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些年,贺州学院美术学专业尝试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应用少數民族元素促进教学,其中获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对多年的教学成果给予利弊分析,为下一步课程资源开发做好铺垫。 【关键词】少数民族元素;课程资源;现状 一、贺州学院课程资源开发的积极效应 (一)丰富了课程内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美术学专业来说素描、色彩、国画、油画、版画等是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在新的教育环境下,与时俱进是教育者应具备的教育理念。在贺州学院,积极利用本土少数民族资源进行穿插教学,是近年来部分老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所作出的阶段性成果。例如:在第二届广西大学生创业、创新优秀成果展中,江浩老师、莫碧琳指导的学生制作的一系类手工艺产品,包括女士箱包、首饰等作品成绩进入了前三名,其中《温物(二)》获得2015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八桂天工奖"铜奖,以上的成果都是基于本地民族文化元素而创作出的艺术作品。 (二)促进了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贺州瑶族种类繁多,其中土窑、尖头瑶、包帕瑶等是贺州瑶族中比较典型的瑶族分支,尤其是土窑他是仅存于贺州地区的瑶族分支,现存人口比较稀少。另外,尖头瑶中的东山瑶、西山瑶、小尖头瑶等同样有着极其丰富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其中的服饰文化在课程资源建设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在美术学专业的毕业论文课程中,学生以本地的瑶服饰文化为基点,撰写了毕业论文,如有黄兆权老师指导的陆华宪同学撰写了《以传统工笔画色彩方式表现瑶族服饰色彩特点的研究——以贺州黄洞瑶族乡过山瑶为例》,有莫碧林老师指导的卢晓宗同学撰写了《浅析贺州公会过山瑶服饰图案纹样艺术的类型及发展》等都充分利用了本地方民族元素给予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传承了少数民族文化,为民族文化的继承、发展与保护开辟了新的途径。 二、少数民族元素在贺州学院课程资源开发中的存在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文化丢失严重,课堂教学不直观 少数民族文化的丢失是中华文化丢失的一个缩影,贺州少数民族文化同样存在丢失的问题。以贺州土窑服饰文化为例,他的丢失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经济的快速增长穿戴复杂的民族服饰不便于日常的劳作;二是民族服饰制作工艺复杂且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了生存他们就穿着时下廉价的便装改善经济状态,这些是原生态服装隐去的最直接原因。在贺州学院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丢失了少数民族服饰就失去了最直观的教学知识体系,对学生而言没有了田野调查的机会,对教师而言教学知识点就只能在博物馆或者某些书籍中查找,如贺州学院博物馆、传习馆都搜集了贺州大量的少数民族文化,包括所有瑶族服饰与民间工艺绣品,这为贺州学院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做好了丰厚的物质储备,但是对于民族文化的精神而言,我们是无法直观的,这是贺州学院美术学专业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不利的。在教学中,脱离了实际应用的少数民族元素就只能使学生学习他的表面,而不能不能使学生完整的、系统的、直观的去观察、去思考、去学习这些民族文化的精神,最终的教学成果也处在一个被包裹的、与实际想脱离的一个状态。 (二)教师本身缺乏对课程资源的认识 贺州学院美术学的教师基本是以实践教学为主,比如在国画课、油画课、水彩课等教学过程中基本是动手示范,这样的实践教学也是本专业的一大特色,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较多老师不能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或者只注重课程资源的表面形式。在对贺州学院的美术学专业的教师进行相关调查时发现,有70%的老师不懂何为"课程资源",有部分老师积极探索课程资源的开发,但是因为缺少理论系统的指导,最终只获得了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表面形式,长此以往,课程资源的开发就失去了内动力。 在本世纪初,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早已被提出,他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在高校课程资源的改革与建设上同样具有着积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贺州学院美术学专业的课程资源建设本文对以上的教学成果做出了双向的的小结,希望贺州学院美术学专业在课程资源建设的上越来越完善,成果越来越丰富。 【参考文献】 [1]胡庆生、陶红云.贺州瑶族[M]. 广州: 世界图书出版社,2015. [2]王 标. 少数民族文化的课程资源价值及开发利用路径———以黎族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