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广大恐龙爱好者的提议和意见,今天我们对新版十大食肉恐龙在做一些后续和补充,欢迎大家继续提供更多建议和看法。 一 沧龙 沧龙 沧龙最大的体长超过10米。身体细长,头中等大小,颈短粗,尾与身躯等长。行动时身体作蛇状扭曲。四肢鳍状,起掌舵作用。前后足均为 多趾节结构。趾节较多者可达10枚。牙齿锥形,大而尖锐。 沧龙是古代海生爬行动物,生活在距今白垩纪晚期。沧龙为当时水中大型凶猛的攻击性动物。沧龙类的化石,主要产自北美和欧洲,亚洲亦有少量记录,中国尚无此类化石发现。 已知最小的沧龙类是Carinodens belgicu,身长3到3.5米,可能生活于岸边的浅海,用它的球根状牙齿捕抓软体动物与海胆为食。最大的沧龙类是霍夫曼沧龙,最大体长17.3米,最大体重16吨。 苍龙 1989年,发现了达拉斯蜥蜴化石,科学家们找到了它们演化的相关信息。科学家们对这个化石进行了复原,它们是距今9500万年前的生物。因为受到陆地上更大更凶猛的恐龙的威胁,它们选择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海洋。过了300万年,它们逐渐演化成了达拉斯蜥蜴。 又过了600万年,他们从1米长的小蜥蜴逐渐演化成了15米的巨大沧龙。这就是科学家们对于沧龙的演化所做的推测。在沧龙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的是温暖的海水。海水里丰富的食物来源为沧龙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生存环境,进而才展开了海洋霸主之路。 沧龙 沧龙在500万年的时间里将海洋中的竞争对手赶尽杀绝,可以说,它们是海洋生物中最为成功的掠食者,是远古时期海洋中的霸主。 二 玛君龙 玛君龙又译玛宗格龙,意为"马达加斯加的蜥蜴",是兽脚亚目阿贝力龙科的一属,生存于白垩纪末的马达加斯加,约7000万年前到6800万年前。玛君龙大约7米长,1.2吨重。 玛君龙有一个特殊的头颅骨,它们的头颅骨又长又厚,表面粗糙不平。玛君龙的口鼻部很短,前肢短小,后肢长而粗壮。玛君龙的头顶上有一个半球形角状物,这种角状物可能由角质构成,并由某种结构覆盖玛君龙的头颅骨相当著名,如同其他阿贝力龙科的头颅,玛君龙的头颅长度与高度比例较短,但没有食肉牛龙那样短。大型成年个体的头颅骨长度约60到70厘米。前上颌骨使得口鼻部前端非常钝,这是阿贝力龙科恐龙的典型特征。 玛君龙 科学家们提出玛君龙与其他阿贝力龙科恐龙的独特头颅形状,显示出与其它兽脚类恐龙不同掠食习性。大多数兽脚类恐龙有长、低矮、狭窄的头颅骨,阿贝力龙科恐龙的头颅骨较高且宽,长度通常较短。其他兽脚类恐龙的狭窄头颅骨可承受强壮咬合时的垂直压力,但不适合承受扭转力量。与现代哺乳类掠食者相比,大多数兽脚类恐龙可能使用类似犬科动物的方式猎食,使用长而狭窄的口鼻部多次咬伤猎物,使猎物变虚弱。 玛君龙 阿贝力龙科恐龙,尤其是玛君龙,可能改采用类似现代猫科动物的方式猎食,使用短而宽广的口鼻部咬住猎物紧紧不放,直到它们被制服。玛君龙的颈部较壮,且拥有结实的颈椎、交错的颈部肋骨、骨化的肌腱、以及附着在脊椎骨与头颅后方的强化肌肉。这些强化肌肉可使玛君龙的猎物挣扎时,玛君龙仍能保持头部的稳定性。 玛君龙 另一方面,玛君龙的下颌两侧各有一个大型洞孔,特定关节间有滑液关节,可允许下颌的大幅度变形扩张,但不能达到蛇类的扩张程度。这些下颌特征可防止玛君龙嘴中的猎物挣扎时,下颌遭到破裂。下颌的前部牙齿比其他牙齿还要结实,可提供咬合时的支撑点;而玛君龙的低齿冠牙齿可防止猎物挣扎时,将牙齿摇断。它们的牙齿前侧弯曲,而后侧较直。这种牙齿结构可用来将猎物切碎,而非将猎物托在咬合的地方。虽然蜥脚类恐龙可能是玛君龙的食物来源之一,它们最血腥的事就是同类相食,研究数据显示,玛君龙不仅仅以靠采摘植物为食的同类为食,有时也以自己的家族同类为食。相对于其他动物来说,恐龙之间的同类相食相对常见,但证据很少。 玛君龙 三 食肉牛龙 牛龙 牛龙 又名食肉牛龙、肉食牛龙,属于兽脚亚目角鼻龙下目的阿贝力龙科,是一类大型的肉食性恐龙。由于头顶有两只触角,顾名思义为牛龙,模式种萨氏食肉牛龙。食肉牛龙生活白垩纪末期的阿根廷巴塔哥尼亚。 食肉牛龙是种擅长奔跑的高速掠食者,是已知的奔跑速度最快的大型恐龙,速度可达每小时60公里,加上小腿较细、脑袋高、尾巴偏细、腿部极其长,也被称为白垩纪的猎豹。