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城市发展过程中一直会出现风水的流转,以前繁华的地方可能会没落,偏僻的山村可能成长为现代都市,万物生长更迭、此消彼长,这都是发展的必然规律。早期的规划缺乏远见、历史的遗留问题、高昂的拆迁成本,都会导致今天新城建设远比老城开发容易得多,老城区的衰落也是必然,好与不好我们都得接受。但随着"城市更新"理念的不断发展,老城的很多问题必会逐渐解决,交通、人口等系统也会慢慢理顺,城市环境会迎来大的改观,或许再经历一次周期更迭老城的高光时候又会重新焕发。——写在开头,笔者的一点感悟。 很多住在老浦口的朋友经常会跟我抱怨说,长江大桥周边的城市规划就是个败笔,你看道路交通天天堵、城市环境脏乱差、生活配套严重不足、房价始终低位盘旋,还有的说现在搞江北新区建设,跟老浦口有毛线的关系,城市还是这个死样,娘不疼、爹不爱的,活脱脱搞成了"江浦新区"。每到这时,他们都是情绪激扬,恨不得老浦口就是个人,能拉起来就抽上几个耳光。这时我也总是劝他们,你们真的了解浦口吗?你们看看老浦口历史上的辉煌和高光、看看老浦口为南京发展做出的牺牲,或许你们对于这个今天有点没落的这方土地会有一份新的热爱。 老浦口的记忆(图片来源于网络)苦难与牺牲:南京城的战略前沿要地 很多久居江南的"老南京"对浦口嗤之以鼻,"宁要江南一张床,不要江北一套房",穷乡僻壤、经济落后是一些人的刻板印象。纵观历史长河,浦口与南京城的关系紧密且特殊,南京城的兴旺发展离不浦口的默默守护,有时甚至是伴随着血与泪的代价。 众所周知,南京的江南江北被长江划分,在长江大桥建成前的漫长岁月里,长江天堑作为南北的地理分割,也是重要的权力分割线,多少苟延残喘的朝代偏居江南一隅,多少北方铁骑雄兵隔岸觊觎。长江构成了南方政权的最后一道生命线,而浦口有着"扼抗南北,钳制江淮"的战略地位,作为南京城的最后一道防线和屏障,有多少次政权更迭这里就有多少次的毁灭新生,三五十年就有一次动荡,一百年就会经历一次推倒重来,这里成为了一片没有根基的土地。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统治者不管百姓的死活,在解放前浦口人民饱经劫难,时而洪涝成灾,旱蝗为害;时而战乱频仍,兵连祸结,人民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 南京长江天堑老照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楚汉相争时期,项羽和韩信在浦口地区运兵斗法,最终以楚霸王的失败而告终,瓢儿井、点将台等地名传说都印证了这段历史。到了三国时期,当时吴国和魏国的势力分界线大致在今天高邮至东台一线,对峙线两侧都守备森严、针锋相对。为了给前线的士兵提供粮草的补给,孙权在江北自己的势力范围内进行了大范围的屯田建设,巩固守备。作为长期对峙的前线阵地,即使江南京城莺歌燕舞,江北地区始终是肃杀之风。《三国志·吴主传》中记载,"东吴与魏交兵,吴赤乌十三年(250),吴王孙权遣兵10万,作棠邑涂塘,水淹北道,以阻魏兵南侵",这里的棠邑虽为今天南京六合区境内,但当时江北战事紧急可见一斑。 三国时期沿海吴魏政权势力分界线(图片来源于网络) 开皇八年(588)隋晋王杨广任隋军统帅伐江南陈朝,于桃叶山(今宝塔山)下修筑晋王城,作为跨江攻陈的前进跳板,浦口地区陈兵百万气吞寰宇、势在必得的气势可以想象。到了南宋,偏居临安,金兵和蒙古兵更是屡屡进犯,江北地区也是主要的战场。隆兴三年(1164),宋后军统制崔皋率兵将金主帅完颜亮的精兵击败于六合山;德祐元年(1275),蒙古兵攻占六合县,李庭芝遣姜才追战至浦口市。 明代时期,燕王朱棣发动"靖难",北下攻打南京城。建文四年六月,燕军进攻南京北大门——浦子口(今浦口),浦口与下关隔江相对,是南北的交通要津,浦口一旦被攻破,那么南京的北大门户就将洞开,南京城将无险可守。浦口之战,南兵惨败,北大门失守。 清代,太平天国与清政府的连连战役,让浦口人民更是叫苦不迭。十年抗清斗争,遭受清军镇压的太平军和平民百姓数以万计。清光绪《江浦埤乘》中记载,同治三年(1864)七月,太平军营垒七袱洲失陷后,浦口城居民"二十而不得一焉",在战斗中牺牲的2万多太平军,暴尸荒野,无人掩埋,完全是一副人家惨剧的景象。 