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 症、证、病三者区别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证、病机) 3.分辨阴和阳 4.阴阳的应用 阴中求阳:补阳时,佐以补阴药。阳中求阴:补阴时,佐以补阳药。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治疗阴虚所致虚热证。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治疗阳虚所致虚寒证。 5.五行的生克乘侮 五行正常关系为:相生、相克 五行的异常关系:相乘、相侮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乘:过克,和相克顺序一样,太过或不及所致。相侮:反克,和相克顺序相反; 6.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治法:滋水涵木、金水相生、培土生金、益火补土。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治法: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 7.五脏的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主神明。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脾:主运化,主统血。 肝:主疏泄,主藏血。肾: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心主神明,肝主条畅情志;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8.五脏别名及特点 心:五脏六腑之大主。肺:娇脏、华盖、水之上源、肺为气之主、贮痰之器。脾: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生痰之源。肝:刚脏、血海。肾:先天之本、脏腑阴阳之本、水之下源、肾为气之根。9.五脏之间的关系 (1)气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心肺。 (2)血液的生成,血液的运行:心脾。 (3)血液和神志:心肝。 (4)水火既济,精血互生:心肾。 (5)气机升降:肺肝(肝升肺降)。 (6)呼吸运动(深度):肺肾。 (7)精血同源、乙癸同源、藏泄互用、阴阳互资:肝肾。 (8)先后天相互滋生:脾肾。 10.气的分类、分布、来源、功能 分类 生成 分布 功能 元气 最基本、最重要的气。由先天之精化 元气根于肾 一是推动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 二是温煦和激发各脏腑组织器官生理 生而来,后天水谷之精气补养 经三焦流行于全身 活动 宗气 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运化产生的水 胸中"气海",亦称"膻中" 上走息道以司呼吸,贯注心脉以行气 谷精气相互结合而生成 血,是链接心肺的中心环节 营气 荣气,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中精华的 