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传承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摘要:"花儿会"是回、土、保安、东乡、撒拉、裕固等族的传统歌会。因演唱花儿歌为主要内容而得名。花儿会从农历正月十五延续到农历九月初,各地的花儿会此起彼伏。该文以莲花山花儿为例说明。通过分析莲花山"花儿"的文化遗产定位及社会意义,探讨了对"花儿"进行文化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要坚持不懈研究花儿;通过"花儿"的数字化保护策略,使古老而神奇的"花儿"走上新的传承发展之路。
  关键词:少数民族;花儿;传承;文化开发;莲花山
  西北地区的音乐具有中原文化、诸羌文化、西域文化、吐蕃文化以及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等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特点。因此,对西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行研究与开发,不但是我国文化建设与发展战略中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西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现实需求。如何更好的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音乐呢?我个人以为有三条途径:一是博物馆式保存,如少数民族音乐文献的保护,它包括音像、图谱、文物等等。二是保护性的传承,比如新疆开办的"十二木卡姆"教学活动、泉州开办的"福建南音"教学活动,以及我院计划开展的民间花儿歌手进课堂活动,让花儿演唱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三是开发性的保护。这是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我们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音乐的必由之路。在此,笔者以莲花山花儿为例谈一点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发
  展的见解。
  1."花儿会"旅游的开发性保护
  "花儿会"是回、土、保安、东乡、撒拉、裕固等族的传统歌会。因演唱花儿歌为主要内容而得名。花儿会从农历正月十五延续到农历九月初,各地的花儿会此起彼伏。"花儿会"期间,远近的百姓都登山对歌,多时人数可以上万。届时人们或席地而坐,或拦路相对,演唱花儿,歌词多为即兴创作,极具生活气息。因此,沿着花儿会举办的路线,系统开发花儿音乐文化旅游,无疑对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音乐具有现实意义。
  1.1关于莲花山"花儿"的文化遗产定位及社会意义
  地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西南部的莲花山,位于康乐县城以南50公里处。北距兰州168公里,西至合作177公里,东接定西170公里。公路四通八达,是省级自然保护区。有"小泰山"之称,是西北著名的旅游风景区,是旅游避暑的胜地,是道教五大洞天之一的西崆峒所在地。发源于这一带的河洲花儿是广泛分布在康乐、临潭、卓尼、临洮、渭源、岷县、广河等县并在当地汉族、回族、藏族、裕固族、土族、保安族、撒拉族和东乡等民族中间广泛流传和传唱的一类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都十分浓厚的艺术形式。这一带花儿唱腔优美动听,婉转流畅,遣词造句格律工整,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2004年10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甘肃省康乐县莲花山为"中国花儿保护基地",至2006年文化部又将莲花山花儿会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盛名之下同时也赋予了莲花山花儿文化特殊的社会功能和属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0月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显然,我们对"花儿"歌种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位是准确的。2006年在《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06〕18号)中"花儿"作为民间音乐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申报并取得成功。与松鸣岩花儿会、二郎山花儿会、老爷山花儿会、丹麻土族花儿会、七里寺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宁夏回族山花儿以及其它地区的花儿会相比,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莲花山花儿会首当其冲。这表明作为河洲花儿的发祥地,莲花山花儿会除了在西北地区有特殊的文化地位外,同时也应承载更多的社会功能。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所倡导的遗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原则以及相关要求,和有关专家提出的遗产显形旅游价值利用的有关观点,作为一项公共的人类文化遗产,莲花山花儿保护基地和遗产保护工程应当成为整个人类社会科研教育游览和启智等精神文化的活动场所。
