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斜轸(宋徽宗女儿肛裂而死) 自有了统一政权后,中国历朝历代都面临北方的威胁。 为何元之前从未选择北京为首都呢? 又为何后来的大一统政权定都必选北京呢? 这点还要从契丹讲起。 01
契丹起家的时候,和历史上其他游牧民族没太大区别。 物竞天择,草原上突然出了一位强者,经过内部厮杀,暂时将各方势力结成了一个松散但还算一个鼻孔出气的联盟。 契丹运气很好,正赶上五代十国时期,长城以内各方势力互相攻伐或内部开撕,不仅给了他们整合草原的时间,更得益于石敬瑭直接将燕云十六州拱手送上。 燕云十六州,是今天以北京、大同为中心的一片地域,核心首府就是幽州,即北京。 这片东西约600公里,南北约200公里的地域,包含了平原和山地,汉民族祖祖辈辈抵御北敌的长城贯穿其中。 说契丹运气很好,但绝不仅仅是运气好。 如果说石敬瑭献燕云十六州是天上掉馅儿饼,那么契丹在此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电饼铛。 五代时期,不少汉人为躲避战火,涌入契丹统治辖区。 契丹没有像之前的北方民族一样简单奴役这些汉人,而是吸收利用他们带来的先进知识和文化,建立城市,创立文字和法律。并仿照汉人封建政权,建立省市县乡村的行政区划,把松散的联盟逐步做成组织坚实、架构完整的实体。 在完成了这些思想改造和组织建设后,他们迎来了燕云十六州,顺势开启了最早的一国两制,即北方(契丹传统辖区)南方(燕云十六州)两种制度: 北方契丹故土,一切如旧,游牧而生; 南方燕云十六州,采取汉制,重视农耕。 讲的是东汉蔡文姬的故事 但人物形象是宋代北方契丹人 燕云十六州对契丹最大的意义,并不是掌握了可攻可守的地理生死线,而是在前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拿到了一片制度改革、民族转型的试验田。 没有这块地,契丹仍是一个游牧民族,雪灾、瘟疫或是部族间的火并,这些偶然性极大的因素,随便哪一个都会突然打掉这个政权的上升线。 有了这块地,契丹就变成了游牧、农耕并重的民族,政权稳定性、可持续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下限和上限同时提高了。 由此,契丹为后来的北方少数民族带来了思想启蒙和亲身垂范,成为此后的金、蒙古、满清开始掌握强大之后进一步制霸内地、发展壮大的核心密码。 对北方政权的生存而言,由于燕云十六州的不可割舍性,中国版图在这一刻实质性扩大了,从传统的汉地十八省扩展到北方草原,北京从传统的边塞重镇变为了兼顾南北的秤砣重心。 这就是为何明朝必须选择天子守国门,也是为何元、清必须定都北京的原因。 历史的进程在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这一刻起,选择北京成为中国的首都。 那么这一进程有没有被中断的拐点呢? 有!宋辽高梁河之战! 而这一战,只有一个决定性人物,那就是我们本文的主角——赵光义。 赵光义大家都认识,北宋第二任皇帝,庙号太宗,宋太祖赵匡胤的亲二弟,以下简称赵二。 坐骑:驴车 特技:遁走 遁走是个啥? 某游戏里是这样设定的,无视地图ZOC(zone of control)。 如此神技,再配上驴车,就是赵二在高梁河之战的表现:坐着驴车穿越一切阻碍逃跑了。 就像女人用一句话认证男人实力一样:就这? 如此滑稽战果的高梁河之战也配称为拐点? 咋滴?赵二屁股上还中了好几箭呢... 02