部分 脉中 营养人体和化生血液两方面 卫气 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中彪悍的部分 脉外(皮肤、分肉之间) 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二是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 三是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 泄 11.奇经八脉 任脉:阴脉之海,任主胞胎。督脉:阳脉之海。冲脉:血海、十二经脉之海。带脉:约束纵行诸经、主司妇女的带下。 12.区别偏阴质、偏阳质、阴阳平和质 阴阳平和质:均匀、适中、随和、能耐寒热偏阳质:偏热、多动、兴奋偏阴质:偏寒、喜静少动 13.指导养生 阳盛体质者——宜凉忌热。阴盛体质者——宜温忌寒。 14.六淫的致病特点 六淫 性质及致病特点 风 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善行而数变;百病之长 寒 阴邪,最易伤阳气;凝滞,主痛;寒性收引 暑 阳邪,其性炎热;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只有外感而无内生 湿 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重浊、粘滞;湿性趋下,易伤阴位 燥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火(热) 阳邪,其性炎上;易伤津耗气;易生风动血;易发肿疡 15.七情的致病特点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恐则气下。 16.阴阳失调——阴阳格拒阴盛格阳:阴寒盛于内,逼迫阳气于外(真寒假热);身热反不恶寒。阳盛格阴:邪热过盛,阳气被遏(真热假寒);身热不恶寒。 17.阴阳失调——阴阳亡失亡阳:冷汗、手足逆冷、脉微欲绝。亡阴:热汗、手足温、脉疾躁无力。 18.预防 (1)未病先防原则和方法 培养正气:重视精神调养;加强身体锻炼;注意生活起居;人工免疫。 消灭病邪:药物杀灭病邪;讲究卫生;避免病邪侵害;防范各种外伤。 (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控制疾病传变。 19.康复 (1)康复的原则 形神共养;调养气血阴阳(调养气血、调整阴阳、调理脏腑、疏通经络)。 (2)康复疗法药物和器械;针灸推拿气功;体育娱乐;自然康复。 20.八纲 分辨疾病属性——寒热;分辨疾病病位和病势深浅——表里; 分辨邪正盛衰——虚实;分辨疾病类别的总纲——阴阳。 21.望色 白:虚寒证、失血;黄色:虚证、湿证;赤:热证;青:寒证、痛证、瘀血、惊风;黑色:肾虚、水饮证、痰血证。 22.望齿龈牙齿干燥——胃热炽盛,津液大伤;齿枯如骨——肾精枯竭;牙齿松动稀疏,齿根外露——肾虚;龈色淡白——血虚不荣;齿龈红肿,牙龈出血——胃火炽盛。 23.舌的部位与脏腑的联系舌尖——心肺;舌中——脾胃;舌根——肾;舌两边——肝胆。24.望舌色 淡白舌——阳虚、气虚、血虚;红舌——热;绛舌——热入营血;紫舌——瘀血。 25.望舌形胖大——脾肾阳虚;瘦薄——气血两虚;裂纹——热盛津伤;齿痕(有齿印)——脾虚/脾虚湿盛;芒刺——热邪亢盛。