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zen 一役决战多核、重返荣耀不仅打的漂亮,更撼动 Intel 桌上型处理器的规划。Ryzen Threadripper 锁定顶尖用户与旗舰玩家,提供更多的 16C、12C、8C 核心与多线程,并有着 4 通道 DDR4 记忆体与 64 条 PCIe 通道,满足内容创作者、极致游戏、直播主与多卡渲染…等使用情境,所需的极致核心、平台扩充之需求。此篇章,将提及 Ryzen Threadripper 的异曲同工之妙,并使用 Threadripper 1950X、1920X 与 i9-7900X 一同测试比较。 Ryzen Threadripper 的异曲同工之妙 AMD Ryzen 处理器,皆採用全新设计的 x86 「Zen」架构核心,并在处理器设计上,有着全新设计的 Front-End 引擎,有着更好的指令处理能力;处理器的执行内核,则有着 4 组 ALU、2 组 AGU 的整数运算单元与 4 组 FP 浮点数运算单元,以及独立 Scheduler 进行调度;为了提升处理器吞吐量,Zen 每个核心都有着独立 L1 快取与更大的 L2 快取,并採用「CCX」模组设计,四个 Zen 核心共享 L3 快取,这 CCX 模组设计也让 AMD 能更轻鬆的改变处理器核心配置。 ↑ Zen 核心架构方块图。 因此 Threadripper 处理器内採用 4 组 CCX 组成,并透过 Infinity Fabric 连接。而 Infinity Fabric 可用于交换资料,像是 4 组 CCX 核心间相互传递资料、系统记忆体与其它控制器(I/O、PCIe)。技术文件中提到,虽 Threadripper 採用 4 组 CCX 组成,但其架构上属于 2 Chips 晶片(Die 0 + Die 1),每组晶片控制一组双通道记忆体,因此总共有着 4 通道 8 DIMM 记忆体可使用。 ↑ Threadripper 4 组 CCS 架构图。 关于晶片内的延迟,AMD 提到记忆体操作有着 78ns Near memory、133ns Far memory 延迟,而 Die to Die 之间的传输功耗则相当低 2pJ/bit,传输频宽则是 102.22GB/s;且针对 Threadripper 的记忆体配置,AMD 在 Ryzen Master 当中提供了 Distributed Mode 与 Local Mode 两种记忆体运作模式,让使用者可依据应用程式不同,来调整记忆体的运作模式,这功能会在下几个段落中加入测试说明。 ↑ 4 组 CCX 内透过 Infinity Fabric 连接,用于交换资料与沟通,每组 Die 各拥有 2 组记忆体通道。 而 Zen 架构採用「SMT」同步多执行绪,可让单一处理器核心同时执行 2 个线程,让玩家获得 16C32T 的多核心多线程性能;除了设计的改变,AMD 更有「SenseMI」智慧感测技术,可更精準的进行电源管理「Pure Power」,以及衡量 CPU 温度、内部资源状况,自动提升时脉的「Precision Boost」,两者连动让处理器获得更多的效能,而在 Precision Boost 推至最高时脉时,倘若 CPU 温度还在允许範围内,则会启动处理器「XFR」,让核心获得更高的时脉;此外,亦有着预测、预取的「Neural Net Prediction」与「Smart Prefetch」等优异技术。 Ryzen Threadripper 极致 16C、12C、8C 处理器 Ryzen Threadripper 共有三款处理器:1950X 16C32T、1920X 12C24T 与 1900X 8C16T,不仅核心数的提升,更有着比 Ryzen 7 还高的 Turbo 时脉设定,AMD 提到 Threadripper 的 Die 是万中挑一,有着比 Ryzen 7 1800X 还要好的超频性能;而此三款 Threadripper 处理器都具备 XFR 功能,可达到 4.2GHz+ 之时脉,且 Threadripper 都有着 64 条 PCIe 通道,有着极致的平台扩充能力,处理器 TDP 为 180W,并使用新的 TR4 脚位,而美金定价为 $999、$799 与 $549。 ↑ Ryzen Threadripper 处理器规格。 