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青报一篇名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刷屏——通过直播教学,贫困地区的学生和成都七中的学生同步上课,很多人考上了本科,还有人考上清华北大,改变了命运。 直播教育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在线课堂,同步教学,网络直播,等等,作为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诸多地方被广泛使用。其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它让薄弱地区的孩子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听到名师的课堂,让偏远地区的学生足不出户便能见到外面的大世界。贫困地区的学生和成都七中的学生同步上课,获得巨大成功的案例,便有力地证明了直播课堂的作用,也让我们看到了网络教学的巨大潜力。 但是,直播教学毕竟不能与实地现场教学相提并论,网络的虚拟性,情境画面的距离感,以及师生情感互动交流的缺乏,都使得直播课程很难达到真实课堂的效果。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依赖于网络直播平台,终究只是一场小范围的尝试,将其推广需要谨慎为之,大规模地让学生"看直播"学习,还有待进一步地实践性研究。 报道中所提及的贫困地区学校通过直播试验提高了学生高考成绩的事例,一方面证明直播课堂的有效,另一方面也真实地反映了区域教育的不均衡,以及学生享受教育资源的不公平。 孩子的智力因素在统计意义上没有过多的差别,贫困地区的孩子学习也不可谓不努力,甚至因为贫困的原因,他们付出了加倍的努力。然而,因为师资的差别,学校教育质量的差异,他们的付出、努力与取得的成绩却并不成正比。这种学习投入与产出的失衡,恰恰证明教育存在的严重不公,甚至成为贫富差距的助推器。 通过"直播课堂"缩短与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看似有效,却难掩无奈。贫困地区只能仅靠外界力量提升教育,而且并不是每个班级都能收看名校的"直播课堂",即使是收看"直播课堂"的学生,也不可能与直播现场的学生同日而语。解决问题的不是"直播"本身,而是其背后的名师资源和教学资源。 要真正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不能仅靠外界的输血,更不能仅仅指望"直播课堂"这样的载体与形式,而应深化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着力培养一批本土名师,着力打造一批本土名校。"直播课堂"作为"鲇鱼效应"用来激活贫困地区的学校未尝不可,但是,我们并不能指望"鲇鱼"本身搅动起教育的一池春水,而应给予池塘更多的水分与养料。 贫困地区的孩子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家庭条件都远远不及发达地区的孩子,他们更需要关心与支持,更需要政策的照顾与倾斜,更需要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道且阻长,需要持续不懈地努力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