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我是航测团的儿子纪实文学


  邹星 著
  二十三 恶缘丁振西
  秋收的忙碌过后,便迎来了冬的闲适,忙碌了一年的农民,终于看到了丰收的果实,冬闲便过得安然踏实了。当寒风把最后的秋叶肆意侵淫后,剩下的便是光秃秃的树干。大自然的季节变化与生命的更新何其相似,萧杀过后,必然是春意盎然。
  1977年的冬天,迎来了我人生经历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那一年,我和刘津安被谢河公社授予劳动模范称号。当时,我从大队党支部书记丁振西手中接过那张奖状时,心里是漠然的,似乎根本没把那张薄薄的纸片当回事,但就是那张我不以为然的纸片,在关键时刻,竟成为我人生经历中至关重要的护身符,这是我不曾想到的,也是丁振西官场生涯的一大败笔。
  在我们4个知青中,丁振西最赏识的是刘津安,我只是刘津安的一个替补,刘毅和李仁则次之。这样的排列,似乎是必然的。
  刘津安是户长,体力又好,活干得确实比我们三个人都强,加上他为人处事老成干练,得到丁支书的赏识也就理所当然。
  论出勤率,我和刘津安差不多,刘毅和李仁则比我们要少。我的出勤率虽高,但干活不行,力气又小。因此,丁支书认为只有刘津安是好样的,我们三个都不咋样。不知是鬼使神差,还是老天开眼,丁支书竟会把那张劳模奖状也给了我,这与他对我的认知是自相矛盾的。用现在的目光审视,我以为他并非真的认为我好,而是不想放弃那仅有的两个劳模指标。
  当时公社给大队两个知青劳模名额,如果你放弃少报一个,那这个名额就要拨给其他大队,这对他来说,决无光彩可言。别的大队,为了多争一个知青劳模名额,都争得脸红脖子粗,凭他的个性,他才不会放弃这两个知青劳模名额呢。于是矮子里拔长子,我便沾了光。若按他的想法,只需一个名额给刘津安即可,否则便不会有以后的事情发生。
  1977年的冬季征兵终于在人们的期盼中姗姗来临了,按照当年丁振西定下的规矩,以出勤率统计,只有我和刘津安符合报名条件,而可怜的刘毅和李仁,竟然连报名的资格也被剥夺了。于是,我和刘津安都顺利地报了名。
  其实,按丁支书当时的想法,他只想送刘津安一个人去当兵,而我只不过是个陪衬而已。他当时想,我长的那么瘦弱,体检肯定通不过,即便能通过,他最终掌握着政审的生杀大权,没有他在政审表上签字盖章,要想离开丁家湾大队,谈何容易。
  如果说缘分有善缘和恶缘之分的话,丁崇文与我就是一个善缘,而丁振西自然就是一个恶缘了。
  丁振西在丁家湾大队是说一不二的土霸王,他说的话就是法律,没有人敢违抗。虽然大队干部和村民们对他的很多做法颇有意见,但人们是敢怒不敢言。在丁家湾,他就是皇帝,他可以一手遮天,没有任何人可以与他抗衡。
  丁振西对于我,就是个恶缘。当年,我曾给《陕西青年》杂志社投过一篇稿子,不料竟被贵刊拟录用了。当时能在一家省级刊物上发表文章是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有时一篇文章甚至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样的先例不胜枚举,而这样难得的天赐良机恰恰就被丁振西给毁灭了。
  丁支书收到《陕西青年》杂志社对我拟发表文章的政审函,他没有跟副书记及其他支委商量,就直接在政审函上签署了"此人政治表现有问题,不同意发表"的政审意见,并盖上了中国共产党谢河公社丁家湾大队支部委员会的鲜红大印。尽管副书记和其他支委有看法,也只是敢怒不敢言。
  当时,《陕西青年》的总编对我的文章非常赏识,曾打算文章发表后,先借掉我去西安,但终因我的政审不合格而放弃了。
  那年,我还不满18岁,一个18岁的少年文学梦就这样被彻底粉碎了。得知这一消息,我只能默默地跑到知青屋后面的山坡上痛哭了一场,然后把这一无奈和痛苦深深埋藏的心底,没对任何人说过,甚至是我的父母。现在看来,这一沉默是对的,否则,我非但改变不了他的决定,反而与他发生正面冲突,以至结怨,这样的话,我就连这次当兵报名的资格也会被剥夺,更不会把那张劳模奖状发给我。而这张劳模奖状,对我而言,就是一个生死攸关的救命符。
  记得当时参军时的体格检查是在文川中学进行的,谁也没有料到,体格健壮的刘津安在军检的最后关头被刷了下来,而我却顺利过关了。
  正当我准备离开文川中学返回知青屋时,忽然听到身后有人喊我的名字:邹星,你等一等。
  那是一个十分标准的普通话,似乎是纯正的北京腔,与当地千篇一律的乡音形成强烈的反差。我回头一看,一下怔住了,那不是给我们体格检查最后进行总检的军医吗?他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叫我干什么?难道我的身体出现了问题?我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完了,这下可彻底完了。
  只见他笑吟吟地走到我跟前,问:你是谢河公社哪个大队的?
  丁家湾大队。我紧张地问:怎么啦?
  他没有回答我,随即从前胸的口袋里拔出一支笔,记了下来。好了,你回去吧。
  我感到很纳闷,不知道总检军医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问我是哪个大队的呢?
网站目录投稿:醉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