26.望舌苔 腻苔:湿浊、痰饮、食积腐苔:食积、痰浊 花剥苔:胃之气阴两伤,镜面舌:胃之气阴大伤 27.问汗汗出不止,活动后加剧——自汗(气虚);入睡汗出,醒后汗止——盗汗(阴虚);亡阴,亡阳——绝汗;正邪剧争,疾病转折——战汗; 28.问痛胀痛——气滞;重痛——湿;刺痛——瘀血;灼痛——火;冷痛——寒;隐痛——虚;绞痛——实邪闭阻(胆结石、蛔虫、心绞痛);掣痛——筋。 29.寸口脉所侯脏腑左(寸、关、尺):心、肝、肾;右(寸、关、尺):肺、脾、(肾)命门。 30.脉象和主病 迟脉——寒证;数脉——热证;滑脉——痰饮、食滞、实热;涩脉——气滞、血瘀、精伤、血少;弦脉——肝胆病、痛症、痰饮。 31.辨证 气虚:乏力、自汗、少气、懒言;血虚:淡白、少华、无华、萎黄;阳虚:虚寒;阴虚:五心烦热、盗汗、颧红;阴阳两虚:寒热并见、自汗盗汗;气滞:胀痛;血瘀:刺痛、暗、紫、瘀;虚性疼痛:隐隐作痛;湿、痰:重、黏腻;热:黄、红;寒:稀、白、清;肝:胁肋、太息、怒、抑郁;脾胃:饮食,脘腹;心:心悸;肾:腰;肺:咳嗽;脾:食少、便溏;脾虚下陷:脏器脱垂;脾不统血:出血;肾不纳气:呼多吸少;肾气不固:遗精滑精、小便频数。 32.治病求本 治标:水臌、大出血;治本:肺痨咳嗽;标本兼治:虚人感冒。 33.正治与反治正治(逆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反治(从治):热因热用(以热治热)、寒因寒用(以寒治寒)、塞因塞用(以补开塞、气虚便秘)、通因通用(以通治通)。 34.三因制宜 因时(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温远温)、因地、因人。 35.内科 病名 重要的临床表现方剂及中成药 感冒 风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清稀,脉浮紧;方药:荆防败毒散;正柴胡饮颗粒、感冒清热颗粒、表实 感冒颗粒 风热—身热较著,微恶风,脉浮数;方药:银翘散;银翘解毒丸(片)、复方金黄连颗粒、桑菊感冒片、双 黄连口服液 体虚—发热,恶寒较甚,咳痰无力,脉浮无力;方药:参苏丸;玉屏风颗粒 时行—突然发热,高热不退,呈现流行性发作;治法:清热解毒;方药:清瘟解毒丸;清开灵颗粒(口服 液)、羚羊感冒片、连花清瘟胶囊 咳嗽 风寒犯肺—咳嗽声重,脉浮紧;方药:杏苏散;通宣理肺丸、杏苏止咳糖浆、风寒咳嗽丸、三拗片 风热犯肺—咳嗽气粗,脉浮数;方药:桑菊饮;蛇胆川贝枇杷膏、急支糖浆、桑菊感冒片 痰热壅肺—咳嗽气粗,苔黄腻;方药:清金化痰汤;清气化痰丸、复方鲜竹沥液、蛇胆川贝液、橘红丸、 葶贝胶囊、止咳橘红丸 燥邪伤肺—干咳,鼻燥咽干;方药:桑杏汤;二母宁嗽丸、蜜炼川贝枇杷露 肺肾阴虚—干咳,五心烦热,颧红;方药:百合固金汤;养阴清肺丸、二冬膏 喘证 风寒闭肺—喘咳,痰白,脉浮紧:方药:麻黄汤合华盖散;小青龙合剂、桂龙咳喘宁胶囊 痰热郁肺—喘咳气涌,痰稠黏色黄,苔黄腻;方药:桑白皮汤:清肺化痰丸、清肺消炎丸 肾不纳气—喘促日久,呼多吸少;方药: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七味都气丸 胸痹 气虚血瘀—胸痛隐隐,神疲乏力,舌色淡暗,脉弱而涩;方药:补阳还五汤;通心络胶囊、舒心口服液、 芪参胶囊、芪参益气滴丸、参芍片 