曾有个传说: 在赵匡胤和赵光义很小的时候,有一次老妈一根扁担两个竹筐挑着兄弟俩出门。 路上遇见一个半仙儿老和尚,指着框里的赵匡胤,对赵母说:你这个儿子了不得,将来能当皇上! 赵母当时就觉得碰见了个喝假酒的,理都不理接着走。 没几步又被老和尚叫住:"我刚才没看清楚,另一个筐里的孩子更了不得,将来也要做皇上!" 赵母更无语了,腹诽了一句:"但凡就个花生米也不能这样。" 作为扁担传说的当事人之一,赵匡胤很强。 赵老爹是中下级军官,但在乱世里照样养不活一家老小。 迫于生计,赵匡胤21岁参军,33岁便建立了宋朝,结束了五代乱世。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不杀士大夫、太祖长拳等等一连串专有名词都来自赵匡胤,全方位展示了这位皇帝的综合技能。 那赵二呢? 我们先捋捋他当皇帝之前的事: 年少时,老爹早死,哥哥去当大头兵,家里一应事务都是赵二在撑持。 在乱世里,赵二小心翼翼地保护了一家老小平安。 哥哥做了皇帝,赵二被封为晋王、开封府尹,先是绊倒了北宋开国第一重臣赵普,由此位列群臣之首。 而后在赵匡胤决定迁都洛阳、群臣莫敢谏的情况下,以一句"在德不在险"怼的亲哥哑口无言,迁都就此作罢。 迁都事件后,赵匡胤一月之内三次亲临三弟赵廷美府邸,赐殊荣、遣差事,正式将三弟推至朝堂前台。 与此同时安排自己成年的皇子出席外事活动。 而这以前都是赵二的差事。 皇帝的这些举动对身兼皇室宗亲和当朝第一权臣双重身份的赵二来说,意味着什么? 经常关注鸭绿江对岸那嘎达新闻的朋友都知道。 但就在此后不久,不到50岁正值盛年、身强体健的赵匡胤突然爆毙。 原因不详。 诡异的是,赵匡胤薨时,皇嫡子已成年,结果皇位却落在了赵二头上。 更为诡异的是,这一连串突如其来的反常事件,没有掀起一丝的波澜,举国上下一句反对甚至是质疑的声音都没有。 更令人拍案的是,在乱世里,每次皇权的更迭都易出现举族倾覆的危险,远的不说,就看五代: 后梁,历3代、17年亡; 后唐,历4代、14年亡; 后晋,历2代、12年亡; 后汉,历2代、4年亡; 后周,历3代、10年亡。 赵二呢,不但做了,还坐的异常稳当,国无动荡。 北宋传9帝,国祚167年。 真的很强! 有谋略、有才干、更是够狠辣。 但优秀如赵二不想只做个普通的皇帝。 想作大帝吗? 以上这些还远远不够。 赵二还需要接着展示你寄几。 03
乱世里,刀为王。 掌控不了军队,你这个皇帝就啥也不是。 赵匡胤是自带统帅光环的。出身军旅,战功赫赫。 既能于前线统御驻军、攻城拔寨,又能坐镇京都朝堂,靠锦囊妙计、遥控指挥便破敌制胜,更能于两军对垒之阵前, 1对1单挑敌主将并生擒之。 这是个妥妥的统、武过90,兵种属性全S,光环3格以上且好几种颜色的大核武将。 (别问是啥,问就是游戏:XXXX) 那赵二呢? 在他即位的时候,北宋战力最强的禁军主力,正按照赵匡胤生前的命令,猛攻北汉国都晋阳。 突然,这些刀尖舔血的军人得到噩耗:万般敬仰的老大莫名其妙没了。 再接着传来消息:老大儿子没接班,那个一天没在军队干过的弟弟接了班。 这一刻,军头门是怎么想的,我们不知道。 但结果是,赵二在安定好都城开封的局势后,才从容不迫的下令前线军队回城。 然后? 没有然后了,军队回了城,开始给新老板打工,没有一句牢骚怪话,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赵二掌握军队了吗? 赵二知道,他还没有真正掌握军队。 赵二履历上写了,他没有在军队干过一天。 不是不想干,而是真的做不到。 和哥哥相比,赵二这方面弱爆了,先天不全,腿脚不太好。 当然,身体素质不行不一定得不到军心。 或靠卓越的指挥才干(孙膑、诸葛亮、韦睿、陈庆之); 或靠军队历练经历; 起码和士兵经历过"五同"(同吃、同住、同训练、同劳动、同娱乐)。 但这些,刚当上皇帝的赵二啥也没有。 没有,没事,赵二有办法。 在做完了整顿吏治、开科取士、重订货币、建院修书等一些列事情后,赵二还穿插的不费一兵一卒搞定了割据漳州、泉州的陈洪进,以及吴越国钱氏政权(主动归降)。 用了4年时间,赵二稳定朝局、开疆扩土,并在开国皇帝的巨大影响下,为国家机器的运转打下了自己深深的印记。 一时之间,声望无以复加。 看着这一切,一心要当大帝的赵二很欣慰。 灿烂文治有了,下面该赫赫武功了。 军头门不是不服吗,马上我就领着你们打仗去,让你们知道兄弟我虽然不会太祖长拳,但照样能统兵克敌、决胜千里。 走,揍北汉去! 高粱河之战要先等一等,北汉的事情说完了才能轮到你。 04
