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在笔先",也作意在笔前,泛指书法创作时,在下笔之前就要想好每一笔的形状位置、用笔技法、结构和偏旁部首的位置处理、布势以及大小,呼应、开合等特点,构思成熟后再下笔书写。所谓的"笔由心生","以心使笔"、"心挥手运"、"心慕手追",说的都是"意在笔前"之意。 "意在笔前",最早可以见到的文献资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传闻为王羲之所作的书法理论著作《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文中说:"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是属于笔法、结构这两个层次,"筋脉相连"涉及到结构、章法这两个层次。 唐.欧阳询《书法.救应》:"凡作字,一笔才落,便当思第二三笔,如何救应,如何结裹,书法所谓意在笔先,文向思后是也。" 宋朝陈思《秦汉魏四朝用笔法》中谈到:"每欲书字,喻如下管,稳思审之,方可用笔。笔者心也,墨者手也,书者意也,依此行之,自然妙矣。(宋·陈思《秦汉魏四朝用笔法》)。 要明白什么是"意在笔先",关键是要明白什么是"意" "意"泛指事物的具象,也指书法的法度,更深的含义是指作品包含的意境。"书者意也",评判一幅书法作品,关键就是看他的意境、格调。有些人单字写的不错,但是总觉得缺点什么,其实就是少些意思。传世书法名作除了技法好以外,都有"意"上的表达,比如《兰亭》欢畅,《祭侄稿》悲愤,《寒食帖》凄凉,《韭花帖》惬意。能在字中,表达出人的情感,心态,情绪才有"意"。 "意"有时也指笔意,如"二王笔意"指的就是一种"风流倜傥"的风格,起行收非常干脆,流利,无拖沓之笔。米芾笔意,风樯阵马。王铎笔意,"跌宕起伏连绵不断"。 "意"也有思考,"闭目而索之"的意思。就是写字之前先要思考,做到心中有字的"成象",对一字、一行、一篇都要有把握,思考好怎么写。 楷书等静态的书写,需要考虑到点画的精致、布局的安排、章法的布置等,无"意"的书写是很难的。与此相反的是信笔草草,心中无数,创作之前"无意安排","下意识""习惯"性书写。 意在笔先"是古人书写的根本所在,也是今人学习书法的根本大法。一个书家长期的临摹学习,就是为了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意",甚至形成肌肉记忆的"意"。如此,在创作作品时,才能不见书法之法,不用思考,意气为之就写出自己的心态之"意"。书写过程看似一挥而就,它却蕴藏着书家多年的历练和文化积淀,学养和情感。如王羲之写《兰亭》,颜真卿写《祭侄稿》,苏轼写《寒食帖》就是如此。如果以书法之法来作为"意在笔先"的"意",是写不出这样具有高度艺术性的作品的。 书法中的意,也有一个从有法到无法的过程,就是说,意到最高层次还在于"出于自然"。腕底功夫纯熟或挥洒自如不是目的,胸有成竹,心挥手运,以法达意,作品有意境,见格调,才是终极目的。 从根本上说,所谓的"意",就是说在写字,用笔时表达出自己的心态、匠心、情绪。也就是有感而书,有思而言,有念而记。 综合思考"意在笔前"之"意",要达到"意在笔前",首先是在书写之前有一个"腹稿"和构思的过程。即在书法创作前,笔墨纸砚展开后,书者对于书写内容的谋篇布局、章法、字形字体、连带、大小搭配以及最后要达到的境界等等,都要有一个尽可能完备的构思的过程,使构思中的形象逐步明确起来,闭目如在眼前,然后命笔写去,笔不妄下,自然容易得好的效果。 这一点,对于书法创作来说很重要,特别是对于创作展览作品尤为重要。而事实上一般的书家在自己创作作品时,都要给自己一个初步的"意"的定位,如在单字中营造一种格调,或呈现一种特别的感觉。可以是风流蕴藉之感,可以是笔势雄浑之感。古人在书写之前要先磨墨,这个过程就是构思的过程。现代人书写作品时,也有笔在手而迟迟不肯笔落,就是在构思。有的人则用手指在纸上画出暗印,或者先写个小稿。 二、做到"意在笔先",必须胸中有"意"。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大量临习古碑帖,熟悉各家风格,熟知各种用笔,知道何样的用笔才能表现出那样的意境,随时可用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做到"意在笔先"。 三、"意在笔先"但不为意束。意在笔前,提前构思好腹稿是必要的,但腹稿不可能尽善尽美,能够保证一次就能取得成功。因为想法毕竟是想法,还需要通过书写,反复修正,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意在笔先"可以提高成功率,但在具体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可预测的因素。