气滞血瘀—胸痛胀满,舌紫暗;方药:血府逐瘀汤;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心可舒 痰瘀痹阻—胸闷痛如窒,痛有定处,纳呆痰多;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丹蒌片 寒凝心脉—胸痛,感寒痛甚,形寒肢冷;方药:乌头赤石脂丸、冠心苏合丸、宽胸气雾剂 气阴两虚—胸闷隐痛,心悸气短,舌红少苔;方药:生脉散;黄芪生脉饮、生脉饮 心肾阳虚—心悸而痛,畏寒肢冷,腰酸肢肿;方药:附子汤合右归饮;芪苈强心胶囊、参仙升脉口服液 不寐 心火炽盛—不寐,心烦,口舌生疮;方药:朱砂安神丸 肝气郁结—不寐,情志变化则加重,喜太息;方药:柴胡疏肝散、解郁安神颗粒、解郁丸 阴血亏虚—不寐,虚烦不安,盗汗;方药:天王补心丹;养血安神丸 心脾两虚—不易入睡,心悸健忘,神疲食少;方药:归脾汤;天王补心丸、养心宁神丸 胃痛 寒凝气滞—胃痛暴作,喜温恶寒,得温痛减;方药:良附丸或良附汤 饮食停滞—胃痛胀满,嗳腐恶食;方药:保和丸;六味安消散、沉香化滞丸、开胃山楂丸 肝胃不和—胃脘胀痛,生气时胃痛加重;方药:柴胡疏肝散;气滞胃痛颗粒、舒肝和胃丸、沉香化气丸 肝胃郁热—胃脘灼痛,烦躁易怒,泛酸嘈杂;方药: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胃逆康胶囊 脾胃虚寒—隐痛,喜温喜按,方药:黄芪建中汤;温胃舒胶囊、黄芪健胃膏、小建中颗粒 泄泻 食伤肠胃—泻下粪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方药:保和丸;加味保和丸 湿热内蕴—泄泻,肛门灼热,苔黄腻;方药:葛根芩连汤(丸);复方黄连素片、香连丸 脾胃气虚—稍进油腻则便次增多;方药:参苓白术散;开胃健脾丸、健脾丸、涩肠止泻散 脾肾阳虚—黎明之前,肠鸣即泻,形寒肢冷;方药:四神丸;固本益肠丸 便秘 热结肠胃—大便干结,面红身热;方药:麻子仁丸;清宁丸、一清胶囊、新清宁胶囊 气滞郁结—大便秘结,嗳气频作,脉弦;方药:六磨汤;槟榔四消丸 津亏肠燥—大便秘结,面色无华;治法:养血润燥;方药:润肠丸;麻仁润肠丸、麻仁润脾丸、麻仁丸、 通乐颗粒 阳虚寒凝—便艰,畏寒喜暖;方药:桂附地黄丸与麻仁润脾丸合用;半硫丸,桂附八味丸 中风 半身不遂气虚血瘀—补阳还五汤;消栓颗粒、脑心通胶囊、通心络胶囊、参芪片合三七胶囊(或合三七粉 或血塞痛片) 半身不遂肝阳上亢—天麻钩藤饮;心脑静片、天麻钩藤颗粒、脑血栓片(主治瘀血阳亢证) 语言不利风痰阻络—解语丹;醒脑再造胶嚢 语言不利肝阳上亢—镇肝熄风汤;清眩治瘫丸、心脑静片 头痛 风寒头痛—头痛时作,恶寒畏风;方药:川芎茶调散、川芎茶调颗粒、都梁丸(片) 风热头痛—头痛且胀,口渴欲饮。舌红,苔黄;方药:桑菊饮;芎菊上清丸、清眩丸 肝阳上亢—头痛而眩,或兼胁痛,面红口苦;方药:羚角钩藤汤;天麻钩藤颗粒、脑立清丸、松龄血脉康 胶囊 瘀血阻络—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方药:通窍活血汤、通天口服液 眩晕 肝火上扰—眩晕,头胀且痛,急躁易怒;方药:龙胆泻肝汤;龙胆泻肝丸、当归龙荟丸 气血亏虚—眩晕,劳累即发,唇甲无华;方药:八珍汤;归脾丸、八珍颗粒、十全大补丸 痰浊上蒙—眩晕头重如裹,胸闷恶心;方药:涤痰汤;半夏天麻丸 肝肾阴虚—眩晕,腰膝酸软,舌红苔少;方药:杞菊地黄丸、滋补肝肾丸 消渴 阴虚燥热—消谷善饥,舌红苔黄;方药:玉女煎;消渴平片(主治阴虚燥热、气阴两虚证)、清胃黄连丸合 