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瑞文 王佳梅 【摘 要】科技创新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存在着较强的互动关系。推动企业与大学及科研院所之间的深度合作与协同发展,是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新思考,也是推动青岛市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探讨了中小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框架及创新路径,分析了目前中小企业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增强协同创新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开放式创新日盛、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关键竞争力的新形势下,技术和产品的生命周期正在逐渐缩短,中小企业单纯依靠模仿创新或简单产品创新已经不能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间的竞争更多的体现为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要想提升创新能力,取得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就需要结合企业内部资源,与企业外部不同主体协同发展,走一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道路,不断丰富自身相对稀缺的创新资源。 二、相关研究现状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在企业、学校、科研机构之间建立网络联结,将技术创新模式从封闭转向开放,丰富了自主创新的内涵,体现了系统化的思想。90年代初,Freeman和Lundvall等学者开创了第三代技术创新理论。2003年美国学者Chesbrough提出了"开放式创新"概念,对企业整合内外部创新要素以提高创信能力进行了系统研究。Etzkowita所著的《三重螺旋》指出产学研合作是学校除了教学和研究之外的"第三使命"。 我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研究产学研合作的动因及影响因素、组织模式与治理机制、组织间关系及演变等问题。郭晓川认为网络合作化技术创新能够显著提高企业R&D能力。鲁若愚分析了企业大学合作创新的机理,建立了产学研合作的利益分配模型。陈劲在《新形势下产学研战略联盟创新与发展研究》一书提出"产学研战略联盟"思想,从战略层面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诱发机制和模式选择。 三、产学研结合创新框架构建 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框架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战略协同层面、知识协同层面和组织协同层面。核心层是"战略—知识—组织"要素协同,支持层是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制度激励,辅助层是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以及其他组织(如风险投资)的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过程和模式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合作各方的利益来看,分配机制、合作历史和组织间关系影响协同创新的绩效;从企业本身来看,创新吸收能力、创新复杂度和产业环境动荡性都是值得考虑的因素。 战略协同包含了产业界和学术界在价值观和文化上的协同。产学合作中真正的障碍是两种文化之间缺乏认同和包容,大学应从战略上重视关注如何将知识研发服务于企业,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企业则应更关注如何准确地提出知识需求,为大学参与创新提供资金和物力上的支持,并友好沟通知识产权和项目收益上的归属。 知识协同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核心,本质上是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所各自拥有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和提升过程。知识协同包含着多个反馈与回路,是各种知识流在创新主体头脑中的风暴式重组。跨组织的知识转移及协同过程通常非常复杂,受到合作双方的战略意图、组织能力匹配、伙伴选择、信任、知识特性、知识转移渠道、组织间距离等因素的影响。合作各方应在知识协同中建立开诚布公的态度和透明化的机制设计,尽量避免知识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和衍生成本。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单个组织无法取得合作的全部控制权,需要有新的管理技能和组织设计能力。根据产学合作目标、范围和方式的不同,典型合作模式的有产学合作研发中心(IU-CRC)、科学园(science park)、技术工业区、工程研究合作中心(ERC)、合作研究中心(CRC)、孵化器(incubator)等。 四、创新框架在青岛市中小企业的应用 在战略协同层面,为保持产学研合作各方长期、稳定、互惠、共生的协作关系,青岛市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有必要建立基于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它是一种是以"知识—技术—信息"交流为主要方式的知识生产与创造网络和新型的产学研结合组织形式。2015年,青岛市新认定24个联盟为青岛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总数达到82家。 体现知识协同的主要措施包括提高产学研之间的心理沟通和信息流动、搭建知识协同的平台、尊重合作者的知识产权等。首先产学研合作各方不仅要理解另一方的政策和实践,还要了解对方在经济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和资源优势,以达成知识评价上的一致。第二合作方要共同创建、参与和管理多种形式的知识交流与共享通道,将传统产学合作中企业存在的急功近利思想转变为双方共同进行知识创造的持续合作思想。 产学研组织协同的具体运作要点在于结构协同和过程协同,这由企业和大学参与合作的资源、协议时间长度、合作关系的正式化程度三方面决定,如对合作关系的重视、高层管理对合作模式的支持、人力资源的分配、信息交换、冲突解决程序等。其次成立以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为核心,联合政府相关部门、中介组织、金融机构等组成的协同创新委员会,组织和协调知识在不同的个体和组织领域中的跨界流动。 战略协同、知识协同和组织协同是三位一体的,战略协同是基础,找准"利益—风险"均衡点,使产业创新链得以互补、拓展和延伸。知识协同是核心,在实践中促成各类知识在产学研之间的有效流动与共享集成。组织协同是保证,突破传统的技术转移的单向模式,重视发挥政府部门和各类辅助机构在产学研合作中的桥梁作用和协调功能。此外,还要认识到产学研协同创新并不是一个静态和线性的过程,协同关系过于紧密,可能会提高合作伙伴的转换成本,限制了企业和大学根据发展的需求调换合作伙伴的灵活性。因此,必须用动态的视角看待产学研的协同创新模式。 五、结论 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合理选择创新模式,积极探索创新发展之路。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全方位满足中小企业创新所需的各项条件与要求,帮助中小企业弥补自身在创新上的缺陷,使之能快速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高效地进行信息、知识的学习交流,不断开发自身潜力,进而改变与大中型企业竞争中的劣势地位。 注释: [1] Freeman C. Networks of innovators: 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J]. Research Policy, 1991, 20(91):499-514. [2] Chesbrough H, Vanhaverbeke W, West J. Open innovation : researching a new paradigm[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3] 郭曉川. 企业网络合作化技术创新及其模式比较[J]. 科学管理研究, 1998:16-20. [4] 鲁若愚, 陈力. 企业知识管理中的分享与整合[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3, 15(1):16-20. [5] 陈劲. 新形势下产学研战略联盟创新与发展研究[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6] 数据来自于《青岛市科技进步报告2015》-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