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与发展,而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一条重要途径。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笔者认为,教师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 【关键词】语文;语文素养;课外阅读;教师引领 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苏联教育思想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学生和教师精神成长的书,那就是学校。只要有了书,孩子们就有了阳光,有了成长的空间。"是的,阅读能让教师变得更加智慧,阅读能把孩子变得更加聪明。在当今信息量激增的社会里,让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培养学生较强的课外阅读兴趣和能力已刻不容缓,然而我们的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却令人堪忧。结合我校课题组近四年的实践和研究,通过学习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开展教学实验,关于如何引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一话题,本人有了更深的思考。 一、躬亲示范,树立爱读书的榜样 常言道:言传身教,且身教重于言教。读书兴趣与习惯的培养亦是如此。只有热爱读书的家长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孩子,同理,也只有热爱读书的老师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学生对书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所以,为人师者,应该时时处处给孩子树立一个热爱读书、勤于读书的榜样,以购书读书的习惯行为,以陶醉于读书的专注神情,以博古通今的知识魅力熏染学生,吸引学生进入热爱读书的境界。对于这点,我们在实验过程中颇有体会:当我们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后,一起分享阅读心得、欣赏阅读成果时,孩子们表现出的兴奋与激动;当我们声情并茂地描地述故事情节,滔滔不绝地旁征博引时,孩子们抱以的敬佩与羡慕;当我们故弄玄虚,调足孩子的味口却又欲言又止时,孩子们流露出的如饥似渴與迫不及待……这些表现无一不告诉我们,为孩子的生命成长而读书是教师莫大的满足与幸福。 二、严把书籍关,做好阅读书目引荐 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来适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可见,教师为学生推荐好的阅读图书,是良好阅读的第一步。然而,从目前的图书市场看,课外书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并不都适合学生阅读。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推荐工作,以免小学生因年龄小、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差而误读。在指导学生选择书籍时,教师必须严格把关,既要注重趣味性,又要注重思想性和科学性,通过涉猎面的宽度促进知识面的广度。另外,教师还要善于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推荐书籍。一是课内文章课外教,课内外有机结合。如学了《松鼠的尾巴》后,可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啄木鸟、猴子、狗、燕子、壁虎等更多动物尾巴的用处,学习《三打白骨精》后,推荐学生读名著《西游记》,学了《赤壁之战》后,激励学生读读《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二是结合重大节日或重大活动介绍有关书籍,如三月份推荐读有关雷锋的故事,十月份重温伟大祖国诞生的历史;三是结合地方实际了解家乡风土人情、英雄、模范人物等的事迹。总之,要选择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所谓"书越读越厚",学生的阅读不应拘囿于语文书。 三、创造条件,确保课外阅读有量 首先,保证充足的课外阅读时间。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是开展课外阅读的有力保障。为此,教师要合理地安排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在时间保证上,我们每天均有合理安排:周一至周五每天10分钟国学晨读,让孩子领略国学精髓,周二、周四大课间古诗接龙诵读,丰厚学生的阅读积累,周三、周五课间自由阅读,让学生畅游书海。另外,阅读实验班级每周还专门安排了一节阅读指导课。事实证明,固定的阅读时间,不仅能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能成为孩子每天的期待。当然,教师彻底转变观念,尽可能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尤为重要。 其次,营造浓厚的书香阅读氛围。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条件,为学生创造一种"处处有书读,处处可读书"的良好环境。如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等关于读书的名言;创建"图书角",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充足的资源等。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让"图书角"成为一眼不断流动汩汩清泉的水源,才能长久地保持住学生鲜活的阅读兴趣,渐渐形成热爱阅读的书惯。对于书源的保障和落实,课题组实验教师彭广云做得最好,参加实验四年来,她带领着自己班的孩子读绘本、读童话、读历史、读名著……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与孩子们一起快乐成长。 四、方法指导,提高课外阅读有效 学生爱读书并来等于会读书。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好方法如同金钥匙,依法读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将课内"七字"阅读法迁移课外。一读,即通读内容,知其梗概;二查,即碰到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三划,即勾划优美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四批,即在自己有所感悟之处进行批注;五摘,即摘抄好词佳句,进行阅读积累;六想,即读后思考所得所感;七记,即背诵精彩片断和优美范文。 (二)根据读物的特点和阅读的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如:对报刊杂志的浏览性泛读,为寻求问题解决办法的探求性速读,对完美作品的赏析性精读,只关注与自己有关信息的跳读,还有摘录批注、写读书笔记、设计思维导图等方法的指导,均能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读以致用法。读与思共,思与读随。没有思考的阅读称不上真正的阅读。所以,在阅读指导过程中,我们的实验教师经常根据学生阅读情况,让学生通过出主题板报、编主题小报、写主题征文、参加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促进读用结合,深化阅读效益。 实践证明:要让学生有大量的积累,必须让其广泛地阅读,如果只满足于课内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阅读内容,学生所得就非常有限。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靠老师正确的引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期望我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捧起一本经典,与大师为友,与知识为友,与真理为友,人人"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了实现这一愿望,我愿一直牵起孩子们的手,与孩子共浴书香! 【参考文献】 [1]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03.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