六味地黄丸 脾胃气虚—能食与便溏并见,四肢乏力;方药: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 肾阴亏虚—尿频量多,腰酸膝软,舌红少苔;方药: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左归丸 阴阳两虚—手足心热,畏寒肢冷;方药:金匮肾气丸;生力胶囊、强肾片 淋证 热淋—小便频数刺痛,灼热;方药:八正散;八正合剂、热淋清颗粒、三金片、癃清片 石淋—尿中有砂石;方药:石韦散;排石颗粒、石淋通片、复方金钱草颗粒 劳淋—不甚赤涩遇劳即发;方药:无比山药丸、同仁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五子衍宗 癃闭 膀胱湿热—小便点滴不通,短赤灼热;方药:八正散;八正合剂、三金片、热淋清颗粒、复方金钱草颗粒 湿热瘀阻—小便点滴而下,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苔黄腻,脉涩代;方药:抵当丸;癃闭舒胶囊、前列欣胶 囊、前列通片 肾阳衰惫—小便不通,排尿无力,腰酸无力;方药:济生肾气丸;前列舒丸 阳痿 惊恐伤肾—阳痿不振,常有被惊吓史;方药:大补元煎;六味地黄丸、补肾安神口服液 心脾两虚—阳痿不举,心悸,神疲乏力;方药:归脾汤;归脾丸、刺五加脑灵合剂 肾阳不足—阳事不举,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方药:右归丸;蚕蛾公补片、桂附地黄丸 肝郁不舒—阳事不起,胸胁胀痛;方药:逍遥散(丸)、加味逍遥丸、解郁安神颗粒 郁证 肝气郁结—精神抑郁,喜太息;方药:逍遥散(丸)、加味逍遥丸、解郁安神丸、解郁丸 痰气郁结—咽中如有物梗阻,咽之不下,咯之不出;方药:半夏厚朴汤;疏肝平胃丸、二陈丸合胃苏颗粒 心脾两虚—心悸胆怯,食少纳呆;方药:归脾汤;归脾丸、人参归脾丸 虚劳 气虚—方药:四君子汤;四君子丸、玉屏风颗粒、补中益气丸、参芪口服液 血虚—方药:四物汤;四物颗粒、当归补血口服液、八珍颗粒、十全大补膏(丸) 阴虚—方药:沙参麦冬汤;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左归丸、麦味地黄丸 阳虚—方药:附子理中汤(丸);桂附理中丸、桂附地黄丸、济生肾气丸、四神丸、右归丸 阴阳两虚—方药:桂附地黄丸;清宫长春胶囊、五子衍宗丸、龟鹿二仙膏 痹证 行痹—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方药:防风汤;九味羌活丸 痛痹—遇寒痛增,得温痛减;方药:乌头汤;风湿定片、小活络丸、木瓜丸、寒湿痹颗粒、风湿骨痛胶囊 着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手足沉重;方药:风湿痹康胶囊;痹痛宁胶囊;湿热者可选四妙丸、湿热痹 痛颗粒 尪痹—痹证日久不愈,关节肿大僵硬、变形;治法:化痰祛瘀,滋养肝肾;方药:桃红饮合独活寄生汤; 独活寄生丸、尪痹颗粒、益肾蠲痹丸 中暑 阳暑—发热汗多,烦渴,脉洪大;方药:白虎汤;清暑益气丸、清暑解毒颗粒 阴暑—无汗,身重疼痛;方药:香薷饮;藿香正气软胶囊(藿香正气水)、十滴水 36.