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么加工粮食(一口气搞懂石磨的前世今生) 九十年代以前出生的农村人,对于"石磨"这种东西一定不陌生,上下两扇,上面有一个圆孔,把粮食放到圆孔上向下漏,同时用驴或者牛拉着磨转动,就会把粮食给磨成面粉。 现在的孩子多半不知道这种工具了,就算是农村孩子也不知道,偶尔看见这样的石磨,也是随便扔在某个角落,或者干脆填在墙头下当地基。现在的面粉大多是买,直接面粉厂给磨好的,而且现在都是电磨。 但我们仍然要说,圆石磨在现在的一些山区仍然在用,而且这个圆石磨的使用历史已经超过了四千年,说到加工粮食,一定会有人认为,最开始时是杵臼,因为古代人工具简单,造不出圆石磨,关于杵臼的记载也的确挺多的,用途也非常明确,就是加工粮食的。 比如在《易·系辞》中说黄帝: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 意思是说黄帝打败蚩尤后,就造出了用来加工粮食的杵臼,好让人们好好的生活。 据说成书于秦朝的《世本》中说: 雍父作舂杵臼 这个雍父据记载是黄帝的臣僚,也就是他发明了杵臼。 这些记载都这么早,似乎最开始人们加工粮食用的就该是这种东西。其实并不是,我国先民加工粮食非常早,远远的早于三皇五帝时期,那么,最初的加工粮食工具是什么呢?圆石磨都经历过什么样的变迁呢? 一、远古时代,造石为磨 在遥远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使用工具将粮食弄碎。 我们无法知道他们最初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我们可以推断出,经过旧石器时代的磨合,我们的先民们对用石头这样的工具已经得心应手,粮食收回来后,直接食用显然是不舒服的,口感也太差,于是有人就想着把这些粮食给弄碎,或者摊在石头上加热成饼,或者放在陶罐中煮熟,所以,加工工具也一定会出现的。 当时的粮食加工工具非常简单,一块简单的石头,这块石头必须要有一个大一点的平面,可以把粮食平放在上面,然后还面要一根把粮食碾碎的工具,这就是石棒。 石头和石棒,就是那时候的主要工具,弄碎粮食的主要力量是人工,人们把粮食摊在石头上,然后用石棒用力碾压,使粮食破碎后再成粉。 当然了,当时不止是只有这样的加工工具,当时的石制工具主要可以分为三个类别,分别是:翻耕农具、收割农具和加工谷物工具。 考古学家们在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共发掘出土了两百多件石器,而石磨盘和石磨棒的数量就有八十多件。在武安磁山遗址出土了石器一千多件,石磨盘和石磨棒的占有量达到了一百多件。 而这些遗址,距离现在已经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了。 这说明,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已经开始进行简单的加工。但我们又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比这些遗址晚两三千年的仰韶文化中,石磨盘和石磨棒的数量却在减少,而且非常粗糙。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我们先民的发展不会倒退。那么是这个时期的粮食产量少了吗?当然也不会是这样,这说明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新的工具,那就是杵臼! 二、战国以前,杵臼为王 以前的太费工,也太费力了,以先民们的智慧,必定会想办法造出更加先进的加工工具,这就是杵臼。 所谓的杵臼,我们可以想象现在家庭用来捣蒜的工具,古时候的杵臼差不多就是这样,最开始时,人们发现受力面积小可以更加精确的使粮食破碎,这个时期仍然是人拿着捣,后来就发展成了上面的"杵"可以加别的工具,出现年代大约是在周朝后期,春秋时代早期,跟浇水工具"桔皋"出现的年代差不多。换代的杵臼可以在杵上加别的东西,比如利用杠杆的力量,使人们更加省力却可以更加有力的去槌击粮食。 同时,在我国古籍文献中,关于杵臼的记载是非常多的。 成书于汉朝的《说文》中记载: 臼,舂也。古者掘地为臼,其后穿木石。 东汉时期的桓谭在自己的《新论》中记载: 宓牺制杵臼之利,后世加巧,借身践踏,而利十倍。 那有人会说,这些都是汉朝的记载,并不一定能代表是战国以前有啊,更不要说是夏商周时期了,那时候当然也是有的,而且那个时候的杵臼可不只是农具这么简单,相传为姜子牙所著的兵书《六韬》中有这样的记载: 战攻守御之具尽在於人事:耒耜者,其行马蒺藜也……钁锸斧锯杵臼,其攻城器也。 这里也可以用于攻防。当然了,这是记载在《六韬·农具》里的。 我们观察远古的简单石磨盘和石磨棒,再到战国以前的杵臼就会发现,这些都需要使用人力,而我们的科学和人类发展一直都在遵循一个最简单的原则,那就是节省人力,或者替换人力。 所以,更先进的还得出现,以前的也一定会被后来的所替代,这个替代品必须要有一个最简单的功能,那就是可以不用人力,用畜力可以操作,这就是后来并且一直沿用到八九十年代的圆形石磨。 三、战国以后,圆形石磨 关于圆形石磨的诞生,这个在学术界一直有争议。有人说可以更早,但有一部分人说最早只能是在战国时期。因为这看着简单,但其制造的工艺却非常的复杂,而且需要一个重要工具来辅助造成,那就是铁。我们都知道,铁是在战国时期才开始冶炼并使用的,所以,很多人认为只有到了战国时期才能出现这样的先进石磨。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首先得知道它需要什么样的工艺? 这种东西分上下两部分,两扇都是有一定厚度的大石块所雕凿成,下扇中间还需要有一根短点的立轴,用铁制成。上磨扇中间位置跟下面的立轴相对应有一个空套,正好可以把下面的铁轴插进去套牢。这样套住后下扇固定,上扇才能绕轴转动。两扇的接触面有一个"磨膛"。膛的外周是纵横交错的磨齿,上磨还留有磨眼用来向下漏粮食。 我们可以想像一下这需要什么样的难度,这在铁器没有出现的时代,是不可能造出来的。 关于圆形石磨到底是谁造出来的,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只是在成书于先秦时期的《世本》中有一句模糊的记载: 公输般作 这个公输般是谁呢?就是鲁班。所以,这本成书于先秦的史书说圆形石磨的创造人是鲁班。但是,鲁班生活的年代跟墨子是差不多的,也就是公元前376年以前,在这个年代,正是周安王二十七年,同时也是三家分晋的时代,刚刚进入战国时代,是战国早期,这个时候不应该能造出这样的东西。所以,这不应该是一个人的发明,更应该是很多人总结出来的产物,至少也得在战国中后期才能出现。 我国著名机械史学家刘仙洲教授,对《世本》的记载引用也很谨慎,这也能从侧面说明一些问题。 我国考古学家在秦墓和汉墓中发现过圆形石磨。 所以,出现的年代应该在战国晚期,秦朝早期! 秦朝以后,杵臼并没有消失,很多民间还在使用,但已经不是主流,主流是圆形石磨,因为可以使用畜力代替人力,所以得到了沿用和发展,到了晋代时,杜预发明了"水力连磨"。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攻麦》中记载: 凡力牛一日攻麦二石,驴半之,人力则强者攻三斗,弱者半之。若水磨之法,制度相同,其便利又三倍于牛犊也。 所以,磨的发展是从简单的石具到杵臼,再到圆形石磨,并且一直沿用了几千年。直到新时代,我国迅速发展之下,这种东西才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这不仅仅是石磨的前世今生,也不仅是石磨的发展进步史,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