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偏差问题分析


  【摘 要】由于复杂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效果往往会偏离政策目标。公共政策执行偏差会严重影响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对社会利益造成不良影响。本文从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偏差表现进行阐述,分析造成偏差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保证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关键词】公共政策;偏差;执行机制
  政策执行就是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动态过程,包括对资源、组织、行动要素的合理配置,把政策制定者的政策意图或政策意志转化为实践最终政策目标。本文对于公共政策执行的概念的界定主要包含:首先,本文所探讨的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是基于公共政策合理的前提,不考虑公共政策本身对政策执行造成影响;其次,本文所指的公共政策执行偏差主要是指由于政策的目标对象、政策的执行主体以及执行机制等影响因素的制约,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出现政策走样的现象。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具体表现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公共政策执行敷衍
  由于政策执行者"经济人"的本质特征,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会出现将政策"为我所用"的情况,有意曲解部分内容和政策的精神实质,破坏政策的完整性。执行者在执行过程中做表面文章,只停留在对政策的简单宣传上,缺乏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政策往往被选择性执行,甚至是将政策束之高阁,敷衍塞责。
  (二)公共政策附加
  学术界也称之为公共政策扩大化执行,是指在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执行者为自身利益而盲目扩大原政策外延,将一些相近或者相似却不可行的政策与原政策捆绑执行,从而扩大了原政策的内容,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目标等都有所扩大。
  (三)公共政策执行教条化
  教条化是指执行主体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将政策生搬硬套,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缺乏变通的政策执行使得政策不能适应现实状况,同时面对新问题无能为力,致使许多问题错过解决良机,造成了政策执行效果被大大削弱,公共资源浪费等等不良后果。
  二、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通常是多种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具体说明:
  (一)执行过程中目标错位
  维护和表达公民群体的公共利益诉求是公共政策过程中必须坚持的目标原则。但是在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政策执行者受到"经济人"本质的影响,"自利"的目标追求使得他们忽略整体利益追求。执行过程中的目标追求也就偏离了原目标。那么当公众发现所执行的公共政策并不能满足自身的利益需要时就会产生政策抵制,甚至演变成公共政策执行的失败。
  (二)公共政策缺乏连续性
  公共政策的连续性是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必要前提。但是在实践的操作过程中政策多变的情况屡见不鲜,"人走茶凉"的情况时有发生。公共政策成为了地方官员增加业绩的手段,但是一旦该官员离任,其任职期间制定的各项政策就面临着被抛弃的风险,导致公共政策缺乏连续性,长此以往只会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并且增加了群众的政策抵制情绪。
  (三)公共政策的执行机制不健全
  这里所探讨的执行机制包括信息沟通机制、公民参与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
  1、信息沟通体制不健全
  政策的目标群体对于政策的理解和认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政策能否取得理想的政策效果。就实际情况而言,首先,政府在对政策进行宣传时,受到传播渠道不畅通的制约,导致目标群体对政策的理解产生偏差。其次,政策执行过程缺乏信息反馈,不能形成执行主体与目标主体之间的良性双向互动,更无法做到及时修正政策,严重影响了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
  2、公民参与机制未落实
  我国公民在参与公共政策时,虽然受到自身政治素养不高因素的制约,但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参与渠道不畅通,并且这个弊端伴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愈发地凸显了出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制于我国公共政策执行机制采用的"自上而下"方式,缺乏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积极互动,当公民对政策不理解时就会发生不参与甚至是政策抵制的情况。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现行的制度下公民与行政机关之间存在着力量对比的悬殊差异。行政权力过强而公民权力较弱时,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就会被严重削弱。
  3、监督控制机制缺失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当权力缺乏监督时,政策执行就会出现偏差。在我国的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一直没有形成政策的透明化,与之相关的舆论监督、网络监督和审计监督等都存在相当匮乏的情况。
  三、解决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有效路径针对公共政策执行出现偏差的原因分析,本文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建议
  (一)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进行,政府部门的职能已经相应得到优化,政府机构的设置也更为合理,"逢进必考"的人员录用规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政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养。但是政府部门层级过多,职责不明相互推诿的情况依然存在。这些弊病严重影响了政策的有效执行。这要求领导班子要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优化政策执行程序为目标,做到从组织层面防止出现政策执行偏差的问题。
  (二)加强法律权威建设
  在政策执行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执行人员缺乏法律和政策权威意识,所谓的"上有对策,下有对策"等有法不依的不良现象屡禁不止。树立法律和政策权威,一方面要让政策执行过程有法可依,即需要健全和完善相关的部门法规条例,将执行人员的行为纳入到法律监督的范围来,以保障政策的有效执行;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强普法用法知识宣传,提高执行主体和目标群体的法律意识,做到令行禁止。
  (三)完善公共政策执行机制
  1、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机制
  首先,作为政策制定过程的开始,政策制定者要充分考虑全体公民的整体利益,做好信息搜集、整理工作,保证信息的沟通顺畅,引入专家咨询制度,以便政策制定者集思广益,制定合理合法的高质量政策。其次,在政策执行时,应用信息技术,借助新媒体的推广作用,设置"微博问政"、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网站等途径及时建立与群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通过电子政务的途径准确把握公民群众对政策执行的满意程度,及时进行意见收集和反馈处理,减少政策传递的中间环节,以减少执行过程中的障碍性因素。
  2、扩大公共政策执行中公民参与的途径
  扩大公民参与的途径即意味着拓宽和健全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方式和途径。继续落实贯通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等公民制度化参与渠道, 认真对待党和政府开设的来信来访、各种不定期的座谈会等,健全公民听证制度,在政府决策咨询制度中引入公民参与,开辟人大旁听制度等新的公民参与方式和渠道,并用法律法规的方式对这些渠道加以规范化和制度化。
  3、强化监督控制机制
  在公务员的考核体系中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一是为了保证公共政策的执行主体的业务水平过关,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出现"人走茶凉"的情况。这种从制度层面上规范约束政策执行人员的行政行为的方法,就为实现有效监督和控制政策运行、从根本上解决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偏差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杨昆.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差问题探讨[J].河西学院学报,2015.
  [3]张晶.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失控分析改革与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
  [4][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琛译.商务印书馆,1995:104.
  [5]甘纪华.论我国地方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J].传承(学术理论版),2010(7).
网站目录投稿:天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