连年战祸,生灵涂炭(图片来源于网络) 至民国26年(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在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和南京城一江之隔的浦口,也未能幸免于难。根据不完全统计,日军残害的无辜百姓达到1090人,奸污妇女20多人,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日本侵略者还在今天的新炭场新华街和棉麻仓库建立两处"战俘集中营",先后关押6批从全国各地解押来的新四军、游击队、国民党抗日将士5000多人,在抗日战争结束前夕,竟有4000人惨遭杀害。历史就是这么沉痛,岁月给浦口留下了苦难的印记,血腥和残暴让这片土地变得坚韧和顽强。 江北底子薄、发展慢,了解了它的牺牲、遭受的苦难你还会这么说吗?辉煌:过去的荣光 01 悠久的建城史和繁荣的商贸 很多人艳羡南京老城历史悠久厚重,对老浦口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1983年初,在泰山镇盘营山古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了600多件陶器、石器等,足以说明在新石器时期,浦口滨江地区就有先民聚居生活,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盘营山出图陶塑人面像,"南京先祖"(图片来源于网络) 浦口历史上也有较长的建城历史,历经隋代晋王城—南宋宣化城的变迁,至明代在老浦口修建了浦子口城,曾经也是城墙、城门一应俱全,后大部分损毁,仅留有残迹。《江浦埤乘》中记载:"浦口城即隋晋王城旧址。明太祖定都金陵,以浦子口扼抗南北,钳制江淮。洪武四年(1371年)八月,命指挥丁德筑城。"当时城墙建成后,整个城墙的周长为16里,有5座城门:东边为"沧波"门、西边为"万峰"门、北边为"旸谷"门、南边为"清江"门,另外有一个南便门称为"望京"。在城内先后设立"应天卫"、"龙虎"、"武德"、"横海"、"和阳"、"江淮"卫,为了加强对卫军的监督和粮草、军械的供应,又设置了"都指挥守御"和储备军械粮草的3个仓储。 浦口城示意图(来源于《南京市浦口区志》) 到了明弘治十六年(1503)、正德十二年(1517),位于南部的"清江"、"望京"两门陷入江中。万历四十五年(1617)仲秋十月十五日,朝廷批准了大司马黄克缵提出的修城计划。前后历时9个月,完成了浦口城墙的修建工作,对于修城的过程有这样的描述: "主事三人昼夜督工,十日而完成根脚;挖阔七尺,深约六尺,以见老土为止,打实坚筑荒石四层;上用条石六层,每层厚一尺,中用丁钩条石而用荒石填之,灌以灰浆条石上之;砌砖三十七层,再上垛口,其高二丈,其厚三丈;外砖石五尺,内土二丈五尺至顶,则厚止一丈六尺"。 到了万历四十六年6月份,修补了南边一线城墙899.2丈长,新增了城门洞4个,壅城1座,敌台7座,水洞9个。城门也重新进行了命名,东门由"沧波"改为"朝宗",北门由"旸谷"改为"拱极",西门保留原名"万峰",南门取名"金汤",新增的便门为"广储"、"攀龙"、"附凤"。经过重新的修建城墙,浦口城缩水了大半,形状也从原来的"圆如满月"变成了"弓形"。新建的南城墙西起万峰门,东至朝宗门,临江而立,依地形而建,中间有浦子山地形凸起,顺势建设了中敌台,此台俯仰江天,登台则河山尽入胸怀,是当时的浦口第一名胜。 浦口城墙位置推测图(笔者自绘) 浦口城北侧为连绵的低山丘陵地形,是天然的防御屏障,西边有老山、定山和盘营山,东部有泰山、宝塔山等,仅在曹营关地区有一定的山间通道,因此此处就成了南北的必经之地,所谓"控扼南北"之势就来源于此。朱家山河的开通沟通了滁河水系和长江,成为古代南北必经的河道;左所大街连通南北,更是陆上的最重要通道。北部的人流物流想要经浦口过江进入南京城必须经过这个通道,这就造就了古代浦口城东门、南门的商贸繁荣。当时各类商铺鳞次栉比、富商大贾云集,从今天尚存的宅院、祠堂当年的繁盛可见一斑。 只可惜繁华易逝,由于后期的战乱和城市建设,昔日的老城墙、城门和市集都不复存在,只有一点残迹诉说着当年的荣光。 