与药名相关的术语 产地类 怀山药、田三七、东阿胶、杭白芍、江枳壳等 品质类 明天麻、子黄芩、左牡蛎、左秦艽、金毛狗脊、鹅枳实、马蹄决明、九孔石决明等 采时、新陈类 绵茵陈(质嫩)、陈香橼、陈佛手、陈皮、嫩桂枝、鲜芦根、鲜茅根、霜桑叶等 颜色、气味类 紫丹参、香白芷、苦杏仁等 需调配清炒品 逢子必炒 需调配蜜炙品 枇杷叶、马兜铃 需调配麸炒品 白术、僵蚕、枳壳 需调配醋炙品 延胡索 需调配烫制品 龟甲、鳖甲、穿山甲 需调配盐炙品 补骨脂、益智仁 需调配炭制品 止血药(干漆、炮姜、地榆、侧柏叶、蒲黄) 特殊炮制方法 川乌、草乌(水制)、吴茱萸(甘草水制)、远志(甘草水制去心)、 厚朴(姜制)、附子(炮制)、天南星(矾制) 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 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高层 花、皮、藤、草 中上层 常用的(金银花、蒺藜) 较下层 矿石类、贝壳类、炭制品 最下层 质地较松泡用量大的;金钱草、灯心草、通草、薄荷、桑叶等 40.斗谱排列时还应参考的其他原则 不能装于一斗或上下药斗中 "十八反"、"十九畏" 不宜排列在一起 外观相似,功效不同:熟地与黄精,玫瑰花与月季花,蒲黄与海金沙,山药与天花粉,杏仁 与桃仁,炙甘草与炙黄芪,当归与独活,厚朴与海桐皮,大蓟与小蓟,紫苏子与菟丝子,知 母与玉竹,蛇床子与地肤子,血余炭与干漆炭 药名相近,功效不同:藜芦与漏芦 同一植物来源,不同部位入药并且功效不相同:麻黄与麻黄根 有恶劣气味的药物 鸡矢藤、阿魏 宜存放在加盖的瓷罐中,以保持卫生 熟地黄、青黛、龙眼肉、生蒲黄、玄明粉、儿茶面、血竭面、没药面等 41.特殊的煎药方法 先煎 矿物、动物 骨甲类饮片 生蛤壳、生龙骨、生龙齿、生紫石英、生瓦楞子、鳖甲、龟甲、鹿角霜、生磁石、 生牡蛎、生石膏、生赭石、自然铜(打碎先煎20分钟) 某些有毒饮片 生川乌、生草乌或制附子(先煎1~2小时) 后下 气味芳香类饮片 降香、沉香、薄荷、砂仁、白豆蔻、鱼腥草(煎好前5~10 分钟入煎) 有效成分易被破坏 钩藤、苦杏仁、徐长卿、生大黄、番泻叶(煎好前10~15分钟入煎) 包煎 含黏液质较多的饮片 车前子、葶苈子 富含绒毛的饮片 旋覆花、枇杷叶 花粉等微小饮片 蒲黄、海金沙、蛤粉、六一散。 烊化 阿胶、鳖甲胶、鹿角胶、龟鹿二仙胶 另煎 贵重中药饮片 人参、西洋参、西红花(另煎30~40分)羚羊角、水牛角(单独煎煮2~3小时) 兑服 液体中药 黄酒、竹沥水、鲜藕汁、姜汁、梨汁、蜂蜜 冲服 贵细中药 雷丸、蕲蛇、羚羊角、三七、琥珀、鹿茸、紫河车、沉香、金钱白花蛇 煎汤代水 质松泡、量较大,或泥 土类 葫芦壳、灶心土(先煎15~25分钟,去渣取汁,再与其他药物同煎) 捣碎 种子类中药 牛蒡子、瓜蒌子、芥子、决明子、豆蔻、苦杏仁、桃仁 虫蛀 白芷、北沙参、薏苡仁、柴胡、大黄、鸡内金 霉变 牛膝、天冬、马齿苋、菊花、蕲蛇、五味子、人参、独活、紫菀 泛油 含挥发油的饮片 当归、苍术 含脂肪油的饮片 柏子仁、桃仁、杏仁 含糖量多的饮片 牛膝、麦冬、天冬、熟地、黄精 变色 由浅变深 泽泻、白芷、山药、天花粉 由深变浅 黄芪、黄柏、麻黄 由鲜艳变暗淡 红花、菊花、金银花、腊梅花等花类药 气味散失 肉桂、沉香、豆蔻、砂仁,丁香 粘连 芦荟、没药、乳香、阿魏、鹿角胶、龟甲胶、天冬、熟地 腐烂 鲜生姜、鲜生地、鲜芦根、鲜石斛 43.中药的贮藏术语 阴凉 不超过20℃的环境 冷处 系指2℃~10℃的环境 凉暗处 避光并不超过20℃的环境 常温 系指10℃~30℃的环境 44.