每个人在写字时,在心里都有一个怎么写,写成什么样子,包括章法形式等,而在真正写字的时候,还会受到纸张、用笔、用墨、字的大小、字势等各种各样情况变化的影响,这时就需要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此时不为"意"所束缚,就是要"临场发挥"、随机生发原有之"意"。以此为契机,常能产生意外的佳作。这时,只有放下心中的意,才能充分发样好自己的潜能。一味死守原"意",笔就可能会"死",写出来的字就缺乏笔势。尤其行草书更是这样。怀素写草书,"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这么短的时间内是不会有思考的时间的。 四、意在笔前就是要通过心境来控制书写。意是书法的灵魂所在,笔由心生,每写一字都应倾注意表达自己的心态情绪。写字之前先要学会思考,做到心中有象。有的书家在写字之前,手拿着笔一直在空中"晃悠",然后突然下笔入纸。就是为了养"意" 提笔就写,看起来很潇洒,实际上丧失去了许多书法的书写意义。书法作为一种抒情艺术,一个人的生平经历,性格个性,情感波动,对自然事物的认知等方面,都是个人笔意形成的重要因素,主要是体观书家性情和道德追求与审美取向,这些都属于意的范畴,与书家性情紧密关联,影响书家的构思。个人有了这样的意境,书写作品才能有自身的风格,。从这个角度讲,意就是书写的动机,是书写者倾泻内心情感的表达,只有让作品能表达出这种抽象的东西,才是有生命力的,才是意在笔先。所以朱和羹说:"意在笔先,实非易事。 穷微测奥,通乎神解,方到此高妙境地。" 五、"意"的形成是使书法作品具有完整性的关键。人们观赏书法不是看作者有哪些技巧,而是感受力度和气势,这如果离开了作者先前酝酿的"意",观赏者又能感受到什么意境呢?如果说书写技法是表面上的东西,是技术,那意在笔先就是精神层面的凝聚,就是将艺术与思想二者完美结合,这样的书法作品就可谓是艺术精品了。 六、"意"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过程。 意的形成带有"潜移默化"的特质。不是在创作前一刹那之间形成。只有坚持进行一定的刺激,才能产生"意"。我们学习书法,进行临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持续刺激自己的潜意识,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一种特有的书法技巧以及书法审美范式的过程。许多人临得很象,感觉自己掌握了书法技巧,那其实远远不够,因为还没有深化到自己的潜意识里,成为身体动作习惯的一部分。只有做到融合自己的潜意识与身体动作为一体,才能随心所欲而法备。假如一个人在书写的时候,才调动他的"意识"的话,那么很难写的那么自在奔放。初学者应该先老老实实地搞清"笔",然后才能学"意"。先一家之笔意,乃至多家笔意。熟悉了各家风格,熟知了各种用笔,知何样的用笔才能表现出什么样的意境,才能在创作时,想要用的时候,就用出来,离开古人的法度和程式化,无意可言。 多数人习字,需要改变旧有习惯,在写字之前要进行"刻意安排",想好每一笔的形状,结构,以及大小,呼应等等,每写一个字,要有出处,先回忆自己临过的帖,才下笔写出,这在我们练字的过程中,算是"背帖"的过程。只有去了"信笔"的不好习惯,才可谈"用意"。只有以意控用笔,才能时"二王",时颜柳。如想让单字有风流之感,多应露锋入笔,笔势迅捷,如让字有雄浑之感,就应藏锋入笔,笔行缓慢而有力。 七、"意"需要重视培养书家高尚情趣。书法是一个不断取法的过程,聪明的书家都十分重视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以及人文情怀、美学修为的培养,并把这种修养传递腕间,让心灵、性情,才情展示在笔墨间,从而为人们传递艺术的美和人生的情调。右军之"意",更多的是其博大精深的文学、美学、哲学修为,因此也岌就其书法蔚然壮观的境界,这也正是真正意义上的"意在笔先"! 八、无"意"而书书乃佳 任何一个书家,完全理性,意在笔先,几乎是不可能的,写一笔想一笔,不可能完成美妙的书法作品。只有法则、规矩进入了自己的潜意识,用潜意识里早就训练好的书法技能才能来进行艺术创作。人一旦在写作品的时候,还要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在"笔法、结构、章法"上,想那么多,尤其是古代。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里说:"右军作书,因物付物,纯任自然,到得自然之极,自能变化从心,涵盖万有。" 许多著名的书法作品,是在非常仓促的条件下写就,没有通俗意义上的"意在笔先",可以看作是多年各种综合意识情趣积累的瞬间才情喷泻,如果心怀写好作品的念头,甚至为了名利去书写,必然有"做"的成分,就很难创作出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