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互联网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与应用的时代,当今审计工作的业务职能与范围都有了极大的发展。经济环境和经济业务的复杂化,导致审计的对象越来越复杂,审计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这对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本文在分析审计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和审计专业执业能力的基础上,对审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核心执业能力培养的审计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与教学模式创新。 关键词: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互联网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与应用的时代,当今审计工作的业务职能与范围都有了极大的发展。经济环境和经济业务的复杂化,导致审计的对象越来越复杂,审计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这对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审计不属于会计范畴,但审计也无法与会计割裂。不能回避的是,我国多数高职审计专业都是在本校会计专业基础上建立的,由于自身师资和教学资源的缺乏,审计专业仍长期保持着与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的"资源共享"、缺乏自身特色的现象{1]。 一、审计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审计人才的需求分析可以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进行。 1、审计人才需求数量分析。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经济鉴证、经济评价等多种职能,审计工作可以揭露和制止、制约和处罚经济活动中各种消极因素,从而保证各种经济责任的正确履行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审计工作可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查、评价、提出建议,从而有助于宏观经济调控和微观经济管理,防范风险,维护社会经济的安全与稳定。我国审计事业迅速发展,而现有审计人才在数量上缺乏,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根据调研和相关媒体调查,我国未来五到十中大约需500万名审计专业人才,目前审计人才市场需求缺口达318万,其中,政府审计人才需求缺口12万,内部审计人员需求缺口290万人,注册会计师人才需求缺口16万人。有资料在提到我国审计人才缺乏时这样表述:"依靠现有的审计人员如果对政府部门所有的审计对象审计一遍,需要28年的时间。"这种表述虽说有些夸张,但足以说明政府审计现有的8万专业人才与需求相比远远不够[2]。 2、审计人才质量需求分析。审计作为经济领域的高层次监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全新挑战,尤其是现代化管理系统的实施,对于审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审计的职能和审计工作领域有了较大的拓展。纷繁复杂的经济业务不断出现,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手段和审计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审计工作本身不再局限于监督会计核算上的错弊,更为重要的是發现那些相比以前更为复杂、更不易察觉的经济问题,以维系国家经济安全、规范整顿经济秩序。审计抽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IT审计技术、分析性复核等现代审计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审计人才市场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已经从"查错防弊"型转向"复合型"人才。 (1)内部审计人才需求分析。根据对近三年毕业生所在单位的调查中,通过访谈的方式。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要求毕业生具有专业知识、快速的工作适应能力、高效的动手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积极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在择业的时候具备较强的竞争力,用人单位也愿意在待遇方面进行商谈。企业更需要会计、审计、税务及计算机等专业均熟悉的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希望招聘到的人才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性,能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2)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人才的要求。就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助理、注册会计师、项目经理、部门经理等职位的招聘情况,我们在若干知名人才网站上就各个职位分别随机选取了全国各地会计师事务所的招聘信息进行统计研究。通过这些信息,大致可以总结出当前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人才的能力及素质要求。 ①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职业对高学历没有硬性要求。据统计,从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职业,目前"硕士及以上"学历要求者并不多,本科和高职学历已能够满足,而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者主要为以"百强所"为代表的大中型事务所。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每年都有大批会计类毕业生幻想通过考研、拿到硕士学位证书以后再应聘进入会计师事务所或企业工作,以此增强竞争力。可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是一个更需要经验、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职业,而这些与学历高低并没有直接、必然的关系。 ②人才优秀的综合素质更被会计师事务所看重。数据显示,会计师事务所在普遍强调应聘者需具备良好的专业胜任能力的同时,对不同层级职位的人员在综合素质上均有较高的要求。 从调查信息可以看出,事务所普遍看重应聘者的团队合作、沟通、人际交往能力、责任心和能够承受工作压力等方面的素质,而且高度一致,充分体现了审计工作的特殊性质、内在要求和规律。同时,也提醒从业者一方面要清醒认识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业的特点和本质,认真修炼和提高相应的素质;另一方面要学会在求职中准确权衡自己,扬长避短,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工作,吃苦耐劳,具有职业精神。 基于上述社会对审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审计人才,我们必须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审计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存在着审计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缺乏专业性和审计特色等问题。没有考虑审计行业的发展,开设的课程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对审计人才的要求。 我国现行的审计专业,从硕士研究生、大学本科、到职业教育的高职、中职各层次均有开设。但开设课程与教学内容大同小异。由于教学体系及教学内容的趋同性。不能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专业知识及职业能力"人才的需要。专业课程相继设置,审计类专业通常开设审计学、财务审计、内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审计案例及审计理论专题等课程。会计类相关专业通常开设审计实务、审计案例等课程。审计教学内容多有重叠、交叉,没有构建分层次的审计课程体系。