中药饮片的贮藏要求 饮片 品种 贮藏环境 淀粉多的 泽泻、山药、葛根、桔梗 通风干燥处,以防虫蛀 挥发油多的 薄荷、当归、川芎、荆芥 阴凉、干燥处贮存 糖分及黏液质多的 肉苁蓉、熟地黄、天冬、党参 通风干燥处 种子类(炒制) 紫苏子、莱菔子、薏苡仁、扁豆 密闭贮藏于缸、罐中 矿物类饮片 硼砂、芒硝 贮于密封的缸、罐中,并置于凉爽处贮存 细贵药品 麝香 瓶装密闭 牛黄 瓶装,在霉季时放入石灰缸中 人参 霉季应放入石灰箱内贮存 45.对抗养护 人参与细辛 牡丹皮与泽泻、山药 冰片与灯心草 蛤蚧与花椒、吴茱萸或毕澄茄 土鳖虫与大蒜 蕲蛇或白花蛇与花椒、大蒜 藏红花与冬虫夏草 硼砂与绿豆 46.合理用药原则安全(首位)、有效、简便、经济。 47.中成药之间的合理应用 (1)协同增效:附子理中丸与四神丸、归脾丸与人参养荣丸、脑立清胶囊与六味地黄丸。 (2)一主一辅:二陈丸与平胃散、乌鸡白凤丸与香砂六君子丸。 (3)抑制或消除偏性或副作用:舟车丸与四君子,金匮肾气丸与麦味地黄丸、生脉散和参蛤散。 48.中成药与药引之间的合理联用 (1)生姜、大枣与藿香正气水、附子理中丸; (2)酒与三七粉、云南白药、三七伤药片、腰痛宁; (3)蜂蜜水与麻子仁丸; (4)淡盐水与六味地黄丸。 49.中成药之间的配伍禁忌 (1)十八反、十九畏 十八反: 附子反半夏:大活络丸、尪痹冲剂、天麻丸、人参再造丸(附子)与川贝枇杷露、蛇胆川贝液、通宣理肺丸(半夏)。 甘草反海藻、甘遂:橘红痰咳颗粒、通宣理肺丸、镇咳宁颗粒(甘草)与心通口服液、内消瘰疬丸(海藻)、祛痰止咳颗粒(甘遂)。 十九畏郁金反丁香: 利胆排石片、胆乐胶囊、胆宁片(郁金)与六应丸、苏合香丸、妙济丸、纯阳正气散、紫雪散(丁香); (2)有毒药物联用:附子、冰片、朱砂附子:大活络丸、天麻丸;朱砂: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冰片: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 (3)不同功效联用:一补一泻 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与牛黄解毒片、黄连上清丸。 (4)相互作用:麻黄、朱砂 麻黄与降压片、扩张冠脉中药;朱砂(磁朱丸、更衣丸、安宫牛黄丸)与碘离子、溴离子(消瘿五海丸、内消瘰疬丸),导致药源性肠炎、赤痢样大便。 50.中西药联用的特点 协同增效 ①痢疾:黄连、黄柏+四环素、呋喃唑酮(痢特灵)、磺胺甲基异恶唑 ②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银花+青霉素 ③消化性溃疡:丙谷胺+甘草、白芍、冰片 ④减少升压的依赖:丹参注射液+间羟胺、多巴胺 ⑤窦房结综合症:生脉散、丹参注射液+莨菪碱 ⑥抗炎、抗变态反应:甘草+氢化可的松 ⑦提高心梗抢救率:丹参(黄芪、川芎嗪注射液)+糖、能量 降低毒副反应 ①甘草+呋喃唑酮(胃肠道损伤) ②氯氮平+石麦汤(流涎) ③碳酸锂+白及、姜半夏、茯苓(白细胞减少) 减少剂量 ①珍菊降压片+盐酸可乐定(可乐减少60%) ②地西泮+苓桂术甘汤(地西泮只需原来1/3,并减少嗜睡) 51.