北汉是一个割据在今天山西中部和北部的地方行政权,国都是晋阳(今太原)。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它,那就是打不死的小强。 前面说了五代的国长,最持久的是后梁,17年。 而北汉呢,硬是挺了整整29年。 这其中有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北汉认了契丹这个干爹,二者依为唇齿,动北汉就要考虑契丹。 所以,从后周开始,郭威、柴荣、赵匡胤两代3帝,个个一等一大神,数次攻伐,都没能拿下这个如鲠在喉的近敌。 现在,赵二要动手了。 实话实说,这个选择简直不要太正确。 作为一个志在取得军心的帝王,第一次御驾亲征,一定要做到两点: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定要打赢。 第二对手不能太菜,如果是奥尼尔打丹皮尔,军头门不会称赞吾皇英明的。 北汉简直就是为赵二量身定做: 经过几次胖揍,能打的老兵消耗殆尽,人口也被撸的只剩3万户,战争潜力基本空虚,晋阳的坚城高墙前两年还被赵匡胤引汾水泡了个外酥里嫩。 更妙的是,郭威也好、柴荣也好、赵匡胤也好,你们费了这么大的劲都没打下来,等我赵二打下来,那就能证明我比你们强。 唯一存在的隐患,契丹驰援怎么办? 赵二根本没把这当个事儿,在高梁河之战以前,信心这个宝贵的东西他从来没缺过,别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哥哥留下的部队。 别看第一次领兵,但领导之所以是领导,就是因为没有不会的。 赵二开始具体出招了。 首先,派大将郭进领兵越过晋阳,直扑东北120里外的石岭关,这是契丹援救北汉必经之路,郭进任务就是打阻击。 其次,令潘美率前部攻晋阳城。 最后,潘美出发一月后,赵二自领中军主力10万人,奔赴晋阳。 郭进到了石岭关没有被动防守,而是直接前出契丹境内主动接敌。很快就遇到了契丹派出援兵。 双方突然隔河相遇,短暂对歭后,辽军首先下河发动攻击。 郭进呢?没有什么半渡而击,更没有什么退避三舍,也是直接下河。 宋辽第一次遭遇战就这么爆发了。 在冬季塞外冰冷的河水里,双方军人脸对脸、刀对刀,没有任何计谋花枪,摒弃了一切偶然因素,就是单纯拼战力,看看你刚还是我刚。 噼啪噼啪,啪啪啪,滋滋... 一番争斗,辽军惨败,众多大将阵亡,溃兵一路向后,宋军一路追击。 直到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统帅的后续部队赶到,方才收拢阵脚。 宋军瞅了一眼形势,觉得战果勉强还可以。于是松松胳膊扭扭腰,点上一根烟,大摇大摆地往回走。 辽军原地不动,向宋军爸爸的背影行注目礼。 此战后,辽军再未向前一步,赵二攻伐北汉最大的变数就此解决。 而北汉城下的经过还是比较简单的,赵二一路走、一路征发黄河以北的部队靠拢晋阳,等4月份他来到晋阳城下的时候,北汉只剩晋阳、汾州两座城了。 赵二到了以后,摆好姿势,依次做了以下几个动作: 给晋阳城射进去一封投降书。(没人吊。) 亲临攻城一线看望官兵并亲切座谈:"俩月了哈,还没打下来呢。没事儿,不着急,就咱爷儿们,早晚进城喝青花汾。但一定跟兄弟们说啊,攻城时候保护好自己,千万别冒失,安全第一,你们都是我的宝贝疙瘩!"(伤害性大不大先不说,侮辱性肯定顶格了。大将曹翰开完座谈会,就脱了衣服咬着刀去爬云梯了。) 赵二领亲兵巡城四周,旌罗招展,亲兵们一边用劲弩压制城头,一边光着膀子耍大刀,仿佛手里拿的不是凶器而是拨浪鼓。 战斗一直拖到了6月份。 6月1号,赵二向全军发出号令,明日中午进城(晋阳)吃饭。 2号这天,北汉这个五代最强小强,终于走到站了。 数十万宋军高声欢庆、大肆宣泄。 从过完年,拼死拼活快半年了。终于能歇歇了,啥也不说,回了家先喝顿大酒、睡个好觉,等赏钱发下来,给老婆孩子买买东西,换个大房子,再添二亩地。 然后排长升连长、连长升营长... 士兵们都是这么想的。 那赵二呢? 72年了,五代十国、汉地分裂的局面,我头回领兵就给终结了。 朱温、李存勖、郭威、柴荣,还有我那个会长拳的哥哥,你们都要向我敬礼。 但赵二不满足。 如果历史暂时到这里,赵二的表现可以打99分,但是他想要100分。 还是那句话,高梁河之战以前,赵二从来不缺信心。 05
