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农历几月几日(清明节是阴历还是阳历节日?) 一个简单的问题,很多人可能答不对,什么问题?"清明节是阴历还是阳历节日?" 清明节是国定的"民族扫墓节",明明订于每年阳历的4月5日或4日,难得会在6日。可是大部人会答"阴历"。为什么?似乎国人大多数认为传统的节日都属阴历,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中元、七夕等等不都是阴历节日吗?清明节既是传统的节日,所以猜想是阴历。 这里显示了我们一般对历法存有极为严重的误解。首先,很多人竟然不知道民间流行的《农民历》乃属"阴阳合历",并非只是阴历!大多数人也对"二十四节气"认识浅薄。试想,春夏秋冬之分不是与太阳相关吗?与阴历何关?农民耕作以时,所依赖的就是"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包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等,都是阳历节日。清明节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当然属阳历。倒是渔民出海捕鱼要看潮汐——而潮汐涨落的幅度与月的盈亏有关,他们特别要看阴历。 "二十四节气"与气候大环境密切相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于2016年11月30日的第十一届常会,通过将"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提到:"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其次要说,阳历是与太阳运行有关的历法。中华民国于成立时所采用的世界通行的"公历"(格里历Gregorian calendar,始于1582年),只是阳历的一种。中国传统的阳历本是以立春作为一年之始的。立春在是指太阳到达黄经315°的日子,约落在公历每年的2月4日(2月3日至5日之间),标志春天的开始,有天文学上明确的依据。中国民俗所说的"生肖"也就是从这天开始起算(2021年落在2月3日)。然而大多数人不明事理,有从公历元旦起算"生肖"的,也有从夏历元旦(春节)起算的,都不对。 再其次,要一说"二十四节气"与西洋"黄道十二星座"的比较。一般年轻人对西洋"占星术"(astrology)的"十二星座"朗朗上口,例如知道"白羊座"(又名牡羊座Aries)是在公历3月21日到4月19日之间。然而他们却很少人知道,3月21日就约莫是春分的那一天。春分是太阳到达黄经0°(春分点)的日子,落于公历每年的3月20日至22日之间;春分(vernal equinox)与秋分(autumnal equinox)这两天的白天与夜晚刚好对分,各十二小时,这时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每年的春分日会改变,有些年会是3月20日,有些年会是3月22日。所以,如硬是用3月21日作为"白羊座"的开端,是没有天文学的依据的;还不如以"春分日"为开端。 当然更少人会知道,由于天球赤道与黄道之间的"进动",春分与秋分点会前移,有所谓"岁差",周期约为26,000年。因而,源于三千年前巴比伦人创造的"黄道十二星座",今日已演变为十三个(多了个蛇夫座)。美国国家太空总署于2018年公告新的"十三星座"对应的日期,与传统占星术所说的日期大异其趣,于是引起占星界的混乱。换言之,今日若还沿用三千年前"十二星座"的名称与日期,已然不妥适。但是如果一开始就用二十四节气而非星座来将一年分段,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本文并无意讨论"占星术"的是非,但要强调:若要将黄道分为十二等分,"二十四节气"的分法绝对优于西洋星座的分法! 认真的读者应该要问:为何各节气的日期会在三天之间游移呢?这是因为现行公历是很"人为的"。一"回归年"(以地球绕太阳为基准而定的年)有365.2422日,并非整数。为了要凑整数,所以"格里历"公订平常每年为365天,但每四年要"闰年"多一天,每逢百年是平年,每逢四百年又是闰年,等等。就因为这一安排,任一节气出现的日期会在三天之间游移。又,"格里历"虽然行之数百年,却极不合理:有的月是"大月",有的月是"小月",二月特"小",七、八两月还连着"大"! 说到这里就要指出,考量天文学知识与中、西传统,最合理的历法其实是:以"立春"作为元旦(放假一天,逢闰年则两天),其余的364天,平均分为13个月(每月28天),每月4星期,每星期7天;如此则清楚明瞭,简单易行。这种"十三月历"是由法国哲学家孔德(Auguste Comte)在1849年首先提出,但可惜未能取得共识而取代极不合理的"公历"。 在此顺便举几个例,再说些常识:有一首儿歌〈小星星〉几乎人人会唱:"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这首歌来自Jane Taylor为法国民谣配的歌 "The Star" :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 ......" 但若比对原文与中文,马上就会发现中文歌词是完全的创作,不是翻译。从歌名〈彼星〉就知它是在讲某一颗星,与中文歌词的"都是小星星"大异其趣。哪颗星呢?英文歌词歌颂它"客旅夜行,赖此微亮;若非在望,迷失方向。"所以是北极星无疑。 我们现在的孩子对北极星几乎没什么概念,也不知道他并不很亮(不过是"三等星"),遑论知道如何找寻它。(当然他们更不会知晓《论语》里所写"譬如北辰,而众星拱之。"在天文学上的意义。) 当然,由于光害与3C产品的流行,现在都市的年轻人也很少看过"银河"的美景!没欣赏过银河,不只是人生的遗憾,他也很难欣赏唐诗里所描述的"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遑论能想像太阳系原是处于一个大圆盘形状"星系"的边缘,因而体认"不识银河真面目,只缘身在此河中。"的奥妙 我们的天文学教育严重不足,有需要常带孩子们夜晚到高山上去看星星,为他们多说些天文学、地球科学的知识,也让他们了解这些学科与人间社会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