门将其作为一个战略方向。 启信宝查询显示,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中心的股东董事之一为郑宇,其在京东科技集团的职位为数字城市群总裁。据悉,参股北数所的科技企业均有明确的职能划分,二股东华控清交为北数所搭建最底层的技术平台,用多方安全计算将数据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京东科技则具备市场化数据交易运营经验;微芯感知负责用区块链技术整合数字身份、价值标的、溯源追踪等能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已成立的数据交易机构的股东信息和合作伙伴发现,参与的科技公司虽然不乏BATJ等头部,但多为名不见经传的小型企业,且出现跨多个区域参股的情况。 除数据交易机构自身定位和模式未明、数据交易配套法律痼疾未祛外,小型科技企业自身资源不足及脆弱性或是导致数据交易平台不可持续的原因之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大部分数据交易机构未能查询到官方网址,有的工商电话也处于无人接听状态,普遍"低调"。 近期公布了运行成果的数据交易机构仅山西数据交易服务平台,其官网2021年3月29日发布公告称,截至目前,该平台已引入数据服务供应商超1100家;经过数据脱敏,上线AI数据集169个,接入API数据接口147个,总数据量超1.3亿条;平台自上线以来,累计完成交易额超5000万元。 再以国内成立的首家大数据交易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为例,其市场部管理人员在2021年1月出版的《领导干部读本数据要素》一书中透露,截至2018年3月,贵阳数交所发展会员数目突破2000家,已接入225家优质数据源,经过脱敏脱密,可交易的数据总量超150PB,可交易数据产品4000余个。 而在其成立之初,有媒体报道称,贵阳数交所预计在未来3年至5年,交易所日交易额将突破100亿元,预计将诞生一个万亿元级别的交易市场。 贵阳数交所的股东构成为,贵阳市大数据产业集团持股24.8%;九次方大数据信息集团持股22%;北京亚信数据有限公司持股21.5%;郑州市迅捷贸易有限公司持股21.5%;移动金融发展有限公司持股10%;贵州省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持股0.2%。 其中,九次方大数据信息集团和北京亚信数据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分别为1亿元和2.8亿元,且九次方大数据信息集团持有贵阳数交所的股权已被司法冻结。 这并非是上述两家数据公司参股的唯一一家数据交易机构。 九次方大数据信息集团还参股了青岛大数据交易中心(持股20%;股权已被冻结)、河南平原大数据交易中心(持股30%)、潍坊市大数据交易中心(持股49%;该机构已于2020年8月份被注销)。 北京亚信数据有限公司则控股了哈尔滨数据交易中心(持股70%)、武汉长江大数据交易中心(持股51%)、广州数据交易服务有限公司(持股50%;已于2021年3月份被注销), 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小型的科技企业,尤其以大数据公司居多,参与了上述三十余家数据交易机构的建设。根据中国信通院监测统计,当前我国活跃的大数据企业共有3242家,其数量快速增长阶段出现在2013年至2015年,其中超70%的大数据企业为10人至100人规模的小型企业。 2021年是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关键年,清华x-lab数权经济实验室主任钟宏在接受媒体专访时指出,各地不可盲目跟风建设数据交易所,一要根据本地数据资源和产业发展结构,规划特色数据要素市场和应用平台;二要发挥区域协同效应,共同规划共建优势产业数据专区和流通市场;三要创新数据安全与交易监管体系,规划以数据监管沙盒为代表的科技治理新模式。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