根据唯一发现的一个很完整的骨架,食肉牛龙体长8米,体重3吨,臀高3米。 食肉牛龙 食肉牛龙全身上下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头上的那对尖角,但是这对尖角既不够大,又不够硬,所以食肉牛龙不太可能用它作为武器攻击敌人。古生物学家猜测,这对尖角可能是食肉牛龙成年的标志,它们随着食肉牛龙的成长慢慢地长大,当这对角长到一定程度就证明食肉牛龙已经成年了。 牛龙骨骼化石 与体型类似的兽脚类恐龙相比,食肉牛龙的头部小而短、宽;其他一些阿贝力龙科也具有类似的头部。嘴部具有大量的小型锯齿状牙齿,适合撕咬猎物,并咬断骨头。短的口鼻部,具有更大的咬合力。科学家研究兽脚类恐龙咬合时的肌肉力学,以及咬合时的上下颌闭合速度,发现食肉牛龙有较快的咬合速度;而角鼻龙与暴龙的咬合速度较慢,但具有更大的咬合力。一些研究则指出,当兽脚类恐龙咬合时,连结上下颌的颌部关节可以减低咬合时的冲击。 食肉牛龙 牛龙的腿非常长,是腿比例最长的食肉恐龙之一,所有食肉龙里,牛龙可能只比同体长的矮暴龙矮一点点。科学家们推算,食肉牛龙的双眼微微朝前,被认为有着一定程度的双眼视觉,但并不是很好。推断被认为是有助于其观察猎物并快速寻找到猎物并锁定猎物的位置,然后高速径直向猎物冲过去,反复用牙齿撕咬猎物的脖子,采取咬一口后躲开再咬一口的战术,直到猎物因失血过多而死。此外,食肉牛龙的前肢演化的异常短小。估计是为了减轻阻力。食肉牛龙的前肢短小,与北半球的暴龙、特暴龙类似,但它们生存的大陆受到地理上的隔离,而且是不同科的恐龙,所以是平行演化的结果。 四 双冠龙 双冠龙 双冠龙是生存于侏罗纪早期,又名双棘龙、双脊龙、双嵴龙,双冠龙长达6-7米,站立时头部高约2.4 米。头顶上长着两片大大的骨冠,故名双冠龙。身长约6-7米,体形修长。它们的头顶上长有两片半月形的骨质顶饰;部纤细,有许多细小而尖利的牙齿;前肢短小,后肢长而粗壮,用后肢行走,行动敏捷;尾巴长而有力,行走时能保持身体平衡。 双冠龙的头顶有两个半月形的冠状物,由前额一直延伸到头骨后方,这是它们最显著的特点,也是其得名原因。双冠龙的头冠很脆弱,不能当作武器使用。但是雄性双冠龙的头冠能在吸引异性的时候发挥重要的作用。 双冠龙 头颅骨的另一个特征是前上颌骨与上颌骨之间有个凹陷区段,形成前上颌骨牙齿与上颌骨牙齿之间的缺口,类似棘龙科、鳄鱼。它们的牙齿长,但齿根短。早期的假说根据这些牙齿特征,而推测双脊龙是食腐动物,因为前段牙齿不足以杀死猎物、咬起肉块。双脊龙能够飞速地追逐草食性恐龙。比如全力冲刺追逐小型、稍具防御能力的鸟脚类恐龙,或者体形较大、较为笨重的蜥脚类恐龙,如大椎龙等。在追到猎物后,会用长牙咬并同时挥舞脚趾和手指上的利爪去抓紧食物。2020年一项研究表明,双冠龙拥有厚实的下颌骨,可以为双脊龙带来强大的咬合力,因此双脊龙是凶残的掠食者。 双冠龙出现于1993年的电影《侏罗纪公园》与同名原著小说《侏罗纪公园》之中。在电影版本中,双脊龙的颈部拥有可收缩的皱折,类似褶伞蜥,而且能射出致盲毒液,使猎物失明且瘫痪,类似喷毒眼镜蛇。但没有证据可以显示双脊龙有这种行为。电影版的导演史蒂芬·史匹柏将双脊龙的体型缩减,成为身长1.5米,高度0.9米的小型恐龙。在电影的引述中则将这小型的双脊龙解释为幼年个体。 电影中的双冠龙 在《侏罗纪公园》的小说版本中,成年双脊龙的高度为3米长度为5米,没有皱折,但拥有毒性唾液,在咬伤猎物时派上用场。而公园的研究人员发现后,打算将它们的毒腺移除,但必须杀死这头双脊龙,而遭到公园的拥有者约翰·哈蒙德所反对。 五▪风神翼龙 风神翼龙 风神翼龙未成年的个体头骨长1米,翼展达5.5米;成年个体的头骨未曾发现,根据翅骨碎片来看,翼展至少有10~11米,重达500斤,这可是地球生命史来最大型飞翔的动物!风神翼龙的嘴巴又长又细,口中没有牙齿;喙前端不是尖锐的,而是钝的;它的眶前孔(位于眼眶前方的)巨大,差不多占了头骨全长的二分之一,这无疑对其大头减轻了相当多的重量;风神翼龙头上有脊冠,位于眼眶前上方,这区别于该属其他翼龙如至浙江翼龙,它们头上没有脊冠;风神翼龙的脖子非常长,达2米多,由肩与头之间有长型的肌腱和肌肉支撑;它的腿很长,有平衡大头的作用。远观之,风神翼龙呈现了类似鹤或鹳的外表。 风神翼龙 到目前为止,古生物学家将这种远古会飞的爬行动物称为"有翼蜥蜴"或掠食性翼龙。风神翼龙是一种极为贪吃且行迹恶劣的生物,它们会吃掉任何能够吞下的生物,一只不到三百斤重的小霸王龙,便可被它当成一顿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