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杨汉阙(乌杨阙和盘溪无铭阙) 今天的人们知道阙这个东西,大概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一个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阙到底是什么? 《说文解字》中讲:"阙:门观也,从门。"所谓阙,即为缺,阙缺二字相通,阙从门,故阙是断开的门,因此也称阙门或门阙。 晋代崔豹在《古今注》中作了更详细的解释:"阙,观也。古每门树两观于其前,所以标表宫门也。其上可居,登之则可远观也,故谓之观。人臣将朝,至此则思其所缺,故谓之阙。" ▲神木大保当汉墓中阙之图像,证明阙可登临以远观 说白了,阙实际上就是一种外大门,它和牌楼、牌坊的起源基本上是一样的,是古代帝王在宫廷大门之外,单独添加的两个对称的台子,台子上面有楼观,两个台子之间是通往后面建筑物的道路,所以称"阙然为道",这就是阙名称的由来。 阙,最迟西周出现,《诗经》中著名的那首"子衿"中即出现了阙,"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东周鲁国都城曲阜南城门的城阙遗迹示意图 到汉代,建阙之风开始盛行,都城、宫殿、陵墓、祠庙、衙署、贵邸以及有一定地位的官民的墓地,都可按一定等级建阙,最高等级为三出阙,为皇帝专用,如宫阙和帝王陵阙。此外,一般阙都成对,但也有独体的单阙。 ▲成都大邑县安仁镇出土凤阙画像砖上二出阙图像 ▲成都汉画像砖之庭院立阙,底层有梯,上有窗 ▲成都羊子山出土画像砖上东汉单阙图像 西汉长安城未央宫的东阙、北阙,建章宫的凤阙、圆阙,是历史上著名的大阙。传说凤阙高二十余丈。这些巨阙除凤阙尚有夯土残址外,都已堙灭。 ▲敦煌汉阕极高大,但阙高不过7米 经历两千年的水火雷电、兵灾人祸,现存的阙只是一些东汉或西晋的小型石造祠阙和墓阙,但即使如此,作为我国现存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地表建筑,汉阙都已成国宝级建筑。目前只有四十余处,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齐鲁皖北与苏北地区、巴蜀地区,其中又以蜀地的汉阙遗存最为丰富和完整。从功能上看,除了中岳嵩山三阙为祠庙阙之外,基本上都是墓阙。 ▲中国已发现地表汉阙遗存分布图 藏在重庆市区的两处汉阙 在现存汉阙中,重庆有六处,其中有两处在市区,近日特意去探访了这两处藏在市区的汉阙遗存。 乌杨阙于2001年夏发现于重庆三峡库区将军溪下游的河滩地,此处属忠县乌杨镇,故以此为名。当时共出土石阙大构件十四件,阙体崩裂小残片八十多块,经复原后为作为镇馆之宝陈列在重庆三峡博物馆一楼大厅的楼梯两旁。古语称"阙然为道",放在这个位置或许也是为了体现阙的标志性功用。 乌杨阙建造时间大致在东汉末至魏晋时期。相传,三国蜀汉时期被刘备封为壮烈将军的严颜即归葬乌杨镇,发现乌杨阙的将军溪旁有将军村,近来还发掘出花灯坟墓地,因此有学者猜测乌杨阙为严氏家族墓地中严颜的墓阙。熟悉三国"义释严颜"典故者,站在阙下仰望,或当有所感慨。 复原后的乌杨阙为重檐庑殿顶双子母石阙,皆为纯砂岩石材质,左右两阙结构对称,尺寸类同。 ▲重庆璧山棺山坡M1出土石棺两端画像,左侧即是为一对母子阙 整座阙台比例得体,玲珑剔透。母阙为阙座、阙身、阙楼、阙顶四部分构成。 阙顶为重檐庑殿顶,由下檐、上檐和脊饰三层组成。 下檐檐石上刻出椽子、连檐、瓦当和瓦垅,角檐上雕饰一对缠蛇,蛇头含鼠,正面檐下左右各雕饰一金瓜;瓦当雕饰四瓣花蕊纹;檐面垂脊端头各饰三个瓦当。