本次虽测试两款高阶的 1950X 与 1920X 处理器,但除此之外让笔者倍感兴趣的还有 1800X 对决 1900X,这两颗有着相同的核心数目,但是 1900X 属于 2 Socket 的 TR4 脚位产品,这对比之下更能比出 Threadripper 的优异是否价值这 100 镁的价差。 X399 架构图 / 4ch DDR4, 64 PCIe Gen 3 乘载 Ryzen Threadripper 的 AMD X399 晶片组,其提供的 I/O 规格与 X370 相似,但是 TR Soc(Threadripper)处理器,则提供了 64 条 PCIe Gen3 通道,这允许主机板厂商,可依据产品的不同来善用这些通道,例如 2 组 x16 GPU、2 组 x8 GPU 与 3 组 x4 NVMe,或者 3 组 x16 GPU 与 4 组 x4 NVMe 等,这些通道的组合相当多可选择,端看主机板厂的设计。 ↑ Threadripper 除了有更多的核心、4 通道记忆体之外,更有着 64 Lanes PCIe 通道。 从规格来看,X399 晶片组有着更多的 USB 3.0 与 USB 2.0 连接埠,而其中更有着 2 Lanes PCIe Gen3,可让主机板厂用作额外的 4x SATA 或 2x SATAe 来使用;而 8 Lanes 的 GPP PCIe Gen2,则可用做网路、WAN、蓝牙或其他控制器之通道。 ↑ TR Soc、X399、Ryzen SoC、X370 规格比较。 透过 X399 架构图,即可快速了解 TR Soc 与 X399 的通道使用状况,处理器有着 4 通道 8 DIMM 记忆体,并可配置 3 组 PCIe x4 SSD、2 组 PCIe x16 GPU、2 组 PCIe x8 GPU,以及 SoC 本身提供的 USB 3.0 与音效输出功能;CPU 与晶片组连接,则是使用 PCIe Gen3 x4 通道,晶片组则连接板载的 I/O 与额外的扩充介面。 ↑ X399 架构图。 信仰开箱 魔眼魅力 极致销魂 此次 Ryzen Threadripper 的包装相当经典,AMD 提供给媒体的测试组合,将 Ryzen Threadripper 1950X 与 1920X 装进订製的气密箱当中,除了本次测试的处理器之外,另有一颗处理器直接印上 Ryzen Threadripper 字样,并标住了 102/250,也就是说这套媒体测试版仅 250 组。 而且箱子上方有个金属弹片,只要短路后就会点亮箱子中的灯条,并让处理器外盒发光,点亮 Ryzen Threadripper 的魔眼,呼应着 Ryzen 主视觉「禅圆 enso」的设计,而各位玩家,可以再购入 Ryzen Threadripper 之后,透过手机或手电筒的灯光,摆放于箱子后方,即可点亮这令人着魔的 Threadripper 魔眼。 ↑ 箱内暗藏玄机,只要导通弹片,即可点亮魔眼。 ↑ 魔眼呼应着禅圆 enso,此包装设计相当漂亮。 ↑ 玩家,亦可透过手电筒来自行点亮魔眼。 处理器的包装,则是使用环保材质的包材包覆,在盒子外层包覆着包装条,这侧有贴上处理器的型号、序号等资讯,开箱要从「RIP HERE」这边撕开,即可打开包装;而包装后方有个旋钮 Unlock The Power,先将纸条 RIP HERE 撕开后,即可打开包材,并取出里面的便当盒,而便当盒则是透过旋转取出里面的处理器;打开包材后,即可取出像是便当盒的内盒,别忘记下方有着文件、工具与水冷转接架,以及用来锁处理器的内六角 1.5Nm 扭力板手。 ↑ 外盒包装条上,有着产品的型号、序号等资讯。 ↑ 处理器内所有的配件,左起水冷转接架、Ryzen Threadripper 处理器包含 Carrier Frame SP3、扭力板手、说明文件。 Ryzen Threadripper 为 2 个 Die 透过 Infinity Fabric 连接,因此本身处理器面积就相当大(2 Socket),使得安装上若一个不注意,可能手滑摔落处理器,导致主机板的 TR4 脚位针脚受损。因此,Ryzen Threadripper 处理器都包含着橘色 Carrier Frame SP3,让玩家在安装处理器时,可用卡片的方式滑入脚座上的插槽,在盖上处理器并上锁,让安装更容易也更安全。 ↑ Ryzen Threadripper 处理器,以及橘色的安装框架。 ↑ 处理器背面的 4094 个接点。 