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小妹大(对爱情,我不排斥也不期待) 她,与李敖齐名,并称为台湾政论名笔。 横跨"文坛"与"政坛",特立独行三十多年,如今年过六旬,孑然一身,与五只宠物狗为伴。 她大半辈子都是异议者:年轻时反对"老K"(国民党),但在民进党上台前一年(1999年),退出"绿营",与之反目。 她的不少著作,都与时政若即若离——不讳言这个时代的各个方面,但落脚点则是更为广阔的人生百态。 她,就是陈文茜。 上帝的长夜没有尽头 1958年,陈文茜生在台湾宜兰县,被外婆带大。 外婆家很富有,但也充满"反骨"。 她的外公何集璧,在日据时期参加过共产党,反对日寇统治; 国民党时期,1948年参加过"2.28事件"。 这场群众运动,被国民党严厉镇压,何集璧虽然逃脱了制裁,但亲眼目睹很多人因此被杀,其两位好友都卷入了这场风波,杨逵被捕入狱,谢雪红被迫逃到香港。 多年以后,陈文茜回忆晚年的外公:陷入自责与恐惧,半夜做噩梦大喊"有人要抓我",经常以赌博消愁,将家里的数十万现金全部输光…… 陈文茜4岁那年,一向温顺的外婆,不堪忍受颓废、嗜赌的老伴儿,高声责骂外公"不负责任,导致家道中落"。外公就在外婆的骂声中肺病发作,吐了满身的血。 自此外公一个人住在客厅隔出的小屋里,美其名避免传染家人,实则是整个家对他的回避。 不久,外公一个人坐在椅子上,孤独地死去。 陈文茜还有个年龄相仿的弟弟,姐弟俩的名字,都是外公给取的。 陈文茜本名陈文雪,弟弟叫陈文逵,外公以此表达对两位挚友谢雪红和杨逵的思念。 陈文茜的母亲虽然是外公最疼爱的女儿,但并没有遗传到外公的左派气息,一生只求安稳度日。 母亲嫌"陈文雪"这个名字太土,自作主张给女儿改名"陈文茜"。 但"茜"是个多音字,母亲的本意是取"qian"的读音,显得雅致些,但是,当陈文茜上了学,名字经常被误读成陈文"西"。 这给小时候的她,带来了不少尴尬。 陈文茜从小就是学霸,但从中学起,越发对台湾的种种制度深感不满。 而母亲一次次警告她:别走你外公的那条路! 1976年,陈文茜考入台湾大学法律系。 她在课外时间,参与台湾民间的民主化运动,在街头发过传单。这在当时,可能会坐牢。 母亲知道了,又惊又怒,把陈文茜赶出家门:"你惹事,别连累了我!" 几年后,"美丽岛案"爆发,大批民主人士被捕,有些人甚至面临死刑判决。 已经毕业成为律师的陈文茜,虽然没有被抓,但非常同情这些蒙难者。几年后,她加入了民进党,也就是国民党最大的反对势力。 晚年的蒋经国打开了自由化的闸门,取消了报禁。陈文茜成为尖锐、酷辣的时评人。 她以一支健笔,嬉笑怒骂针砭时弊,堪比当时叱咤文坛风云的李敖、柏杨、龙应台。 母亲与她终于和解了,然而几年后,陈文茜发现,民进党的很多行为,与自己当初追求的理想,越发疏远…… 她发出了"上帝的长夜没有尽头"的不平之鸣。 陈文茜是台湾政坛长久的异议份子,无论在位者是谁,她都保持着独立和批判的态度。 这一点,和李敖很像。从上世纪末起,两个人成为挚友。 "我见到的最聪明的女人" 陈文茜除了做时评,发表很多如同匕首的文章和高论,这些文字,收入了《文茜小妹大》、《文茜大姐大》等丛书,在台湾畅销多年。 她常年从事文化、出版工作,一度出任媒体高管,也曾访问美国,进行文化交流,多年来风生水起,被公认为女强人。 同时,她也有着另一些侧面。 她常年养宠物,尤其喜欢狗。 她也有过几次恋爱经历。 前男友之一是民进党大佬林浊水,后来两个人由于三观不合,分道扬镳。 2006年,她与减肥医生宋正宇一见钟情,陷入爱河。 后来,宋正宇前妻陈佩雯指责陈文茜介入婚姻,造成他们离婚,此事闹得沸沸扬扬。 2011年,陈文茜与宋正宇分手,至今孑然一身。 她对记者说:"对爱情,我不排斥也不期待。" 陈文茜和李敖,一直相互欣赏,彼此间形成了一种超越了爱情的友谊。 李敖说陈文茜是"我见到的最聪明的女人"。 当李敖查出癌症时,陈文茜在一个公开场合问他:"你还想活多久?" 老李豪迈地说:我想要活到106岁,老子当年写书骂老蒋,如今寿命也要超越他的老婆宋美龄! 2018年初,李敖脑癌晚期,几乎失能失智,众多名流纷纷前来探望。 但陈文茜没有去看望,没有送李敖最后一程。 对此,陈文茜表示,她印象里的李敖,一直是个硬汉、巨人;她不想看到英雄末路的惨状。 2018年3月18日,年近83岁的李敖病故。陈文茜发表多篇文章,深情追忆这位文坛怪杰。 这期间,年逾六旬的陈文茜,也查出了癌症,早期的肺腺癌。 她表现得非常乐观、坚强,说:"癌症也是生命中的一份礼物。和癌症对抗,是人生中的一个小插曲。" 手术后,她和前来探望的好友一起唱歌,自拍照片发到网上。 她是一个勇气可嘉,并且极其热爱生活的女人。 写给18岁以下的你 陈文茜最受欢迎的散文集之一,是《树,不在了》一书。本书收录了《给18岁以下的你》一文,这篇文章是她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 文章的开头,她谈到了很多名人的十八岁。 林语堂在那个年纪,离开了福建鼓浪屿的家乡,前往美国圣约翰大学就读。 这个生于乡下的孩子,幼年偶然遇到了一位美国牧师,从中获得的不仅是西方文化,更包括国际化的视野。 到了美国,他的同学,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同龄人。 "在民国的文人中,林语堂的文学造诣,未必高于沈从文、鲁迅和张爱玲。但林语堂的世界影响力却高于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因为林语堂更有国际化视野,能够用地道的英文,在英语国家写出畅销书。" 和林语堂"相映成趣"的,是美国投资之王巴菲特,以及科学巨人霍金的18岁。 18岁前,巴菲特卖过口香糖和二手高尔夫球具,赚了一些钱,又在股市赔光。 18岁的他,一直坚持打工,并且找到了最喜欢的兼职工种——送报纸。 《华盛顿邮报》和《时代先锋报》,立场一左一右,巴菲特在送报纸的途中,把各种立场相反的文章,饱览无遗,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点。 这些信息,尤其是对信息的分析加工能力,让他日后选择了"长线证券投资"的人生道路,成为巨富。 而18岁的霍金,既是理工科学霸,又热衷于踢足球。 当时他大概想不到,短短几年后,他就会罹患重病,长久瘫痪…… 瘫痪之后的霍金,凭着顽强的意志,创造了巨大的成就。 和昔日的"足球少年"比,霍金的人生路上,哪一种状态更为辉煌?这恐怕是个永远无解的问题…… 在文章的末尾,陈文茜谈到自己: "我很遗憾在18岁前没把英文学好,至今难以用英文写作,也没有趁年轻环游世界,闯荡天涯。" "18岁时,我最高兴的是学习法律,知道了女人一旦出嫁,就成了夫家的附属品,什么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