浦口明清街——左所大街(图片来源于网络) 02 近代铁路带来的短暂兴盛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津浦铁路全线开工建设,仅用了四年多时间,于民国元年(1912)全线建成通车。津浦铁路在南京浦口与沪宁线隔江相望,通过浦口轮渡进行跨江连乘,构成了京沪线的南北交通大动脉。1968年,我国第一条自主设计并建造的公铁两用跨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津浦线和沪宁线能够贯通运行,津浦铁路真正成为了京沪线的一部分。 津浦铁路全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说到津浦铁路就不得不提浦口火车站了,这座英伦风情的三层红顶小楼,今天已经淹没在环境之中,但在当时确实响当当的地标建筑,影响力一点不输今天的南京南站。由于津浦线成为了南下北上的必经之路,当时的达官贵人、百姓出行、名商大贾长途出行首选火车,浦口这个重要的交通换乘节点成为了人流云集、商贸繁荣的地带,是全国性的交通咽喉。朱自清的《背景》中就记载了他在1918年在浦口火车站与父亲话别的场景,父亲蹒跚的背影令人唏嘘不已,感人至深;1929年孙中山的奉安大典,孙总理的灵柩也是由津浦铁路送至浦口码头再登陆下关,浦口的地位再次被凸显。 南京浦口火车站(图片来源于网络) 南京下关有条"大马路",浦口的大马路在当时繁华也不输江南。这条依托津浦铁路而兴起的道路,在火车站和轮渡码头周边兴起了大量的商业和服务业,天南海北的人流、财富往这里聚集,生意想不好都难。今天我们走在昔日的马路上,虽然很多门面已经关门、静待拆迁改造,但是那些斑驳的店招、破落的旧柜台依然讲诉着曾经的辉煌:街头巷尾,人潮熙攘,霓虹灯影,世间匆忙。 浦口大马路(图片来源于网络) 津浦铁路不仅仅是一条交通线路,与之带来的是各种现代化的站房设施、工业厂房和配套住宅。在浦镇有个叫龙虎巷的老街,虽然破落,却散发着一种自发的生机。这里聚居了大批由北方而来的修建津浦铁路的劳工,他们将北方的文化印记带到了南京,今天沿街的青砖院落都展现了百年前劳动者的生活状态。 浦镇龙虎巷(图片来源于网络) 03 南京高新区持续发力 1988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在省人代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浦口区建立"浦口高新技术外向型开发区",4月11日国家科委予以认可。1991年3月6日,国务院批准了南京浦口高新技术外向型开发区,同年11月更名为"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即今天熟悉的"高新区"。 说来也蹊跷,早在民国时期的《首都计划》中,秉承孙中山的意志,就将工业区的选址放在了沿江地区,其中浦口也是北沿江的重要工业发展区。反观今天的南京四大园区:南京经开区、南京高新区、南京化工园、江宁经开区,都是沿江布局,利用水陆运输的便利,虽说近年来工业区的环境污染饱受诟病、请求搬迁的声音不绝于耳,但是就工业选址上来说还是相对合理的。 南京高新区的发展很早就明确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作为其支柱产业,今天的江北新区发展其实也是依托高新区的基础,是在产业层面的一种延伸和拓展,往更广、更深的方向前进。园区内以产业集成为导向,设立了南京软件园、南京医药与生物工程科技园和半导体光电科工园三个园区,希望进一步汇聚创新、生产要素,实现前沿科技的突破和发展。今天的南京高新区(园)已经泛化,涵盖了全市八十多家高新园区,但就总量和发展势头来看,南京高新区(江北)依然是一骑绝尘、遥遥领先。 南京高新区(图片来源于网络) 人们经常说,产业决定未来,具体地说把握未来的产业才能把握城市的未来。目前高新区的几个主导产业方向都是面向未来的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半导体都是科技强基的前提。一个产业发展对标未来的地区,再加上南京北站的交通枢纽加持,未来的城市发展应该不会差。 