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渠++张杨 摘 要: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模具制造业发展迅猛,企业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模具行业普遍存在企业招不到合格的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而经过两三年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大多也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岗位要求的情况。究其原因,是职业教育始终没有摆脱传统学科教育的模式,所规划的课程体系与社会的职业需求还没有建立起有机的联系。本文就中职模具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与具体实施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中职模具 工学结合 模式研究 课 题:本文系江西省核工业质局科技创新基金项目(JXHD201508)研究成果。 "工学结合"模式是指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与企业双向介入,将学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和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笔者学校通过与企业建立对接平台;与企业共同确定模具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共建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共同编制校本教材;共建产学结合实训教学模拟车间生产等形式培养学生工作能力、动手能力、岗位适应能力,有效解决教学与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工作实际脱节等问题。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1.建立企业学校对接平台,共建培养目标 为顺利开展工学结合,笔者学校与多家企业对接,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依托平台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制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计划,并将模具专业岗位归集为模具制造、设计、装配三大类岗位群,其中模具制造岗位群主要包括钳工、模具零件普通机床加工、电火花、模具零件数控加工,模具设计主要是模具绘图员,模具装配包括模具装配工和模具安装、调试、维修工等。 针对不同的岗位,确定其工作任务及其培养目标,比如模具钳工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有钳工制造、识读模具零件图纸、识读模具装配图纸等,其培养目标为模具专业知识、一定的沟通、协调能力等;模具零件数控加工岗位工作任务为模具零件数控编程、模具轴类零件数控车削加工、模具零件数控铣削加工、中心加工等,培养目标则是熟练操作数控机床,能用软件绘图编程等;模具绘图员的工作任务是从事模具设计工作和模具开发工作,培养目标为具有模具专业知识、熟练应用AutoCAD、pro/e、UG软件绘图、能识读模具零件图、模具装配图等。 2.搭建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通过与企业对接,根据模具制造岗位群任职要求,以工作任务来整合课程内容,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中做到课程与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对接、考核标准与企业要求对接的"三对接"课程设置关系;在课程开发中做到"职业岗位—课程设定"一一对接关系。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岗位化专门课程三部分组成。 3.建立"课、岗"对接的实践平台 笔者学校努力为模具专业學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做到在校园中将真实工作环境再现,实现模具专业学生零距离上岗。 一方面是模拟企业生产的实训环境。学校参照企业生产模式,引进设备、加大投入,建成拥有模具拆装实训区、电火花模具成型实训室等10多个符合模具企业要求的现代化实训基地,根据企业要求定期开展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采用真实工作项目,开展集中性实训。 另一方面要建立学校与企业对接的实训平台。近年来,笔者学校与鸿准精密模具、江铃等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开设企业冠名定向班,由定向公司与学校对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知识、技能、企业文化素质的培养,实现"校企共管"机制;开展"订单"班,实行企业为主导的生产性教学,学生化身为企业工人身份参与模具制品的设计与加工,形成"校中有企"的格局。 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成效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工作技能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职业素养,促进了与企业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教学效果良好,毕业生就业率达99%,用人单位满意度达89%,岗位适应能力明显提高,使得校企合作办学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海泉.张杨.数控专业产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