中西药联用的相互作用 (1)药动学 影响吸收 细胞膜稳定性:①含鞣质的,大黄、虎杖、五倍子、石榴皮、麻仁丸、牛黄解毒片、七厘散+利福平、红霉素、士的宁;②炭+生物碱、酶 ③果胶(六味地黄丸、人参归脾丸、山茱萸)+林可霉素 胃肠道稳定性:①金属离子+四环素;②生物碱(麻黄碱、莨菪碱)+红霉素、洋地黄类药物 影响分布 耳毒性:硼砂、红灵散、女金丹、痧气散+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 肝毒性:银杏叶+地高辛,鞣质+磺胺 影响代谢 酶促:酒 酶抑:含鞣质(五倍子、大黄、石榴皮、虎杖、诃子、山茱萸、地榆、侧柏叶)+酶 麻黄碱(大活络丹、千柏鼻炎片、蛤蚧定喘丸、通宣理肺丸)+呋喃唑酮、异烟肼、司来吉米 影响排泄 酸碱、碱酸促排泄,酸酸碱碱促吸收 (2)药效学 协同增效 香连丸+甲氧苄啶 产生毒副作用 ①六神丸、救心丹+洋地黄、地高辛、毒毛旋花苷K(强心苷中毒) ②荆芥、麻黄、生姜、防风通圣丸+阿司匹林、安乃近(发汗太过) 拮抗 降糖药+参茸丸、全鹿丸;麻黄碱+降压药 52.老年人合理用药原则按需行补,不虚不补,从最小剂量开始。 53.不宜联用的中西药 麝香保心丸与地高辛;丹参、银杏叶与法莫替丁;甘草、人参、鹿茸与降糖药二甲双胍、消渴丸、阿波卡糖、胰岛素;甘草、鹿茸与阿司匹林。 54.甘草长期服用的不良反应水肿、低血钾、高血压。 55.胖大海长期服用的不良反应大便溏泄、饮食减少、脘腹痞闷、消瘦。 56.婴幼儿患者合理应用中药原则 用药及时,用量宜轻;宜用轻清之品;宜佐健脾和胃之品;宜佐凉肝定惊之品;不宜滥用滋补之品。 57.对肾功能有影响的中药 (1)植物类:雷公藤、草乌、益母草、蓖麻子、麻黄、北豆根、马兜铃、天仙藤、寻骨风(寻天马-肾小管坏死)、巴豆、土荆芥、土牛膝、芦荟、苍耳子 (2)动物类:斑蝥、鱼胆、海马、蜈蚣、蜂毒 (3)矿物类:砷、汞。 58.山豆根煎煮时间越长,毒性越大。 59.引起肝损伤的中药 (1)植物类:目前公认的肝毒性中药:黄药子;毒蛋白类:苍耳子、蓖麻子、望江南子、相思豆;萜类中最典型的:川楝子、艾叶;鞣质:五倍子、诃子、石榴皮 (2)动物类:蜈蚣、鱼胆、猪胆、蟾蜍、斑蝥。 (3)矿物类:砷、汞、铅(铅丹、密陀僧)。 60.医疗用毒性药品的中毒反应和救治原则 含乌头类药物 中毒成分:乌头碱,中毒量0.2mg,致死量2~4mg 中毒表现: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四肢麻木 解救:阿托品 含马钱子中成药 中毒成分:士的宁(番木鳖碱),中毒量5~10mg,致死量30mg 中毒表现:角弓反张、伸肌屈肌同时收缩、面部肌肉紧张 解救:苯巴比妥钠 含蟾酥中成药 中毒成分:强心苷(蟾酥毒素) 中毒表现:心电图 解救:阿托品 含雄黄中成药 中毒成分:二硫化二砷 中毒表现:口中金属味,各种出血 解救:二巯基丙醇 含朱砂、轻粉、红粉中成 中毒成分:汞 中毒表现:口中金属味,口腔黏膜充血,牙龈肿胀 药 解救:二巯基丙醇、硫代硫酸钠 61.常见中药品种的不良反应 ①白矾:急性:口腔、喉头烧伤;慢性:阿尔茨海默症,痴呆和认知功能障碍。 ②胆矾:口涎、呕吐物、粪便蓝绿色,依地酸二钠解救。 ③蜈蚣:酱油尿、黑便。 ④细辛:呼吸中枢麻痹而致死。 ⑤苦杏仁:瞳孔散大,最终呼吸中枢麻痹而死。 ⑥罂粟壳:针尖样瞳孔,解救用烯丙吗啡。 ⑦黄药子:主要为肝毒性,一般常见症状为乏力、纳差,尿黄、头晕、厌油腻,巩膜、皮肤黄染,严重者表现为急性肝炎等,有的患者伴有胆囊炎。 ⑧香加皮:解救禁用钙剂、肾上腺素药。 ⑨蓖麻子:潜伏期4~8小时。 ⑩雷公藤:生殖系统障碍、急性肾功能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