终于来到高梁河之战。 北汉灭亡之后,赵二旋即发布最高统帅令:大军向东,收复燕云十六州! 可是: 从太原到北京,要翻太行山你知道吗? 几十万大军人困马乏,升官发财的许愿还没兑现呢你知道吗? 士兵战力会锐减、后勤补给会跟不上你知道吗? 这些会对部队造成多大的危险你知道吗? 最最关键的是,你到底知不知道辽军的真实战力,你以为收付燕云十六州这张卷子的难度就是熬个通宵上考场还能稳稳当当100分啊? 其实,这些担心,赵二全都知道。 面对全军上下的所有质疑,赵二没有任何废话,颠儿着瘸腿第一个走进了太行山崎岖的小径。 (其实,最后战役失败的原因,却无关上述任何一条。) 几十万人一声叹息,跟着进了太行山。 宋军真的很强。 6月2号打下晋阳,6月14号就全军穿过太行山,来到了河北定州(今河北定县)。 定州后面是易州,赵二派人劝降易州太守,大军兵不血刃进城。 与此同时,宋将傅潜率领先锋已经逼近涿州,这是幽州南面的最后一道关卡。 就在这里,宋辽两军第二次正面遭遇了。 这次辽国统兵的是北院大王耶律奚底,作为标准辽国人,他没有受到第一次辽军惨败丝毫影响,仍然果断选择率军正面硬刚。 傅潜笑了,刚就刚呗,谁吃生蚝谁不是爷们儿。 噼啪,啪,滋... 这次更快,辽军大败,耶律奚底连涿州城都不敢进,直接跑回了幽州。 一次失败可以找借口,两次失败就真的说明实力有差距了。 辽军恐慌了,涿州城不战而降。 赵二更有信心了,没有丝毫停留,6月23号,全军进至幽州城下。 赵二踌躇满志:东亚大陆一条街,看看到底谁是爹。 气势正盛的宋军一个回合扫清幽州城外的辽军营垒,而后围攻幽州。 先不忙,攻城之前要侦查清楚周遭,做好打援准备。 这点基本常识领导当然懂。 一查,其他几处辽军都是手下败将,军心已丧。 唯得胜口附近辽军部队情况不明,但看看这距离,赵二放心了,鼠辈也就只敢远远的瞅着。 不用管了,聚焦幽州,四面开撸吧。 6月25号,宋军开始攻城。 几十万人把幽州里三层外三层围了个水泄不通,叮铃哐啷的凿墙。 这一凿,就是十几天。 另一边,在宋军翻太行、克涿州、围幽州的这么长时间里,辽国在干什么呢? 这里要讲一下了。 先说得胜口的辽军。 这支部队就是宋军攻北汉之时被郭进击败的那支增援部队,虽然败却,但主力尚存,统兵将领为南院大王耶律斜轸。 从北汉外围败退到如今,他们已经在得胜口休整了数月,耶律斜轸没有进幽州城,一方面是城防兵力足够,再一方面就是于幽州倚为犄角、为将来解围破敌留下变数。 耶律斜轸是聪明的,更是谨慎的,在赵二数十万大军猛攻幽州的十几天里,他一直没有主动出击。 因为他很清楚,在援军没有到来之前,哪怕宋军再疲惫,这点兵力敢主动出击,连给宋军塞牙缝都不够。 那辽国中央援军呢? 实际上,被宋军的恐怖战力所震撼,辽国中央一开始是决定放弃幽州、退守长城的,但一个官名为惕隐的中层干部坚决不同意,并最终说服了满朝文武,亲自率领3万骑兵增援幽州。 这个人,就是耶律休哥。 惕隐是辽国官名,职责是掌管皇族政教事务。 也就是说:在军事重要会议上,作为文官的耶律休哥,不但说服了所有人改变战略部署,还在这场决定国运的战役里被委以领兵重任。 惊奇吗?一点都不。 锥子只要放进了裤兜里,一定会冒尖的,更何况这是把金刚钻。 此战过后,耶律休哥就有了双重身份,简写都是yyds: 在辽国,他是永远的神; 在宋国,恨不得他永远单身。 06