  200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被正式列入我国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备选项目,正式进入了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程序。近日,相关文本和音像资料已正式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花儿"开始了冲刺"申遗"之旅。
  1.2对"花儿"进行文化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首先,莲花山花儿会在所有花儿会中规模最大。每年莲花山花儿会从莲花山山下开始展转数地,相继在莲花山北麓的足古川、紫松山、王家沟门等地举行,方圆几十公里。其次,人数最多。据统计,每逢花儿会,康乐、临潭、临洮、卓尼、渭源、岷县、广河等县的汉、回、藏、土族、东乡等地大约有十几万人云集于此。再次,持续时间最长。莲花山花儿会从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在所有花儿会中历时间最长。莲花山位于甘肃省临夏地区康乐县、定西地区临潭县和甘南地区卓尼县三县的接壤处,又是临洮、临夏通往西蜀、松潘、茂州等地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近年来,康乐县委、县政府按照建设特色文化大县的指导思想,依托项目建设,加强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10万元对景古绵家楼按原貌进行了重建,投资750万元建成了莲花山宾馆和投资800万元建成太子山民族渡假村,目前投资1168万元的莲花山旅游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之中。这些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莲花山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发展平台和契机,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环境,提升了该地区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文化与旅游的关系,特别是那些需要进行保护的高级别的文化遗产该不该进行旅游开发,如何进行旅游开发,一直以来都是专家学者争论的问题,其争论的焦点主要是旅游对文化遗产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冲击。而这个问题在我国就显得更加突出,那么我们在理论以及现实层面该如何分析这一现象呢?事实上,在旅游环境下,文化被商品化本身不存在是正确还是错误的问题,因为无论文化还是商品都是中性的。被商品化的文化如果在发展方向上符合这种文化的前进方向和要求,符合这种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不是一味地追逐商业利益,那么对文化进行市场化运做就会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这里,笔者想按照这样的思路对流传于康乐县莲花山地区的山歌——"花儿"进行旅游开发的个性评价分析,依此来论证当前对该处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的合理性。
  在21世纪的今天,"花儿"作为一种需要保护开发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对其在评价和认识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学术科研领域,而应该坚持多元化的文化评价体系。确切地说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使其在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发挥更深远的作用,充分发挥其民族性、大众性和时代性的特质,使其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更好地推动先进文化的前进。按照这个思路,对"花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当进行必要的开发和利用,而不是一味地进行封闭式的保护。特别是在目前我国社会经济进入全面现代化的进程中,这种文化遗产所蕴藏的巨大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应该得到合理的开发。有人可能会认为把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会对文化遗产本身产生破坏、加速其文化特质的消失。其实从现有的实际情况看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有序的旅游开发不仅能够进一步弘扬文化,繁荣文化市场,增强文化活力,促进文化交流,提升文化品位和品质,而且由于文化旅游对经济的发展带动作用,反过来又会使文化遗产保护得到政府各级部门的重视,从而使文化遗产保护得到政策上的扶持以及资金上的支持。作为地处西北内陆的康乐县在对"花儿"的传承和保护过程中,也应该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的精神和有关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把"花儿"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有机地融入到康乐县县域经济的发展体系之中,从而实现文化兴县,旅游强县的跨越式旅游业发展格局,促进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1.3对康乐县莲花山"花儿"进行文化旅游开发的总体思路