半导体产业(图片来源于网络)目前的困境 01 新老交织的城市面貌 复杂的城市建成史造就了老浦口地区新旧共生、新旧冲突的局面:新建的楼盘社区与破落的城中村交织、新建道路受限于老街的尺度、铁路造成的道路的畸形走向、城市文化的传承与新城建设的冲突。每一项都是极端头疼的问题,加之老城更新巨额的安置及改造成本,让很多城市顽疾被搁置延后,进一步又加剧了新老的对立。这些都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问题,只有让老百姓住的安宁、行得安心、吃得放心才能会有家园的归属感,这些都没有做到,怎么能让浦口人喜欢上自己的家园呢? 02 开发模式的短视 长期以来老浦口乃至桥北的大片地区,在城市规划与开发上有一定的"近视眼"问题:过度的房地产开发,配套设施滞后、位置脱节,土地功能单一缺少混合;开发商主体单一,成为某几个地头蛇开发商的领地,造成了大量的同质楼盘,城市风貌单一;城市廊道空间预留不足,未能形成一定的集中的城市公共空间廊道,城市空间拥挤。 桥北地区密集的钢铁森林(图片来源于网络) 03 城市文化的断层 浦口地区的建成史集聚了从古代—近代—现代发展的精华,是一段中华民族复兴的缩影,但是生活在浦口的人大部分对于这些城市文化却知之甚少,提到泰山、顶山、宝塔山、盘城这些知道来龙去脉的更少。未来要建设江北新主城,会有越来越多的南京新市民到来,如果没有文化的传承和链接,又怎么能够增加市民的家园归属感呢? 观之现在的东门大街已拆迁殆尽、浦口火车站大门紧锁、浦镇老街衰落凋零,不禁让人感慨和叹息,这么好的文化资源又怎么要让之荒废呢? 浦口老东门拆迁殆尽(笔者摄影)未来的憧憬与展望 01 城市文化的新生 重点发掘浦口的铁路文化、明代建城文化这两段历史,对相应的空间载体进行活化利用、使之新生发展,串联两条文化线路:明城文化线路和津浦铁路文化线路。 关于老浦口文旅线路的构想(笔者自绘) 明城文化线路:主要联系浦子山(点将台)、东门大街、泰山寺、宝塔山及朱家山河与左所大街一线的文化资源点串联,形成一定的生态慢行廊道,构建文化旅游线路。 津浦铁路文化线路:联系浦口码头、浦口火车站、大马路风情路、浦厂、龙虎巷等文化资源点,再现、涵盖津浦铁路从建设、运输、转乘、生活等各种历史场景,应地制宜改造展示场馆、活动场地。提议利用现有的老津浦铁路线改造成电动有轨观光车游线,铁路沿线进行生态廊道建设,构建南京版本的"高线公园",创造更多的居民生态游憩空间。 美国高线公园(图片来源于网络) 02 "城市更新"治理城市病 梳理好城市建设的时序,优先先解决城市病,通过城市更新的手段解决矛盾。城市和人一样,治理城市病也要望闻问切,要打通任督八脉,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头痛医头的怪区。 当增量建设显得后劲不足时,存量更新显得更加重要。城市更新,不时推翻重来,而是在协调各方利益诉求的基础上,追求实现各方利益的"共赢",是之中缓和对立的、深思熟虑后的落子。政府应该加快推进老浦口地区的城市更新进程,为百姓解决实际民生问题。多创造一些能吸引年轻人的网红点,年轻人是未来的主体,能吸引年轻人的地方一定是有活力的地方。 城市更新案例:广州永庆坊(图片来源于网络) 03 巧借东风、展翅翱翔 目前江北新区建设东风已起,各个板块产业在不断发力,老浦口地区也要重新审视和定位。曾经依托津浦铁路,这里是全国闻名的工业区,但产业遗存却在今天为城市发展竖立了障碍。今天当老浦口产业发展的重担已经卸下,其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更应当是:宜居城市、老城新生。加大境内的企业向外转移,腾挪更多生活空间;增加对文化遗产的利用,形成文化艺术空间;混合开发模式,增加城市空间的多元化,改观单板的城市氛围。或许还有还多可以做的事情…伴随着江北新区建设的东风,市民们家园意识的觉醒,老浦口的未来肯定会更加美好。 肩负星光,负重前行,今天一定不是最好,明天肯定更好! 浦口火车站片区规划(图片来源于网络) 欢迎、转发、质疑、交流,您的兴趣点就是我创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