处理器表面则印上 AMD Ryzen Threadripper 字样,以及处理器的确切型号,让玩家在辨认处理器身份更容易。而处理器背面则布满 4094 个接点,相当夸张的处理器面积。且处理器的基板厚度也相当厚,基版厚度 0.2mm、含盖整体厚度 0.7mm。 ↑ 处理器厚度比较。 处理器安装步骤与 TR4 脚位散热器相容 由于 Threadripper 处理器採用 2 Socket 设计,并有着 4094 个接点,使得一般散热器无法完整覆盖处理器表面,且 AMD 的 TR4 脚位亦不支援过往的散热器,因此随着处理器提供的「转接架」则相当重要,可让部分 AIO 水冷可相容于 TR4 脚位,但在未来会有专门设计给 TR4 的空 / 水冷散热器出现。 而在处理器的安装上亦相当特别,主机板上的扣具共有三层,需先透过内六角的扭力板手,鬆开扣具的第一层,而第二层则可直接将处理器插入框架当中,第三层则是脚座上的金属接点;依照顺序打开扣具后,装进处理器后即可盖上处理器与外金属框,而上锁时记得使用扭力板手锁紧即可。 ↑ 安装处理器,建议使用附赠的扭力板手。 ↑ 安装与拆开扣具则建议依照 Close 1>2>3、Open 3>2>1 这顺序来鬆开固定螺丝,打开第一层金属外壳后,就会看到第二层的透明卡槽。 ↑ 第三层则是金属接点,这层也盖着保护壳。 ↑ 移除保护壳就会看到金属接点。 ↑ 左边透明的是主机板预先安装的卡片比较。 ↑ 将 Ryzen Threadripper 插上卡槽后,就可依序盖上处理器并上锁。 ↑ 处理器安装完毕。 ↑ 水冷则是透过转接架相容于 TR4 脚位。 Ryzen Master Threadripper 设定 Profiles / Game Mode / Creator Mode 新版 Ryzen Master 超频程式当中,拥有着 Profile 超频设定,玩家可针对核心速度、停用核心、电压、记忆体时脉与附加功能进行设定并储存至 Profile 当中,此外在这些 Profile 当中 AMD 提供了两个:Creator Mode 与 Game Mode 模式,并有着不同的附加控制「Memory Access Mode」与「Legacy Compatibility Mode」控制。 这两个模式,分别在附加控制中有不同的设定,Creator Mode 设定 Memory Access Mode 为「Distributed Mode」模式,而 Game Mode 的 Memory Access Mode 设定为 Local Mode,此外 Game Mode 当中还会开启 Legacy Compatibility Mode 模式。 简单来说,记忆体 Distributed Mode(预设)採用 Uniform Memory Access(UMA)配置,允许分散式记忆体使用,也就是可善用所有的记忆体通道,可提升整体记忆体频宽,但相对记忆体延迟较高;而记忆体 Local Mode 採用 Non-Uniform Memory Access(NUMA)配置,则会优先处理邻近核心的记忆体资料交换要求,使得记忆体频宽较窄,但是整体延迟可大幅降低。 ↑ Ryzen Master 设定中,在底部有不同的设定档,用户可直接点选 Creator Mode 或 Game Mode 模式套用,即会自动切换 Memory Access Mode 与 Legacy Compatibility Mode 设定;上图为 Creator Mode 设定。 ↑ Game Mode 设定记忆体为 Local Mode,并启用 Legacy Compatibility Mode。 实际测试,在相同四通道 DDR4-3200MHz 记忆体设定下,Creator Mode 记忆体读取 91 GB/s、写入 89 GB/s、複製 81 GB/s 延迟 68.6 ns 的高频宽表现;而在 Game Mode 下记忆体读取 45 GB/s、写入 45 GB/s、複製 40 GB/s、延迟 68.9 ns,从这结果来看似乎与 AMD 测试结果不同。 Game Mode 的设定下使得频宽砍半,但延迟却与 Creator Mode 相似,这可能在某先环节上出了些问题,这部分还要稍待主机板厂与 AMD 测试后才知道那边有虫(Bug)出没。 ↑ Creator Mode 记忆体测试,整体频宽上看 90 GB/s。 ↑ Game Mode 似乎设定上出现问题,整体频宽砍半但记忆体延迟也无提升。 Legacy Compatibility Mode 则会自动停用核心,让 1950X 当作 8C16T NUMA 处理器,而 1920X 则是 6C12T NUMA 处理器,让其游戏性能可与 Ryzen 7 1800X 与 Ryzen 5 1600X 相似;这设定可让少部分游戏,在侦测超过 20 核心的平台时,游戏会遇到意外无法运行的问题(DiRT Rally、Far Cry Primal)。 而 AMD 提到关于 Legacy Compatibility Mode 开关与否,在所有 60 款 PC Game 测试下,平均有着 4% 性能提升,而这 60 款游戏中的 Top 25% 有着平均 12% 性能提升,但 Bottom 25% 则有平均 -5% 性能损失。 AMD 的结论是这么说:「Legacy Compatibility Mode 并不能提升所有游戏的性能,但可让旧游戏或未针对多核心优化的游戏,获得更好的游戏性能。」;但笔者会这么说,别让 Threadripper 同时只处理一件事,让他的核心忙一点吧! 性能测试 / Ryzen Threadripper 1950X、1920X 与 i9-7900X 紧接着就来到重头戏「性能测试」,此次採用 ASUS ROG ZENITH EXTREME 主机板,以及 G.SKILL Trident Z RGB DDR4-3200 8GB*4 记忆体,作业系统则安装在 Samsung NVMe SSD 960 PRO M.2 500GB 上;CPU 採主机板预设自动超频设定,而 RAM 则载入 D.O.C.P. 3200 设定,作业系统则是最新 Windows 10 Pro,并将游戏 DVR 关闭,并将电源计画改为 Ryzen Balanced 电源计画;测试用的显示卡则是 NVIDIA GTX 1080 Ti FE。 ↑ 测试平台。 CPU-Z 1.80.0 版本,即可检视 Threadripper 1950X、1920X 完整资讯,处理器代号 Threadripper,为 14nm 製程的 16 核心 32 线程处理器;主机板使用 ASUS ROG ZENITH EXTREME,X399 晶片组;记忆体为四通道 3200MHz;CPU-Z Bench测试分数,1950X 单线程 453.7 分、多线程 8745.8 分、1920X 单线程 424.9 分、多线程 6866.5 分、i9-7900X 单线程 488 分、多线程 5078 分。 ↑ CPU-Z Threadripper 1950X。 ↑ CPU-Z Threadripper 1920X。 ↑ CPU-Z i7-7900X。 ↑ CPU-Z Bench,分数越高越好。 CPUmark 99 可用来测试 CPU 的运算性能并给予评分,此测试较偏好高时脉、单核心运算能力强的处理器。因此 i9-7900X 相对获得 726 高分,而 1950X 则获得 614 分、1920X 则是 572 分。 ↑ CPUmark 99,分数越高越好。 wPrime 则用来衡量处理器多线程运算能力,透过计算平方根的方式来测量处理器性能,也就是说运算时间越短越好;首先以 4 线程测试为基準,在计算 4T 32M 时,i9 仅 8.8 秒就完成,而 1950X 与 1920X 则花费 10 秒计算,而在 4T 1024M 时还是 i9 最快 271 秒,而 1950X 与 1920X 则花费 310 秒计算;接着分别设定各处理器的最大线程进行测试,从结果来看 i9 在这项测试中有着相当好的性能。 ↑ wPrime,分数越低越好。 CINBENCH R15 测试,可针对 CPU 单核与多核心进行评分。单核心表现上,还是 i9 的表现较佳 186 cb,而 1950X 与 1920X 则获得 155 cb 相似的分数;但在多核心运算下,1950X 获得最高 2964 cb、1920X 2414 cb、i9-7900X 2198 cb,这还是核心多的较强。 ↑ CINBENCH R15,分数越高越好。 Corona Benchmark 则是相当容易操作的测试工具,主要是透过 CPU 运算光线追蹤的渲染图像,评分为计时以秒为单位。从测试结果来看,1950X 有着最快的处理速度 72 秒,而 1920X 则需时 90 秒,比较的 i9-7900X 则与 1920X 分数接近 91 秒。 ↑ Corona Benchmark,分数越低越好。 V-Ray Benchmark 可分别测试电脑的 CPU 与 GPU,对光线追蹤的渲染图像的运算速度,评分为计时以秒为单位。这测试结果与 Corona Benchmark 相似,1950X 有着最快的处理速度 46 秒,而 1920X 则是 56 秒,比起 i9-7900X 的 59 秒表现还快了些。 ↑ V-Ray Benchmark,分数越低越好。 AIDA64 记忆体与快取测试,则使用 G.SKILL Trident Z RGB DDR4-3200 8GB*4 记忆体来测试,整体表现来看记忆体还是 Intel 平台较强,但 L3 快取表现则是 Threadripper 表现较优。 ↑ AIDA64 记忆体与快取,性能越高越好。 WinRAR 压缩软体测试则相对有趣,根据速度排序是 i9-7900X > 1920X > 1950X,这部分 1950X 与 1920X 反覆测试几遍有着这速度差异;而 7-Zip 则相对容易理解,核心越多就越快,1950X > 1920X => i9-7900X。 ↑ WinRAR,分数越高越好。 ↑ 7-Zip,分数越高越好。 影音转档方面,则是相当吃重多核心性能,测试使用 X264 / X265 FHD Benchmark 进行,1950X 在 X264 或 X265 编码上都有着相当高的 60fps / 37.9 fps 表现;而 1920X 在 X264 编码有着 57.3 fps 性能,赢过 i9-7900X 的 51 fps,但在 X265 两者获得相同 34 fps 的性能表现。 ↑ X264 / X265 FHD Benchmark,分数越高越好。 PCMark 10 测试,可分别针对 Essentials 基本电脑工作,如 App 启动速度、视讯会议、网页浏览性能进行评分,而 Productivity 生产力测试,则以试算表与文书工作为测试项目,至于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影像内容创作上,则是以相片 / 影片编辑和渲染与可视化进行测,最后 Gaming 测试则是分别计算电脑物理运算与绘图分数。 从 Overall 总分来看,i9-7900X 获得 7961 分比过 1950X / 7565 分与 1920X / 7441 分;至于细部分数,1950X 与 1920X 在 Gaming 表现上赢过 i9-7900X,但其余分数都是 i9-7900X 夺冠;根据过往测试经验,PCMark 的测试基準,还是较偏好高时脉、单核性能强的平台。 ↑ PCMark 10,分数越高越好。 3DMark 绘图效能测试方面,则分为总分与物理运算 CPU 得分。单论物理分数 1950X 有着最高的分数,而 1920X 则与 i9-7900X 分数接近;整体评分来看,在 1080p 与 1440p 表现上,1950X 赢过 i9-7900X,但 1920X 则垫底,不过当测试来到 2160p 时,三者则获得相同的总分。 ↑ 3DMark,分数越高越好。 VRMark 测试,三者在高需求的 Blue Room 测试中得分相同 3000 多分,但在 Orange Room 测试当中,则有明显的高低分数差异,排序则是 一样是 i9-7900X > 1920X > 1950X。 ↑ VRMark,分数越高越好。 Unigine Benchmrk 则是採用自家的游戏引擎开发的测试工具,新的 Superposition 1080p Extreme 测试中,三款获得相同的平均 39 fps 表现;而其余两款 Heaven 与 Valley 测试中,则是 i9-7900X > 1920X > 1950X。 ↑ Unigine Benchmrk,分数越高越好。 针对测试平台对高效能 I/O 装置的传输率表现,测试的是身为系统碟的 Samsung SSD 960 PRO NVMe M.2 500GB。循序读取表现上看似 AMD 平台较优,写入表现三者相当,但 4K 随机存取表现上则是 Intel 较有优势;而换成安装至主机板 PCIe x16 的 SSD 750 测试时,三者在循序读写上有着相同的性能,但同样 4K 随机存取上还是 Intel 有着优势。 ↑ SSD 960 PRO CrystalDiskMark,分数越高越好。 ↑ SSD 750 CrystalDiskMark,分数越高越好。 游戏测试 / Ryzen Threadripper 1950X、1920X 与 i9-7900X 若单论游戏性能,无疑还是 i 皇的 i7-7700K 无人可及,这也意味着普遍游戏,都还是吃重高时脉、性能强的前几个核心。而根据笔者测试的结果,并与 AMD 提供的分数比较,可发现在单独测试游戏性能上,i9-7900X 优势还是较大,像是《侠盗猎车手 V》这款游戏,i9-7900X 有着平均 50 fps 的表现,比起 1920X / 49fps、1950X / 39 fps 还高。 但也有款游戏三者性能相似《火线猎杀:野境》三者平均都在 36 fps,而《战地风云 1》的表现亦同三者都落在 60 fps 的性能表现。 ↑ 4K 2160p 游戏测试。 海量任务测试「游戏直播」 如此高阶的平台,若只在同时间运行一项「游戏」工作是否太过奢侈了?因此 AMD 提出,Threadripper 可让用户在同时间运行更多的工作,例如一边游戏一边 Rendering 绘图?或者一边游戏并同时录製游戏影像? 首先游戏选择《战地风云 1》,并设定为 1920x1080 解析度、画面品质:最高;而 OBS 录影设定为 1920x1080@60fps,使用 CPU x264 编码、CPU 使用率:medium、位元率:60000;而游戏影片则储存至 SSD 750 当中;录製游戏第一章最后一关,开着坦克车杀进村庄当中。 影片总共有 4 支摘要如下:Threadripper 1950X 运行游戏 fps 落在 90-110 之间,而 CPU 使用率则落在 58-73% 之间;Threadripper 1920X 运行游戏 fps 落在 80-120 fps 之间,游戏帧数变化较大,而 CPU 使用率则落在 80-100 % 之间;而此次比较的 i7-7900X 游戏 56-79 fps、CPU 使用率 100%,游戏影片看得出稍微停顿的不顺畅感;而多加入的 Ryzen 7 1800X 测试,虽游戏还是维持在 80-100 fps 之间,不过 CPU 使用率虽没维持在 100%,但从影片来看其录製的相当不顺畅,可见 1800X 在录製 1080p@30fps 影像较为适合。 <script>document.write("");</script> ↑ AMD Ryzen Threadripper 1950X Battlefield 1 Record OBS Test。 <script>document.write("");</script> ↑ AMD Ryzen Threadripper 1920X Battlefield 1 Record OBS Tes。 <script>document.write("");</script> ↑ Intel Core i9-7900X Battlefield 1 Record OBS Test。 <script>document.write("");</script> ↑ AMD Ryzen 7 1800X Battlefield 1 Record OBS Test。 从这测试,也说明了 Ryzen Threadripper,能够负荷同时游戏与高画质录製需求,测试的 OBS 设定 1080p@60fps、CPU medium、位元率 60000 是相当极端的录製设定,但相对的可获得更好的影像细腻度,而若是直播需求,大约都设定在 1080p@30fps、CPU faster、位元率 3000,毕竟还要考量网路上行频宽,以及各位处理器的核心数。 温度功耗 / Ryzen Threadripper 1950X、1920X 与 i9-7900X Ryzen Threadripper 有着同样的 Tcontrol (Tctl) 偏移 +27℃ 设定,因此部分软体侦测到的 CPU 温度较高,而 AMD 建议是使用 HWiNFO64 v5.55 的 Tdie 来监测 CPU 温度,此温度表现与 Ryzen Master 显示的温度相似。 电脑待机下,1950X 与 1920X 温度相同 35℃,而 i7-7900X 则在低一些 32℃;接着透过 Prime95 对 CPU 进行压力测试,运行时间为 30 分钟,测试期间 i7-7900X 最高温测得 79℃,而 1920X 则是 67℃、1950X / 63℃,这温度表现理当是 1950X 会高于 1920X,但反覆测试几次后,还是 1920X 压力测试下温度高于 1950X。 