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stern Digital 自收购 SanDisk 之后,不仅有着传统硬碟技术,更有着 NAND flash 製造能力,有着多元的储存设备可供玩家选择。随着 3D NAND flash 的技术臻至成熟,Western Digital 发表旗下首款消费性 64 层 3D NAND 固态硬碟产品:WD Blue 3D NAND 与 SanDisk Ultra 3D SSD。两者共享快闪记忆体与技术,两大品牌的新款 64 层 3D NAND SSD 产品,带给玩家更大的 2TB 储存容量,不仅更快且更耐用的 SSD 新选。 规格 品名:WD Blue 3D NAND SATA SSD、SanDisk Ultra 3D SSD 容量:250GB、500GB、1TB、2TB 尺寸:2.5 吋 7mm 高、M.2 2280(WD) 介面:SATA III 6 Gb/s 耐用:100TBW、200TBW、400TBW、500TBW(对应容量) 控制器:Marvell 88S1074 记忆体颗粒:SanDisk 05138 128G 快取:Micron D9STQ 8Gb DDR3-1600 保固:3 年 3D NAND 亲兄弟 WD Blue 与 SanDisk Ultra SSD Western Digital 旗下有着两大品牌:WD 与 SanDisk,WD 自 HDD 以来在消费性与企业端储存当中都是数一数二的大品牌,而 SanDisk 则是记忆卡、快闪记忆体领域中的佼佼者,这也让两者在消费性 SSD 产品中有着重叠,但考量到两者品牌有不同的形象之下,遂让两者共享 NAND flash、技术与韧体。如是说,WD Blue 3D NAND SSD 与 SanDisk Ultra 3D SSD,有着相同的电路设计、用料与韧体,且两个品牌提供的保护、服务相似,就端看各位习惯(喜欢)那个品牌。 WD Blue 3D NAND SSD 与 SanDisk Ultra 3D SSD,皆採用 64 层堆叠之 3D NAND TLC 快闪记忆体,容量从最小 250GB、500GB、1TB 与最大 2TB 可供玩家选择;WD 除推出标準 2.5 吋 7mm 高的产品之外,亦有 M.2 2280 尺寸让电脑 DIY 玩家有更省空间的选择,但相对 SanDisk 仅有 2.5 吋的尺寸选择,两者皆採用 SATA III 6 Gb/s 传输介面。 ↑ 两者包装上,则有着各品牌的惯用设计与特色,此次测试的两款皆是 1TB 容量之产品,皆标示读写 560MB/s、530MB/s 之性能与 3 年保固。 ↑ 外盒背面,亦标示着内装 SSD 的产品标籤序号;而 WD 的包装,更建议玩家组件 SSD + HDD 的电脑储存组合。 ↑ 内容物都相当精简,有着产品说明文件,而 SanDisk 则有 SSD Dashboard 的下载指示,当然 WD 亦有提供此软体,可于官网中取得。 脱的越多两者就越来越相似。WD Blue 3D NAND SSD 与 SanDisk Ultra 3D SSD,都有着金属外壳与塑胶上盖,SSD 表面贴上品牌贴纸,背面则是产品的型号与序号等标籤资讯;两者有着相同的设计,使得玩家在挑选时,只差在品牌与价位。 ↑ SSD 正面都有着品牌的贴纸,正面为塑胶上盖。 ↑ 背面则是产品标籤贴纸,底壳则是金属材质,并有着散热胶帮助 SSD 控制器进行被动散热。 Marvell 控制器与 64 层 3D NAND TLC 颗粒 SSD 的三大关键莫过于控制器、记忆体颗粒与韧体。这两款 SSD 控制器皆採用 Marvell 88S1074 控制器,这颗是 DRAM-based SATA 控制器,支持 4 NAND Channel、3D NAND TLC、SATA 3 6Gbps、LDPC 低密度奇偶检查码、DRAM 快取等功能,亦是目前普遍高阶 SSD 的控制器首选。至于 64 层 3D NAND TLC 记忆体颗粒,则是使用 8 颗 SanDisk 05138 128G,组成 1TB 容量;而快取记忆体,则是採用一颗 Micron D9STQ 8Gb DDR3-1600 DRAM,用来提升 SSD 的写入性能。 产品标示的效能则显示,2TB、1TB 与 500GB 有着读写 560MB/s、530MB/s 之性能,而最小的 250GB 则是读写 550MB/s、525MB/s,此读写性能皆达到 500MB/s 以上之水準,属于高阶的 SATA SSD 产品。SSD 的耐用性则与其容量有着关连,容量越大越容可均化抹写次数提升耐用性,2TB 产品有着最高 500TBW 耐用性,而 1TB / 400TBW、500GB / 200TBW、250GB / 100TBW,整体耐用性相当好,并有着 3 年产品保固。 ↑ 退下外壳,可见两者有着相同的设计,皆是单面上件电路版。 ↑ SSD 控制器 Marvell 88S1074。 ↑ 快取记忆体 Micron D9STQ 8Gb DDR3-1600 DRAM。 ↑ 3D NAND 记忆体颗粒 SanDisk 05138 128G。 WD Blue 3D NAND 与 SanDisk Ultra 3D SSD 效能测试 两者装上测试电脑后,实际可用容量为 931 GB;透过 CrystalDiskInfo 检视,两者的韧体版本似乎不同,并支援 S.M.A.R.T.、APM、NCQ、TRIM、DevSleep 等指令。 ↑ 可使用容量检视。 ↑ CrystalDiskInfo 资讯检视。 CrystalDiskMark 预设随机资料测试,循序读取563.2 MB/s、写入 534.9 MB/s,4K Q32T1 读取 388.0 MB/s、写入 337.1 MB/s,有着高阶 SATA SSD 的高性能。 ↑ CrystalDiskMark 测试。 AS SSD Benchmark 测试,循序表现有着小差异,但整体评分皆获得 1000 分的成绩;档案複製与压缩性能测试上都有着相当好的表现。 ↑ AS SSD Benchmark MB/s、IOPS。 ↑ AS SSD Benchmark MB/s、IOPS。 ↑ 档案複製测试。 ↑ 压缩测试。 ATTO Disk Benchmark 测试,採用 Overlapped I/O 8 Queue Depth 设定,在 64MB 档案测试下,读取 563 MB/s、写入 534 MB/s。 ↑ ATTO Disk Benchmark。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测试,循序读取 398 MB/s、写入 489 MB/s;4K QD16 读取 93K IOPS、写入 83K IOPS。 ↑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TxBENCH 测试,在循序方面读取 558 MB/s、写入 582 MB/s,随机 4K QD32 读取 363 MB/s、写入 335 MB/s。 ↑ TxBENCH。 PCMark 8 Storage 测试,获得了 4,979 的总成绩,而整体频宽是 281.52 MB/s。 ↑ PCMark 8 Storage - SanDisk Ultra 3D SSD。 ↑ PCMark 8 Storage - WD Blue 3D NAND SSD。 测试平台 处理器:Intel Core i9-7900X 主机板:ASRock X299 Taichi 记忆体:G.SKILL Trident Z RGB DDR4 8GB*4-3200 显示卡:NVIDIA GeForce GTX 1080 FE 系统碟:Samsung NVMe SSD 960 PRO M.2 电源供应器:Antec TruePower 750W 作业系统:Windows 10 Pro 64bit WD / SanDisk SSD Dashboard 掌握 SSD 大小事 软体方面,WD 与 SanDisk 都有提供「SSD Dashboard」软体,可用来检视 SSD 的基本资料与状态,像是容量使用状况、分区、寿命、温度与介面速度等资讯,让用户可随时掌握 SSD 的状况,更可透过 SSD Dashboard 进行韧体升级或完整抹除等进阶操作。 ↑ WD SSD Dashboard。 ↑ SanDisk SSD Dashboard。 总结 透过 3D NAND 的堆叠,得以让 SSD 容量在往上提升,WD Blue 3D NAND 与 SanDisk Ultra 3D SSD 皆有着最大 2TB 容量可供选择,不仅有更高的写入耐用性 TBW 与 SATA 介面顶点的高水準性能表现。 WD 与 SanDisk 两者採用相同的控制器、记忆体颗粒与设计,但两者品牌在 DIY 市场上还是有着些许的定位差异,WD 本身既是 HDD 大厂之外,更有了一系列 SSD 产品,让 DIY 玩家更容组件 SSD + HDD 双储存的电脑系统;而 SanDisk 亦是记忆卡碟、NAND Flash 的名门,品牌更面向商业、专业影音的用户。 挑选上就看各位习惯(喜欢)那个品牌即可,但目前 WD 尚未公布 Blue 3D NAND SSD 的价格,倘若新的 Blue 3D NAND 与旧款 Blue SSD 在价格上有所差异,且每 GB 价格更漂亮,那势必能获得玩家的青睐。 来源: WD Blue 3D NAND 与 SanDisk Ultra 3D SSD 开箱测试 / 上至 2TB 更快、更耐用[X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