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门神的来历(过年为什么要贴门神)
贴门神的来历(过年为什么要贴门神)
还有两天就是除夕了,将迎来我们传统的农历春节,若按传统习俗,过了小年就是年,也就是从腊月二十三起,我们已经进入了"年"。虽然今年这个年有些特殊,但依然阻止不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家家户户都开始置办年货,一些好玩有趣的习俗,比如贴门神、贴春联,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如今,许多人只知道有这么一项习俗,却不知这种习俗从何而来?
门神
说起门神,我们首先会想到秦琼、尉迟恭,实际上这二位老哥,在门神界属于晚晚晚辈了,直到唐朝才有他们的位置,而门神这个职(神)位,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传说时代就诞生了。
据《山海经》记载,东海有山名曰度索,山上有桃树,屈蟠三千里,桃树的东北有个鬼门,是万鬼聚集之地。天帝派了两个神镇守,是为神荼(shēn shū)、郁垒(yù lǜ)。
"东海中有山焉,名曰度索。上有大桃树,屈蟠三千里。东北有门,名曰鬼门,万鬼所聚也。天帝使神人守之,一名神荼,一名郁垒,主阅领万鬼。"
这二位老哥,不出意外就是初代目门神,最先是专职镇守鬼门。到周朝,二位老哥有了兼职——同时守护千家万户,成了老百姓家中的门神。
《礼记》中记载了"五祀",祭祀五种神灵,但具体是哪五种神灵、祭祀方法是怎样的,记载又有出入,如《礼记·祭法》中,按照地位高低,祭祀的神灵不一样,地位最高的天子有七祀,往下递减,庶人只有一祀。
无论是天子、诸侯、大夫、士、庶民,所祭祀的神灵中都有门神,不同的是,天子、诸侯祭祀的门神是国门,其他阶级祭祀的是家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庶人只有一祀,所以要从门神或灶神中选择一个来祭祀。我估摸着多半会选择门神,因为灶神的地位,从东晋葛半仙开始才逐渐提升。
为什么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对门神敬仰有加呢,其实很简单,谁不喜欢自己的国、自己的家,能够平平安安呢,祭祀门神,就是为了驱鬼神、卫家宅、保平安、降吉祥。
都有谁做过门神?
前面说了,神荼、郁垒是初代目门神,后来随着人们祈求的项目越来越多,门神这个职位也越来越细分,神荼、郁垒专管驱鬼降魔,和他们有同样功能的还有金鸡和老虎,也是少数地区的门神。
还有兼职做门神的,主要是为了祈福,以福禄寿三星为代表,同样的,文武财神也兼职做过门神,左招财、右进宝。
再往下细分,又有文门神和武门神,文门神多由一些受到人们敬仰的清官担任,唐朝魏征、北宋包拯、南宋文天祥、明朝海瑞等,都是文门神;武门神的代表当然是秦琼和尉迟恭了,另外像岳飞、温琼等武官,也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担任过门神。
男人能做门神,女人也可以做门神,明末女将秦良玉,就是女门神的代表;仙女宫娥也是女门神,左持仙桃、右持如意,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最有趣的是,在抗战时期,为了表现人们抗战的决心,抗日战士也一度出现在门神年画中。
门神与桃符
最初,人们祀门神,并不是贴画儿,而是用桃木板,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挂在门上,称作"桃符"。因为传说桃木是一种仙木,这就是为什么《山海经》中那颗3000里的大树,不是别的树,而恰巧是桃树。现如今我们玩的许多游戏,刚刚在新手村出生时,唯一的武器为什么是桃木剑,不是没有原因的。
桃符的记载最早见于《后汉书》,汉朝以后,桃符和门神就分开、且配套出现,每逢过年,家家户户必挂桃符、贴门神,这可是一件非常重要且有仪式感的事情。不像现在随便买来一贴就完事,古代人贴门神、挂桃符,还讲究"封印",把家里打扫干净,且封闭起来,表示妖魔邪祟不能进入家门。
桃符与春联
是不是感觉有点绕?门神与桃符有关,桃符又与春联有关,那春联是不是和门神相关呢?还真是这样。
东汉之后,桃符和门神分开了,门神还是门神,桃符就逐渐进化成了春联,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认为,中国的第一幅春联,由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创造,因为他在桃符上写下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十个字,上下两句,分左右贴在门上。
直到近些年,人们对敦煌文化研究越来越深入,才推翻了孟昶是春联鼻祖的说法,因为在莫高窟出现的敦煌遗书中,有唐人刘丘子所作"三阳始布、四序初开",上下成联,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
春联的来源还有一种说法,便是春贴。古人在立春之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着新春来临,因此又被称为岁旦、岁首等,某种意义上来说,立春才是古代真正的"春节"。古代立春日要举行非常隆重的祭祀仪式,从天子到平民,都要拜神祭祖、纳福祈年。
人们也会在门上贴"宜春"二字,叫做春贴,也被认为是春联的来源之一。
其实,无论门神是谁,无论春联源于何时,这都不重要,正如宋朝诗人王安石在《元日》诗中所写的那样: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门神和春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一年到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宅平安、无灾无难。
最后,也祝每一位读者,在新的一年中,上学的朋友学业进步、上班的朋友多多发财、老人身体健康、小孩平安快乐,有爱情的爱情甜蜜,我这样的单身狗……嗐,无所谓啦!
开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