各层次教学目标不清,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部分课程内容交叉重叠,理论多,少实践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很长时间的适应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要。 从社会对审计人才需求调研情况看,审计人才需要分为不同层次,不同职业能力的人员。高职审计教学基本目标,是由审计工作需要及其应具备的知识能力要求决定的。教学目标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培养实践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熟练财务核算,懂得审计知识,兼具财务分析能力的适用于中小企事业单位,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一线岗位的会计与审计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教学内容应定位于"审计基础知识"与"企业财务审计实务知识"与"审计实训技能"等部分,不宜再过多过宽。可开设,"审计基础"、"财务审计实务"、"审计实务"、"审计电算化"等课程。 三、基于审计岗位群角度执业能力培养的审计专业课程体系重构 1、审计执业能力分析。执业能力更注重人自身所具备的素质能力,是从人自身的角度来看能力;而职业能力是从岗位等角度看能力,强调职业、岗位、业务等不同层面要求人具备的才能和本领,也就是人是否具备胜任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良好的执业能力应以职业胜任能力为最基本的要求,可见,以执业能力导向标准是高于职业能力导向标准的。 审计岗位群执业能力应是建立在审计专业基本要求之上的,执业者应具备综合业务处理能力、财务分析与决策能力、会计信息整理分析能力与职业判断能力等。执业者应能够全面把握财经法规和相关政策,并可以合理的应用法规政策;掌握会计、财务、审计的基本专业知识框架体系,能够熟练的进行业务操作,能够处理具体业务;理解财务会计信息的形成与应用,具有会计、财务、审计综合业务和信息处理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合理进行宏观层面的判断与决策;具备独立、客观、公正的良好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人际处理、表达和沟通能力。 审计岗位群核心执业能力包括以下内容:①解读政策法规与应用能力;②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③会计信息的逻辑应用与处理能力;④审计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能力;⑤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前三项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应是审计岗位群核心执业能力培养下的课程体系中的基本理论和核心部分,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必开课程,应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后两项强调人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特点,需要通过职业实践,积累职业经验中形成。所以,后两个要素的形成离不开实践实训,仅靠理论知识的灌输难以认识软要素的必要性,难以转化成自身良好的职业素养。 审计岗位群核心执业能力由四项构成:①智力和知识能力;②技术及应用能力;③人际与沟通能力;④组织协调能力。其中,智力和知识能力,是指执业者需要在复杂的政策、组织和人际环境中,能够对不同来源、不同表象的信息加以识别、收集、判断、理解、处理,并恰当运用以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执业者本身智力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的体现。技术和应用能力,是指执业者运用财会审计等技能,处理具体业务操作问题,如会计核算、财务分析、内部审计等。人际与沟通能力,是指有效接收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如团队协作能力,沟通和书面表达、协商、汇报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要求执业者应具备尽量广阔的商业视角和管理意识,以利用职业判断和洞察力,协助进行企业管理与组织决策。 从审计岗位群服务于主体价值管理的角度看,核心执业能力应侧重于以下三方面的业务领域:①财税处理能力;②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能力;③财务会计与审计处理能力。 2、基于审计执业能力的课程体系构建。 (1)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由于审计与会计、财务管理在专业知识体系、专业应用体系和专业教学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协同性,高职审计专业应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服务审计岗位群应用体系,培养专业群的审计专业复合型人才,在核心执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明确本校学科专业的区域性、特色化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建立以审计岗位群执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应涵岗位群各核心能力对应的课程,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教学内容,開展教学组织与实施。 (2)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基于审计岗位群核心执业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设计如下课程。 ①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职业礼仪、公共关系;②职业道德与职业判断能力:职业认知、内部控制制度;③政策法规解读应用能力:经济法基础、税法基础;④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会计学基础、审计实务、财务会计;⑤会计信息的逻辑应用与处理能力: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电算化、行业审计。 四、依托深度校企合作培养核心执业能力的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 1、构建分工合作,探索建立"互联网+"审计人才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为了更好的让人才的培养适应社会的发展,当下很多高职院校采用校企合作的教育方式,为相关专业的学生设立实训基地,实行岗前培训。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性人才的地方,对于审计专业而言其所涉及到的实习资料具有较高的严谨性和隐秘性所以学生在实习期间许多企业不放心把将要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资料交给学生谨防商业机敏的泄露,这样一来学生岗前实训的意义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明确校企双方人才培养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构建校企合作长效育人机制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更好的进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2、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 (1)推行双导师制,制订企业师傅标准。基于企业审计岗位的重要性,执业人员不仅要具备岗位工作能力,还有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因此,教学模式创新中,要制订完善的企业师傅标准,不仅在学历、职称方面明确标准,还要在思想素质方面进行考核与评判。要选拔优秀技术技能人才担任师傅,明确师傅的责任和待遇,师傅承担的教学任务应纳入考核,并可享受相应的带徒津贴。 (2)打造"校内师傅"与"企业名师"队伍。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选拔标准,构建"校内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教学团队,建立校企师资互学互帮制度,确保教学质量与审计实际业务接轨。 参考文献 [1] 张良. 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 陈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审计教学的创新研究"[D]金融经济,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