紧赶慢赶,终于来到了7月6号这一天。 耶律休哥统帅的援军与耶律斜轸部队汇合,辽军做好了战斗准备。 自宋军攻打北汉至今这半年里,辽军边忍边打、打完了忍、忍完了打,终于找准时机、不再退缩,要拼了一切跟宋军亮底牌了。 下面,我们就从辽军视角,逐步解析这次改变历史走向的show time。 第一步:突击! 过程: 赵二突然接到军报,幽州西北出现大股辽军,直奔城下! 等宋军列阵完毕之时,这股部队已经突击到了高粱河! 高粱河就是今天西直门外永定河,从得胜口到永定河,较短的时间,不算短的距离,只能说明:辽军不是袭扰、不是偷袭,而是标准的主力突击! 宋军所有人都看出了辽军决战的态势,但全部将领都在指挥攻城,因此,唯一没有具体任务的赵二只得亲自领兵迎敌。 结果: 宋军从开始的仓促迎敌、阵线后退,逐步稳住了阵脚,并经过整整一个白昼的奋战,完成了阵线反推。 第二步:吓敌! 过程: 随着夜晚降临,宋军准备缓缓撤退、休整部队、调整部署,耶律休哥没有给宋军任何喘息时机,命令白天未参战的精锐骑兵每人持两支火把,声势浩大的从后方赶赴前线。 古有长坂张翼德,今有幽州耶律休哥。 不同的是,张翼德是为了吓你之后让你退,而耶律休哥是为了吓你之后要你命。 结果: 辽军此举给宋军带来了强大心理震慑,宋军仓皇不安之余,只能就地做出调整,调动所有围攻幽州城的部队迎战耶律休哥,全力打援。 第三步:鏖战! 过程: 在宋辽主力拼杀之际,幽州守城部队也倾巢而出,同耶律休哥援军前后夹击宋军。 这个时候,辽军已经使出了所有手段,通过梯次用兵、计谋吓阻、整体联动,将本方战力最大化的释放。 结果: 一夜拼杀,宋辽阵线僵持,势均力敌。 第四步:拼命! 马上天亮,耶律休哥要疯了。 因为如果等到天亮,让宋军看清楚了辽军规模和底细后,宋军就会稳住阵脚,凭借数量和战力的优势,从容的接管战场主动权。 耶律休哥知道,倾尽全力都无法打败对手,接下来大概率就是失败了。 他深吸一口气,决定拼命! 过程: 耶律休哥不再理会战场上的任何态势变化,也不再下达任何一道战术命令,带着所属人马拼尽一切的朝着赵二冲去。 擒贼先擒王,黄色旌罗伞下的那个人,就是我的目标。 哪怕他和我隔着万千刀剑,我也要冲上去neng死他。 只有杀了赵二,辽军才能翻盘! 结果: 耶律休哥在身中数箭后,还真就冲到了黄色旌罗伞下。 可是当他走进那一刻,才发现心心念的赵二不见了。 正当他准备喊出"不好,中计了"的时候,宋军也发现他们至高无上的皇帝陛下不在了。 这tm还是人事儿吗? 大兵团作战,军心微动,足以崩盘。 这一刻,纵是百战精兵,也无法再坚守阵线了。 失去了信念支撑的宋军,被分割包围,被迫各自为战。而后全线败退,阵亡一万余人,兵械铠甲、粮草辎重损失无数。 中了箭的耶律休哥只能乘马车指挥追击,同样中了箭的赵二上演了单人驴车遁走的神话。 高梁河之战落幕。 两天之后,赵二等来了战场败退的宋军。 尽管此役失败,但宋军仍然成建制收拢归建,高级将领、王公大臣无一损伤,几十万大军不过伤亡万余,战损比仍低于辽军。 可以说,北宋战力最为彪悍的这一茬军队,并未伤筋动骨。 失败原因? 不是什么好大喜功,刚愎自用。那都是最表面的,只要仗打赢了,这些就都是优点。 真正原因是有一个,那就是高梁河之战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赵二最为欠缺的东西——勇气。 而比没有勇气更加可怕的,是没有信心。 "一只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敌不过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绵羊。" 曹操兖州决吕布、赤壁对孙刘、渭南战马超,三次死里逃生,但依然俞战俞强、一统北方; 刘邦对战项羽、更是未尝一胜,但从不气馁、一战而定乾坤。 历史也同样给了赵二机会,但几年之后的雍熙北伐,如提线木偶一般贡献抠脚操作的宋军主将曹彬,映射的却是背后那个永远残缺不全的赵二。 宋朝也失去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可能,北方民族从此发展壮大。 伴随着民族交融,北京也从此成为中国统一政权建都的不二选择。 看似偶然却暗含必然,但最终定格的必然却总让我们不禁去设想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