最后,透过 Fire Strike Stress Test 测试,同样 i7-7900X / 68℃ > 1920X / 53℃ > 1950X / 52℃。 ↑ 温度测试。 整平台(电脑)耗电方面,除了 CPU、MB、RAM 之外,亦包含了显示卡、SSD 750,以及 AIO 水冷、风扇等装置;在待机时 i7-7900X 仅 99W,但 1950X 与 1920X 都在 130W;同样 Prime95 对 CPU 压力测试下,i7-7900X 测得最高耗电为 324W,而 1950X 与 1920X 则在 307W 左右;但是当使用 Fire Strike Stress Test 测试时,则 1950X 与 1920X 耗电来到 470W、459W。 ↑ 整平台功耗。 超频测试 定 4GHz 超频性能更佳 手上这两颗 1950X 与 1920X 处理器,在手动将频率调整为 4.0GHz 时,Cinebench R15 多核心运算测试,1950X 来到 3376 cb、1920X 则是 2614 cb,比起预设 Auto 超频下提升了 1 倍之多;只不过当时脉往上调至 4.1GHz 时,虽可正常开机但运行测试则会造成系统无反应的问题,由于当下系统以无法操作,因此并无法判断是否撞倒 CPU 温度墙所致。 而在 AMD 技术大会上,透过液态氮进行超频,可达到全核心 5.1 GHz,Cinebench R15 多核心测试 4122 cb,提供给各位参考;可见笔者超频技术还有待加强。 ↑ 1950X@4GHz,Cinebench R15 多核心 3,376 cb。 ↑ 1920X@4GHz,Cinebench R15 多核心 2614 cb。 总结 Ryzen Threadripper 系列处理器,承袭着 Ryzen 一贯的特色「更多的核心、便宜的价格与超频特性」。从上述测试来看,Ryzen Threadripper 1950X 与同价位的 Core i9-7900X 相比(定价 999 美金),在诸多测试上都有着领先,甚至 Ryzen Threadripper 1920X 就有与 i9-7900X 平起平坐的能力,同样的价格更多的核心与性能。 HEDT 旗舰平台除核心多性能强悍之外,更有着 4 通道 8 DIMM 记忆体,最大支援到 128GB 记忆体容量;并有着 64 条 PCIe 3.0 通道,可用来安装 4 组显示卡 SLI 或 CrossFireX、3 组 M.2 NVMe SSD 的扩充能力,能够满足游戏玩家、3D 渲染、4K 影音剪辑用户所需的性能与扩充性。 对于一般只追求游戏性能的玩家,Ryzen Threadripper 或许不是最佳的选择,但若各位专业玩家,还需要同机游戏直播或录製高画质游戏影像,那 Ryzen Threadripper 则是最佳的选择,从上述提供的游戏影像录製来看,Ryzen Threadripper 比起 Ryzen 7 更能胜任 1080p@60fps, 60000 kbps 的录製需求。 而在 Ryzen Threadripper 的 X399 平台选择上,各家主机板厂商,亦都推出手款高阶的 X399 主机板,有着不同的 PCIe 与 I/O 配置,满足各式用户的 I/O、扩充需求;而初期需注意的是,Ryzen Threadripper 採用 TR4 脚位,意味着目前多半 AIO 水冷或空冷散热器,仅不过是「支持」TR4 脚位,并非 TR4 专属散热器,能覆盖完整 CPU 面积,当然就目前一般 4GHz 测试没什么大问题,但若要追求性能极致,各位玩家可在日后再购入 TR4 专用散热器。 从 Ryzen 7、5、3 测试到 Threadripper 还是这句:「价格对了,就对了。」,产品的性能、扩充都可与 Intel 较劲,美金定价策略也相当有竞争力,至于台湾的价格若定的比对手还贵,这反而是玩家较难接受的地方,就让我们期待台湾的 Ryzen Threadripper 能够有诚意十足的价格啰。 来源: AMD Ryzen Threadripper 1950X, 1920X 测试报告 / 极致多核 旗舰平台 [X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