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帝国(吐蕃 吐蕃,我国少数民族藏族的前身。吐蕃民族的来源,据14世纪成书的《王统世系明鉴》记载,是猕猴与岩魔女结合生出最早的人类,其后子孙繁衍,分别在今西藏各地开垦平地,建筑城邑。吐蕃一词,始见于唐朝汉文史籍。根据较普遍的说法,蕃是由古代藏族信奉的原始宗教──"本"(bon)音转而来。吐,多数人认为是汉语"大"的音转,系就吐蕃向唐朝自称"大蕃"而音译;也有解释为藏语"lho"(意为山南,吐蕃王室的发祥地)。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吐蕃(公元618年—842年)自囊日论赞至朗达玛传承11代赞普,享国225年。从两千多年前开始,高原上原始部落开始演变为一些较小的邦国,经过长时间兼并,最终形成了邦国林立的局面。随后这些小邦国又形成了象雄、苏毗和吐蕃三个势力较大的部落联盟。其中向雄虽然不是本篇文章阐述的重点,可是在藏族历史上上同样重要,今天藏族人的习俗和生活方式,有许多也是象雄时代留传下来的,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插风马旗、插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打卦、算命,都有苯教遗俗的影子。 第一代藏王建立的雍布拉康 吐蕃到了囊日论赞和松赞干布父子这一代,逐渐从雅鲁藏布江谷地逐步迁移到拉萨一代。逐渐强大,尤其一代雄主松赞干布东征西讨,或灭掉或吞并其他部落联盟。逐渐向全部高原拓展版图,并定都逻些(今拉萨),逐渐建立起统一的奴隶制强大国度-吐蕃帝国。从吐蕃发源到建国,吐蕃度过了漫长的岁月,高原的严酷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造就了高原民族坚韧果敢善战和不畏牺牲的性格,在这种状况下,吐蕃能从邦国林立的部落联盟中脱颖而出建立政权,着实不凡。初期统一后,吐蕃和大唐并不接壤,各自都在积蓄力量发展自己,冥冥之中,也许期待着多年以后的激情碰撞和大唐的相爱相杀。 在三大部落联盟中吐蕃并不占优,宝髻就是吐蕃的前身 在大唐李靖横扫东突厥时,吐蕃还偏安在高原一角 两年后,十几岁的松赞干布一统高原 建国以后,帝国的军事、政治、文化、宗教、经济在版图逐步拓展中逐渐成型。松赞干布时开始采用历法,规定统一的度量衡,依据于田、天竺等文字创造了吐蕃文,并在境内大力推广(以后发展成今天的藏文),又制定了残酷的法律。在经济制度方面,类似于唐朝的均田制,松赞干布也将一些土地分配给平民,然后登记户册,并把各户的户口和大牲都所应承担的赋税数额也确定了下来。这样会最大限度的积累税收并控制直接统辖的平民。政治方面实行定期会盟制度,吐蕃国君称赞普,会盟必由赞普主持,会盟目的就在于以一定的仪式不断巩固诸领主对赞普的效忠,以保证全国政治的统一。吐蕃社会中,王室和贵族是奴隶主阶级,其余的人都是属民。属民包括平民和奴隶。经济方面,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牲畜有牦牛、马、驼、羊等。有烧炭、冶铁、制胶、毛织等手工业。冶铁有较高水平,能在江面上架设铁索桥。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后,为了提升自己的经济文化方面的实力,派使者出使大唐求婚。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派使者护送文成公主入藏,成为吐蕃赞普的王后。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凡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很多书籍和工匠技术,极大的促进提高了吐蕃的文明程度,吐蕃实力进一步增强。 