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研究性学习不能流于形式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热衷于给学生布置研究性作业。研究内容从静态到动态,从家庭到社会,五花八门,样样都有,难倒了一众孩子和家长。不少家长抱怨学校留的研究性作业"奇葩""看不懂""没头绪",认为自己并不具有指导孩子完成研究性作业的能力。(4月1日中国青年报)
  倡导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学习方式的要求与转变。研究性学习就此应运而生,一些学校顺应新课改形势,规划设计一些研究性学习项目,以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与能力,诸如基于社会实践的调查研究,基于区域生态环境的调查研究等等。
  这些看上去高大上的调查研究,在一定层面上丰富了教育的内涵,使学校从应试教育的困境中走出来,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世界,以更开阔的眼光看待周边的人与事,以更开放的态度对待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增长见识,培养能力,增进合作,提高素养。然而,中小学生研究能力毕竟有限,研究性学习作为全新的学习方式,如若没有科学的设计与有效的辅导,极有可能流于形式,沦为学生的学习负担。
  一些学校对于研究性学习,只重视作业的布置与要求,而忽视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学习水平,只为学生提供研究性的课题,而不对学生进行研究性过程的辅导,导致放羊式研究,无边性研究,为了研究而研究,看似轰轰烈烈,实则低效无效,看似高精尖深,实则只是概念化任务,令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措,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任务以及教育目的没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一些学校过度关注研究性学习的结果,明确学生必须呈现一定的研究成果,并通过研究成果证明学校教育的成效,甚至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作为考核学生的重要内容,纳入学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果,将研究学习的任务由学生转嫁给家长,促使家长动用各方资源,代替学生研究,研究性学习成为了家长之间的比拼。
  研究性学习是学校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性课程的有益补充,作为课程,需要专业教育工作者纳入课程体系,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必要与有效的指导无比重要,只有教师指导到位,学生才能在研究过程中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获得有益的学习成果。研究的结果只是研究过程的副产品,让每一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成长,才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之所在。
  研究性学习不是名词概念,不是形式化的噱头,不是响亮的口号,更不是学校鼓吹标榜学校教育改革的资本,而是发展学生的课程载体,锻炼学生的渠道与手段。研究性学习不能流于形式,而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如此,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效果。
网站目录投稿:以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