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五十五章 赤子盛德章\物壮则老章 第一段: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第二段:蜂虿虺蛇不螫,(虿,chài;虺,huǐ;螫,shì) 猛兽不据, 攫鸟不搏。(攫,jué) 第三段: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牝,pìn;朘,zuī) 终日号而嗌不嗄,和之至也。(号,háo;嗌,yì;嗄,shà) 第四段:知和曰常, 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 心使气曰强。(强,qiáng) 第五段:物壮则老,谓之不道。 不道早已。 道德经第55章译文 赤子含有最深厚的德, 德是得之于母法身的子法身。 世人把德称为德性、品格、禀赋, 子法身才是德最恰当的称名。 法身是无形之身,无象之象, 但它的妙用如如现前,决不虚妄。 赤子是纯粹的道母之子, 和性充足, 毒蜂毒蝎不会螫咬他。 世间最狠毒的蛇是眼镜王蛇, 它会同类互相吞噬, 即使这样狠毒的蛇都不会噬咬他。 兕虎这样的猛兽不会捕捉他, 天空最凶猛的鹰雕不会抓捕他。 这是道母之子显示的三种奇迹, 下面还显示另三种奇迹。 骨骼不坚强,筋腱很柔弱, 但抓握十分牢固, 大人很难掰开赤子的手, 这正是软抓握的威力。 赤子还未发育, 依然能够怒作, 这是无形的精气臻于纯粹。 赤子终日哭闹却咽喉不会沙哑, 这是至和之气在运行。 了达至和之气的妙力才是通达常法。 通达常法才是真正的大明者。 守护子法身才是吉祥, 心地运气到达至柔才是真正的强大。 万物壮大则是走向衰老, 这是违反道的守柔法则, 就是在死亡路上狂奔。 题解:此章是五子章的第五章,是子法身修证的圆满成就,成为赤子。"赤"蕴含无量义,"子"为道母所生。赤子者,无染无杂,无形无相,无知无欲,浑然与道母一体。从50章至此,"生"是一个主题。"生"就必然有"子",五章都有一个子(53章不明显),五章对应五子:玄德子、光明子、不孝子、真孝子、赤子。玄德子是宣讲万物都是玄德之子,光明子是子光明来源于母光明(用其光,复归其明),不孝子是断绝祭祀者(大盗),祭祀不辍是真孝子,纯粹之子是赤子。这样易理解此章组的义理流。子由母所生,无母不可有子,无子不可言母。子母连心,不可分离,子由母生,母因子显。守母存子,子母不二。王弼读至此章,豁然开悟,万有是子,见子照母,法界一切潜藏如如现前。 赤子修至纯粹真体,显现外三德相个内三德相。学人很难理解"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的外三德相。难道毒蛇猛兽不会伤害赤子?注释家作了不少解读。这是三大异象,关键在于和性充满。内三德相都是和性充满的验相,这是世人可以直接验证的。恢复万物的和性,自然互相接纳。人与人互相接纳,人与万物互相接纳,都是道母之子,都是冲和之气。赤子是真谛之赤子,不是俗谛赤子。虽有赤子之相,此相亦非真相。僧肇说:"象非真象,虽象而非象"。破物得象,破象得无象。和性是无象之象,所以说"和之至也"。 通达和性是万物的本性,才能证得常的性体。牛虽然是牛,但可以变为马。毒蛇猛兽虽然凶残,但也可逆转为温和物种。猫对人很温顺,但猫原来是猛虎。狗对人很温顺,原来是狼。猫性、狗性、狼性都是和性,可逆性是存在的。领悟至此,常性就如如现前。常性如如现前,大智慧可以超过八万大劫,不受现象所迷惑,不受猫性、狗性、狼性所拘束。"无有入无间",玄照妙心可以无碍穿过一切有形物,如同X光穿过金属一般。透视力已经被广泛应用,老圣可以说是发现透视力的第一人。证得万物的常性才是真正的"明",证悟者就是大明者。明就是穿透一切时、一切空、一切界。证悟者的心就是赤子之心。 失去赤子之纯粹,和气渐失,一切物都开始"强壮",显示力量,这就是"壮"。壮在外相上似乎是强,从内在看已经开始衰落,这是对万物的描述,更是对生命体的描绘。老圣认为壮是对道的背弃,所以必将丧失生命。人的肉体必然从婴儿到少年、青年,再到壮年。世人厌恶老年,老近死也;世人喜欢壮年,不知壮近老也。世人都在这种内在的纠结中痛苦度生。证悟者知道,妙心不会衰老,因为妙心是无形的。世人只知修肉体,而肉体是不可修的;世人不知修妙心,妙心才是真正可修的。老圣说"常无欲,以观其妙",人人都有一颗妙心,这是最宝贵的财富。赤子之心才是妙心,可以一直保持,抵抗一切世间的风吹浪打。荣子期90岁依然保持一颗妙心,无忧无虑,每天都观法界无量妙。 此章与50章是互相呼应的。50章说世人"有死地",所以流浪生死。善摄生者"无死地",赤子就是如此。修形骸(四肢九窍)必然有死地,修妙心(和性)可以证入"常",常就是无死地。和性是常,壮是无常。有死地和无死地就是修形骸还是修妙心,这是需要领会经文要义的。二章都以异象来述事,因为都是阐述"善摄生"和"无死地"的修法。认识生的根本,认识道母,回归道母是无死地的唯一途径。母是子的依祜,子离母就是有死地。 庄师说:"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矣",这句话是对"不道早已"的最好注释。赤子壮大则失去和性,这是背道而行,肉体虽然活着,心早已死了。赤子的心是一颗妙心,壮大则成为一颗徼心。妙心是无生灭的,徼心是有生灭的。离妙入徼,心已死了。徼心已入死地,这叫自入生死。老圣就是要把徼心逆转为妙心,使入生死的心返回不入生死的心。肉体已经"壮",人心不能"壮",这样就无死地了。 注:"益生曰祥"此句有注释家认为是贬斥,实际是褒赞。庄经中"益生"是过度奉养肉身,但道德经中"益"和"祥"都是褒义,与"生生"不同。从句法看,"曰"是定义句,都是正面义。有人把"祥"作夭祥解,未洽。"益生曰祥"意为善摄生是吉祥的。"心使气曰强","使气"是调息,与"专气致柔"(10章)含义相同,道德经中"气"都是柔性的代表(气、水、婴儿)。后人把"使气"理解为发脾气,这是误解。把前句理解为贬义,则必然把此句理解为贬义,这是一错再错。第五段"物壮则老"才是贬斥义,义理转折从此开始,不是从"益生曰祥"句开始。"心使气曰强"和"物壮则老"是一正一反,前句守柔,后句逞强(壮即逞强)。"强"与"老"成为一对。这是前人注释分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