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钢琴弹奏者,对自己即将奏出的声音都有一种期待,期待奏出的这 种声音出现在自己的音乐逻辑思维发展点上,如果符合期待,则对自己的演 奏感到满意,反之则不满意。 然而,钢琴弹演奏者对与自己朝夕相伴的钢琴的声响了解吗?了解它们 为什么"这样"弹会"好听", 而"那样"弹为什么会"不好听"。弹奏者手 指对键盘琴键控制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只能 从钢琴发出的声音中去寻找答案,而对声音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泛音。弹奏者只有掌握泛音一定的基本特点及规律后,才能对所奏出的声音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不仅知道怎样弹,并且更知道为什么这样弹。 从振动学的角度,我们将自然界符合音乐表现的声音划分为纯音与复合音两大类。 纯音是指由单一振动频率成分构成的声音。如音叉、短笛上发出的声音。 在音乐实践中,这一类声音并不多见,因为许多乐器(包括人声)的振动, 不仅包含发音体的整体振动,还包含发音体分段振动,如弦(钢琴也属于弦振动)、管振动时,除了发音体整体振动外,还包含发音体1/2、1/3、1/4等振动发出的音,而这些整体以及分段振动产生的音,就形成了复合音。 复合音可以看作单一振动相加的结果,是由许多纯音构成的集合体。从它们的构成上,我们可以找出二者的一些特点。 一、纯 音 纯音由于振动体单一,因此纯音的音色纯净、透亮。听觉上一般只有音高和音强的差异,基本没有音色变化。在音乐实践中,纯音的音量会受到很大限制,通常用来表现空旷、遥远、细腻的情感过程。 二、复合音 复合音作为纯音的复合体,听觉上它不仅有音高的差异,而且在音强上,还具有许多力度的差别,并且通过手指对琴键的有效控制,还可以使复合音产生多种音色的变化。 从音乐表现看,很显然,复合音比纯音具有更大的表现空间,纯音的运用范围通常被限制在一些特殊声响效果中。钢琴发音是弦振动,属于复合音,因而具有丰富的声音表现力。 伟大的钢琴演奏家安东·鲁宾斯坦关于钢琴曾有一句名言:"您认为它是一件乐器吗?它是一百件乐器!"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钢琴在演奏家眼中,其表现力是何等丰富。 在复合音的诸音中,我们将振动体整体振动时产生的声音称为"第一分音", 又称为"基音"。由于其振动能量较强,因此我们通常在钢琴发音中,听觉上听到的主观音高主要是基音。其他音依振动频率由低至高称为"第二分音""第三分音"等。"第二分音"以后的各个分音被称为"泛音", 而"第二分音"被称为"第一泛音", "第三分音"被称为"第二泛音", 依次往后。 歌唱性弹奏从唱歌演化而来,并继承和发扬了唱歌的最大优点-乐句的连贯性,这可以说是歌唱性被借用到钢琴弹奏中比较显著的特点之一。那么,在钢琴弹奏中,由于泛音的出现,它意味着新的声音材料的增加,这些新的声音材料对基音,也就是对我们的主观听觉,以及对钢琴上弹奏的歌唱性乐句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以c音为基音形成的泛音音列以及对应的振动频谱(图3-1) : 上各组音的泛音强度要比基音弱。②次数低的泛音衰减速度比次数高的慢,也就是说,在钢琴键盘上,低音区产生的泛音要比高音区多,且消失得较慢; 而高音区产生的泛音虽少,但其消失得快。 下面再看一下击键强度对泛音的影响,我们来观察一下G音上的三种强度示意图(图3-3) : 该图中(1) 表明,以非常弱的力度击键,只出现包括基音在内的12个泛音,并且泛音强度都比基音低。图中(2) 表明,以中等力度击键,出现了16个泛音,且第一泛音强度超过基音,次数较低的泛音强度几乎与基音相同。 图中(3) 表明,以非常强的力度击键,出现多达25个泛音,且高次泛音的强度也得到加强。 通过以上我们发现,泛音的存在的确对钢琴演奏-特别是连奏,有重要影响。它一方面使弹奏出的声音变得比较丰满,但泛音过多时,由于出现的音符众多,容易使弹奏出现杂乱现象,不宜在声音效果上形成连贯性。因此,合理地弹奏并运用泛音,对这种连贯乐句的形成就变得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将泛音在钢琴弹奏中的一般规律进行归纳: ①钢琴键盘低音区的泛音比高音区多。 ②强奏比弱奏产生的泛音多。 ③快速弹奏比慢速弹奏产生的泛音多。 ④低音区要获得连贯的声音效果,需慢速弹奏,并尽量弱奏。 ⑤高音区要获得连贯的声音效果,需快速弹奏,并尽量弱奏。 综合以上,我们不难得出泛音的数量决定钢琴声音的音色这一结论。由于钢琴发出的是复合音,因此有效控制复合音的数量是改变音色的关键因素。 一般来说,泛音数量多,音色饱满、圆润,这种音色较多地适于表现丰富的情感内涵。由于泛音众多,还可以形成较大音量,表现许多宏伟、壮阔的音乐场面。而泛音数量少(钢琴发音中,无论以怎样高超的演奏技巧,也不可能奏出声学意义的纯音,只能做到无限接近), 则音色略感尖锐、明亮,适于表现单一的情感内涵。在强度方面,基音强泛音弱,其音色效果类似泛音数量少的一类;基音弱泛音强,则音色接近泛音多的一类。这里要强调的是,泛音数量和强度的物理变化并不能单纯说明声音音色的好坏。在演奏实践中,所谓声音音色的好与不好取决于演奏者对音乐进行的预判,凡是符合音乐艺术表现要求的音色,就是好的;反之则差。 在钢琴的演奏中,虽然不能人为地演奏泛音,但也可以通过对泛音的研究,适当合理地运用泛音等原理,在作曲或伴奏时对和声的编配、织体的设计进行避重就轻,也可以获得更好的音乐效果。在工艺上,可以造出具有独特音响的泛音弦列设计,从而获得更良好的音色。 在钢琴上,低音区泛音丰富,音色饱满,突出的较低的泛音反而能让声音更加柔和丰满。有时甚至能产生一些非泛音列中的泛音,音乐的色彩受某一独特泛音的极大影响,使声音反而特具魅力。如采用92键或97键的设计中,在低音区多设一组弦列,目的就是利用低音弦丰富的泛音和加宽的琴体来增强全琴的共鸣效果。虽然加宽的音域少有作品弹奏,调律操作也具相当难度,但其设计理念也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而高音区则相反,声音衰减快,泛音不明显,声音也就越来越不饱满。单薄、没层次、没质感、缺乏柔和丰满之感的音色很难满足对声音极其挑剔的艺术家们。而在一些国际著名品牌钢琴中,高低音都有很突出的优点。其实道理很简单,好的钢琴肯定有好的设计,其中与弦列的优良设计和突出的共鸣效果不无关系。 泛音最显著的作用就是在管乐和弦乐的演奏中。管乐之所以能够依靠为数不多的按键发出几个八度内的音,正是利用了泛音。弦乐的泛音作为一种特殊演奏技法也很常见。在现代的作曲技术里,作曲家甚至会在钢琴上做泛音以达到某种特殊效果。 因为泛音声音太小,而且他们出现与消失并不是这么一干二净,例如说你在钢琴上弹下一个音,它的第一分音,第二分音等会在弹下不久后开始先后发出,当泛音先后发出时,占据主要地位的基础音还没消失的,所以泛音就几乎被强大的基础音盖过了。其实当我们弹奏一个音程或和弦时,听久了这个和弦便会变味,正是由于泛音在作怪。 德彪西的钢琴《冥想曲》,是众所周知的世界名曲。 在这首沉思状的冥想曲中,我们听到的是与主题高度吻合的虚无缥缈的曲调,这种万花筒式的音调结构,充满了德彪西式的泛音连接和弦。德彪西不仅创作手法迥异于他人,而且其灵敏的耳朵,辅佐他用常见的泛音做出冥想曲中特有的和弦,使得乐曲旋律有如云烟缭绕,腾空驾雾。幻想、沉思、神秘、诡异,弹奏的手法轻轻,冥想的感觉浓浓。 钢琴琴槌击弦可产生一系列音,其中最主要的是以该键音名发出的那个音。例如,低音C主要发出与琴键相应的C音,但如果只发这个音,则效果较为单调而缺乏表情。然而实际上,C弦全弦一起振动时,它不仅发出基础低音C,而且该弦的二分之一也在振动,每一部分都发出高一个八度的C音;该弦的三分之一振动时,发出上面邻近的G;四分之一振动时,发出第二个高八度的C;五分之一振动时发出E…… 这些在基础音上发出的音便是泛音,无疑,泛音能起到丰富乐音和旋律的作用,德彪西正是利用钢琴泛音的这一特性,赋予《冥想曲》"冥想"的绚丽色彩。 弹奏冥想曲时,要注意充分利用钢琴踏板与琴弦的共振,一方面做好不同和弦的泛音连接,另一方面使基础音与泛音得到完美的结合。例如演奏小字一组的G键,等所有的音响都消失后,继续按键,再用特强音弹击比中央C低一个八度的C,然后放开C键抑制它的音响。这样就容易使某音因被另一琴弦共振而丰富了。 另外,弹奏此曲的旋律音时,不论pp还是ff,都应该用明确的槌击音动作击键,但又要不使琴键触碰键床。在琴键按到底之前就要放开手指的压力,这样弹出来的音明亮而丰满,且泛音丰富具有共鸣。 最后,伴奏音要用柔和平静的抚键动作,让左手肌肉十分放松,以便柔和的伴奏衬托出旋律音的明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