上檐瓦当均为素面,其垂脊端头各饰一瓦当。脊饰为平脊翘翼角,端头各饰四个瓦当,翘脊饰一个瓦当。 阙楼由上下枋子层、扁石层组成。下枋子层平面呈"井"字形,上下两面四个角均叠涩出枋头,底面中央有一卯眼,四隅透雕裸体力士作为角神。 正面上额线刻云龙纹样,枋柱间中央饰高浮雕铺首;左下枋子层正面枋柱两侧饰搏击图,背面中央雕饰一怪兽,前腿抓下枋柱作前扑状,两侧饰减地平的观望图;右侧面饰减地平的送行图,左侧面为素面。右下枋子层除正面有雕刻,其余三面均无图案。 上枋子层平面形状与下枋层相同,但无榫眼,正面枋柱间雕饰一铺首,四隅透雕裸体力士。左枋子层正面铺首两侧饰习射图;背面中央饰高浮雕的鹰叼羊图案,两侧饰四人狩猎图;两侧面刻饰菱形纹。右枋子层正面铺首两侧饰人、三足鸟、九尾狐图案;背面两侧饰减地平的五人迎送图;右侧面刻饰献礼图,左侧面无图案。 上下枋子层中间为扁石层,正、背二面饰菱形纹,两侧面饰钱纹。 阙身左阙右侧面饰青龙图案,右阙左侧面饰白虎图案,背面上部雕饰一朱雀栖于如意斗拱上,下部为浮雕的铺首衔环。 青龙白虎浮雕是汉代常见的浮雕题材,三峡博物馆中另一件名物,刻于东汉熹平二年(173)的景云碑两侧雕刻着类似图案。 ▲重庆云阳旧县坪遗址出土景云碑 阙身正面、左阙背面仅有剔地而成的边框,并没有雕刻图案。因此,有人认为乌杨阙是未完成的半成品,在还未彻底装饰成形时,因阙址基岩断裂,阙体发生垮塌,造成了部分构件的损坏。 最下为子母联体阙座,平面呈长方形,中部有大、小两个卯眼。无图案装饰。 子阙高度不足主阙高度二分之一,由子阙顶盖、子阙体、阙基等部分构成。基身结合部采用稳固的卯榫构造。 巴蜀汉阙是我国汉代建筑的缩影。汉阙是石建筑,但却具有仿木结构的特点,阙上雕有柱、枋、檐、盖等各种木结构建筑的部件,最为建筑学者们关注。从乌杨阙来看,主阙和子阙的阙顶底部都有轮廓极为分明的椽子,而且在椽的上方,还雕刻有写实的圆形瓦当,和明清时期的屋顶无异。很明显,到东汉时代,我国的木质结构屋顶已经发展成熟,出檐技术已臻于完善,瓦当也在这个时候得到了普遍运用。 盘溪无铭阙在江北香炉湾,此处旧名磐溪,因溪中有巨石而得名。现仅存右阙,已建亭保护。到访时附近正在施工,周边杂乱,且亭门紧锁,无法入内,只能透过大门缝隙和窗户张望。 盘溪无铭阙为常任侠于1940年时调查发现,当时他正在沙坪坝的中央大学史学系当教授。据称,发现时"阙面西向,左右各一,通高4.15米。左阙已经倒在田里,一部分已被掩埋,旁边还有一些杂乱的石头;右阙依然站立。" 此右阙现存台基、阙身、阙楼三部分,上下六层石材,通高四米多。阙顶之下的上枋子石有明显的石雕斗拱,扁石之下的下枋子石四个角各有高浮雕的角神力士,但风化严重,面目已模糊。 ▲当前较旧影风化更为严重 阙身风化也甚为严重,阙身上的图案已不清晰,但是大致可以看出左侧刻白虎衔璧图,右侧浮雕有一个人首蛇身的人,手举月轮,月轮中有蟾蜍,即为女娲捧月图。正面和背面均空白。按常任侠的记录,原来左阙左侧浮雕有一个人首蛇身的人手举日轮,日轮中有一鸟,即伏羲捧日图;左阙右侧浮雕有青龙衔璧图,正好与右阙的图案相对称。 ▲白虎衔璧图和女娲捧月图 ▲盘溪无铭阙雕刻拓片 伏羲、女娲像在东汉后期的画像石和画像砖中常见。同样发现于重庆江北的苏家院子砖室墓中的墓室画像石上,就有类似的伏羲捧日图和女娲捧月图。由此专家推测此阙应为东汉晚期所建的墓阙。 ▲重庆江北苏家院子砖室墓墓室画像石 重庆所存汉阙,除市区这两处,其余有三处在忠县,而且乌杨阙也是在忠县出土,期待异日能顺江而下,去忠县看看著名的丁房双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