说完了吐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就很容易理解吐蕃的强大的理由了。说道吐蕃的强大,与传统少数民族政权来说有其特殊之处。下面详细分析。传统的游牧政权,强大的原因一般来说就是弓马纯熟,自小生长在马背上,天生的战士。第二,以骑兵为主,来去无踪,不好控制。中原王朝在积累了与游牧民族作战的经验后,基本上都有反制措施。而吐蕃并不是一个游牧帝国,首先它有自己的文明,有可耕种的土地和粮食,以及自己的军事工业。并且有自己的城市,并积累了除了骑兵野战外的城市攻防战的丰富经验。并匹配严酷环境和长期征战历练出来的天然战士,依据高原高屋建瓴的地势,东御大唐,西档大食,北拒回纥,以一己之力,同时抵挡当时世界上基本上最强大三股军事力量直接对抗不落下风,称的上草原雄鹰的称号。 吐蕃鼎盛版图,硬撼三大帝国 吐蕃和大唐之间,以安史之乱为界。之前,两国以和平为主,除了长久传承下来的友谊,估计还是盛唐的军事实力的威慑,使得吐蕃也不敢轻举妄动(期间发生了松州和大非川战争)。安史之乱,唐朝统治者为了平定叛乱,不断从边疆抽取精锐军队到中原平定叛乱,包括西域的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以及陇右等地,使得西域和陇右地区防守空虚。吐蕃趁机占领陇右河西等大片领土,兼并西域,一举将边境线向东向北推进了几乎一倍,吐蕃版图达到顶峰。东面与大唐大体上以陇山为界,北到宁夏贺兰山,南面以南诏为属国,甚至越过喜马拉雅山推进到印度恒河北岸,790年后吐蕃占据北庭、安西。尤其是唐朝统治者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居然邀请异族军队进入中原平叛,吐蕃也想出兵,不用想也是不怀好意,趁火打劫。结果大唐仅仅接纳了回纥的骑兵,使得吐蕃版图没有进一步扩展。 吐蕃虽然是大国和强国,但是过于频繁的战争给这个国度带来的沉重的负担,高原土地贫瘠,产出有限,由于气候的原因,大部分都是一年一熟,为了维持战争所需,不得不加重对平民的压榨。随之而来的就是吐蕃进入衰弱期,唐朝将领李晟、韦皋、史敬奉等多次重创吐蕃军。进入9世纪以后,吐蕃开始由盛转衰,不能再向外扩张。821年(长庆元年),吐蕃赞普可黎可足派专使到唐朝请求会盟,缔结友好盟约。隆重的会盟仪式先后在唐都长安和逻些举行,盟文强调要永远和好相处。823年,在拉萨建立的唐蕃会盟碑,至今还屹立在大昭寺前,成了汉藏两族人民友谊团结的珍贵物证。20多年后,沙洲张义潮起义,经过奋战,瓜、沙等十一州重归唐土,河西和陇佑归附大唐。 瓜、沙十一州归唐版图 吐蕃王朝后期,国事衰弱。除了战争因素的消耗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宗教的因素。吐蕃除了原始的宗教外,最大的宗教就是佛教了。佛教在吐蕃大兴。赤祖德赞赞普时期,下令翻译大量的佛教经典,甚至超过了汉族地区的翻译数量。更重要的是,出台规定每7家民户供养一个僧人,并且让僧人参与朝政,并把军政大权交给僧人管理。这就是藏族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七户僧制度"。大量的财富用来修建佛寺,间接的造成了吐蕃的衰落。赤祖德赞的做法引起了贵族们和群众的强烈不满。不久,贵族们谋害了赤祖德赞,拥立其兄朗达玛为赞普,展开了大规模"禁佛运动",桑耶寺等著名寺院都被封闭,僧人被勒令改信原始的苯教。这使得佛教的传播在吐蕃中断了一百余年。这位末代赞普最终被佛教徒刺杀身亡,接下来就是诸子争位的老套路了,王室分裂。做为统一的国度,吐蕃灭亡。公元877年,唐僖宗乾符四年,吐蕃各反叛势力攻占山南雅隆河谷,在琼结掘毁赞普王陵,赞普王室后裔四处逃亡,吐蕃分支灭亡。 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