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消费金融平台生态圈将会成为未来的一个主要趋势,BAT三巨头在这场未来的交锋中无疑已经站到了前列。 两会召开,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其中涉及金融改革方面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的内容早已成为热门话题。 两会期间,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的口径由"促进"到"规范",足见国家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鼓励态度。而面对消费信贷,这个站在舆论风口浪尖之上的蓝海市场,无论是政府、银行机构、民营企业还是互联网巨擘,都将关注点不约而同地聚焦于此,到底背后原因是什么?而2016年总理发声力挺、BAT相继发力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新机遇又到底在哪? 1 互联网金融成为两会新热点 互联网金融在中国金融领域石破天惊而出到如今成为两会热点,不过两三年的时间,已两度纳入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金融在未来将承担更多实现普惠金融的责任,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为普通民众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同时,缓解目前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 今年两会, 在2016年重点做好的8个方面工作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这是李克强总理再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互联网金融, 并且给出了确定的词汇——要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这与"十三五"规划一脉相承,也给互联网金融未来5年的发展定下基调。 业内普遍认为, 2016年将成为互联网金融洗牌之年,行业监管政策将进一步落地,尤其是2015年来P2P网贷爆发出的重大风险使得监管迫在眉睫。2016年有关互联网金融的"两会"提案针对行业定位、准入机制、监管方式和退出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建议。从各地代表的提议中不难看出,与2015年两会中提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相比,2016年两会提案更多趋向于行业立法和政策监管。 2016年两会互联网金融提案或是互联网金融政策规范的雏形方向,互联网金融政策立法逐渐明朗,行业监管将更加规范严格,最终回归理性发展轨道。从两会提案中可以看出,对于互联网金融领域风险防范的重视程度明显高过创新发展。所以,如果说2015年是互联网金融突飞猛进的一年,2016年则将会是互联网金融洗牌、回归理性发展的一年(图1)。 2 站在风口上的消费信贷市场 在互联网金融加强监管的同时,大力鼓励消费金融的发展则成为另一个主旋律。早在2015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放开消费金融的市场准入以来,消费金融领域的开发和拓展就被持续关注。无论是银行、民营企业还是互联网巨擘,都将目光和关注点聚焦在消费金融这片蓝海(图2、图3)。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要在全国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这意味着,2016年消费信贷市场将迎来巨大发展机遇。助力内需潜力释放,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是近年来经济领域的共同呼声,《政府工作报告》则将业内呼声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 目前中国内部对消费的刺激成效依然并不明显,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有待提高。究其原因:其一,中国居民收入较低,所以不敢消费。但是从2015年日本、韩国等海外消费市场的情况来看,中国居民的消费热潮震撼世界,因此并不是中国居民无钱消费,而是国内的消费需求始终处于被抑制的状态。通过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覆盖,这种抑制将会得到巨大释放。其二,中国个人消费信贷市场起步晚,发展不充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94万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18.95万亿元,消费信贷的份额约占20%,而这一比例在欧美发达国家超过60%。 虽然消费金融目前在国内还没有获得足够的发展,但不得不承认其发展潜力巨大(图4~图6)。艾瑞咨询公布的首份消费金融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达到13万亿元,预计2017年将超过27万亿元。而波士顿咨询公司则发布报告称,截至2014年,中国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大约是7.7万亿元,并预测这一数字将于2018年增长至17.5万亿元。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兴起的背景下,不少消费金融公司通过互联网开展业务,将有更多人以便捷的方式接触消费信贷。在政策助推、信息技术支撑下,消费信贷领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3 BAT三巨头的消费金融生态 中国消费金融市场的广阔前景吸引各行业资本流入这一领域,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互联网巨头BAT也开始把自己的技术优势和庞大的资本积累投注于开发消费金融,并将其作为搭建互联网金融一站式生态圈的主战场。 这其中,BAT三大巨头的消费金融战略部署最受关注,阿里巴巴组建蚂蚁金服进军信贷领域,腾讯成立微众银行,推出微粒贷小额信贷产品。 2015年12月,百度宣布成立金融服务事业群组,整合百度原有金融团队,并将金融上升为战略级位置,其中消费金融是重点业务之一。 消费金融是一片蓝海, 但事实上,这部分客户目前并没有得到真正满意的服务。在中国经济向消费拉动型转变的大背景下,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将致力于打造消费金融领域生态。BAT三巨头能够从消费金融市场脱颖而出,关键在于数据和场景。 首先,没有场景,消费金融根本"玩"不起来。因此互联网巨头在消费领域布局,重点在于挖掘和构筑场景。 以百度为例,不同于蚂蚁金服依托淘宝等电商平台,百度以百度钱包为串联,依托百度糯米、手机百度、百度地图、Uber、爱奇艺等超级流量入口,深入消费场景,构建闭环的消费信贷生态。 其次是数据层面。随着互联网时代深入推进,消费者的交易行为和特征都将逐渐数据化,使得未来消费金融服务从客户准入、预授信再到审批和风险控制的全流程都将通过数据驱动。在这方面,BAT三巨头有着天然的优势,百度积累了大量基于用户行为的搜索数据,阿里巴巴平台上则是大量的消费数据,腾讯拥有的是用户社交数据。这些数据所带来的优势将能够使得消费金融真正引发变革。 总体来看,发展消费金融,BAT有天然的优势——阿里有电商闭环,腾讯有社交利器,百度有入口和场景优势。三家做消费金融都是顺水推舟,不需要主动出击,就已经拥有了与客户更紧密的联系。从安全和简单性来看,除了传统风控手段之外,BAT还掌握用户的购物记录、支付记录和评价记录,能确切掌握用户的消费能力,从而对用户的信用做出评估。这种方式简便且安全、可靠,因为结合消费场景将风险前置,可以有效降低风险。 与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相比,互联网公司更接近用户,也更为简单快捷,可以让用户非常自然地接纳并使用一项此前并不熟悉的金融新业务。 4 下一站,平台化生态圈 监管时代的到来,促使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2016年,随着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互联网金融行业正式进入监管时代,而一众单一渠道的P2P网贷平台等中小互联网企业则面临日益严格的监管细则及准入门槛,加之不断高涨的资金成本,在退出机制健全之后终将销声匿迹。 与之对应的,是实力雄厚的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巨头支持的各家平台发展将更为迅猛,包括蚂蚁金服、百度金融、京东金融、陆金所等主流平台已经纷纷开始升级转型,消费金融很有可能成为主战场,而以前的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将向金融服务生态圈悄然转变。 以阿里、腾讯、百度、京东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科技公司结合自身优势,逐步将金融深度植入各类生活场景之中,如百度的流量延伸、腾讯的社交金融、阿里的长尾用户,这些产品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也在不断构筑各家的闭环生态系统。 在跑马圈地的过程中,各家不仅迅速地抢占牌照资源、流量资源,也注重在相关的领域与传统金融机构之间及相互之间展开战略合作。百度与中信银行(601998,股吧)成立百信银行,腾讯与阿里、平安联合成立了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这在巩固各自竞争优势的同时,也让互联网金融投资领域精彩纷呈。 随着金融准入政策不断松绑和技术门槛的降低,与衣食住行、教育、健康等相关的各类交易场景天然融合的金融需求将更加容易被满足。通过将金融流程和产品围绕交易进行重构,实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交易场景化,将极大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通过与场景的融合,金融将更加有温度。打造消费金融平台生态圈将会成为未来的一个主要趋势,BAT三巨头在这场未来的交锋中无疑已经站到了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