  "花儿"面临的文化生态保护日显迫切。莲花山花儿会的形成时间较早,据丁作枢《莲花山花儿会初探》一文中考证,莲花山花儿会大约形成于明朝嘉庆年间(公元1521——1566)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莲花山"花儿"无论从内容、唱法、润腔技巧还是表现手法都深刻反映了这一地区各族群众的生产劳动、风俗习惯、民族心理、性格气质、宗教信仰、语言特征、地理环境、审美意识等。关于花儿的文化生态保护我们特别要注意的问题是:①防止在商业利益的利诱下花儿文化内涵的变质以及社会历史价值的扭曲和缺失,②避免过度开发造成花儿文化发展过程的脱节。因此在保护过程中要坚持政府主导,专家学者介入,全民参与的方针,力争在体制上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同时在资金上、制度上、人力上还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保证。
  "花儿"文化旅游开发本质上要求加快该文化市场化、产业化的步伐,而"花儿"又是莲花山对外主打的一张旅游王牌。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强"花儿"文化旅游产品的品牌建设。具体地说,就是要围绕"花儿"文化艺术开发设计出一系列能够体现当地"花儿"文学积淀和历史积淀的精品旅游产品,同时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形式进行包装、宣传和促销,从而使莲花山"花儿"成为能够深入人心的明星旅游产品。
  在新的时代,莲花山"花儿"不仅要在文学、音乐、唱法等领域进行革新,而且必须面对旅游开发的客观环境,科学合理地开发出一些群众参与性广泛、喜闻乐见、生动有趣、雅俗共赏同时能够利用宣传推介打开旅游市场的花儿旅游产品。例如宁夏连续成功举办四届"西部民歌(花儿)歌手邀请赛"就是很好的一个花儿产品开发思路。
  对于"花儿"专业表演队伍建设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培养机制,提高表演队伍的整体专业技能和素质,例如可在甘肃省省内具备一定基础的高校以及相关研究机构进行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的花儿专业学历层次完善和人才培养。建议由文化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与国家教委及相关部门协调在全国的艺术院校、师范院校和专业院校设立相关专业。同时还需要进行群众性娱乐表演团体和学院派专业表演团体培养相结合以及就地挖掘当地花儿"原生态"表演人才和团体的建设形式,使"花儿"表演队伍建设更具有专业能力上的层次性和适应性。
  2.对"花儿"不断深入研究的发展性保护
  深入研究也是对"花儿"的传承和保护。花儿始于何时,迄今仍无定论,但从明代万历年间的诗人高洪所写的"青柳垂丝夹野塘,农夫村女锄田忙。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的诗句来看,它的兴起当不晚于明代。而撒拉、土、保安、东乡族的先民,也就是那个时期进入这一地区的。他们的聚居区基本上处于汉族、回族、藏族的包围之中,经济、社会生活的交往比较多,民族民间文化的交流、渗透、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加之上述一些民族也多形成于元末明初,在逐步形成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过程中,可能就已经接受了汉民歌传统文化的影响,"花儿"的某些因素就已经逐渐渗透到各民族文化中去。久而久之,上述民族也把该民族的民族语言特色、民族习俗的因素带进"花儿"中来,形成带有本民族特色的用汉语方言演唱的本民族的"花儿"。所以现在有汉、回、撒拉、土、保安、裕固及杂居区的藏族,共九个民族演唱"花儿",使其成为这九个民族共同的歌。
  "花儿"于20世纪20年代,由地质学家袁复礼首先引入文化界。1925年3月,在北京大学《歌谣周刊》82号上,刊有一篇袁复礼的关于"花儿"的介绍文章《甘肃的歌谣——"话儿"》,一般被认为是"花儿"研究的发端。其后,逐渐引起越来越多的文化人注意,从而开始进行搜集整理!到了40年代初,张亚雄出版了研究"花儿"的专著《花儿集》,之后关心和研究"花儿"的人逐渐增多,但其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和达到的水平,均未超过张亚雄的《花儿集》。真正取得更大成果的是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大陆学界对"花儿"的研究,摆脱了建国前至建国初期阶段附属于搜集整理的地位,形成了独立的文化领域;研究工作从个人的单独行为转化为群体性的有组织活动;研究注重论证性和理论性,成果丰硕,不少研究领域都有所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学界对洮州、岷州"花儿"几乎异口同声称为"洮岷花儿"。洮、岷二州虽然在地理上山水相连,在历代建置中也曾有过隶属关系,洮州花儿与岷州花儿虽然也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它们是相互独立,各有特色的两个歌种,其理论依据是二者音调不同,曲令不同、格律不同、结尾不同,情调不同,由于缺乏对洮州、岷州"花儿"差异性的比较研究、专题研究。因此,洮岷"花儿"的研究尚存在很大的空间,有待于我们去开创研究的新局面,推进多方位立体化的研究格局。
  3."花儿"的数字化保护策略
  借助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机,"花儿"文化遗产的价值得到了更大范围的认知与理解,它的传承和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进行"花儿"的数字化抢救和系统整理工作迫在眉睫。目前在互联网上已经开通了"花儿"网站,如中国临夏花儿网,进行"花儿"文化的宣传推广,但这还远远不够,应该在政府统一规划下对"花儿"的传承和保护进行高标准定位,最紧要的是做好科学规范的数字化保护工程。如:制定科学合理的数字化保护方案,建立"花儿"学特色数据库,开展"花儿"的数字化研究;"花儿"学特色数据库的构建应包括以下基本模块:一是"传承人"、"老歌手"及"演唱精英"模块;应尽快制定和启动"濒危保护项目"。将著名老歌手登记造册,按身体情况排出次序,全方位地抢救录音、录像、照相等音像资料[8],抢先进行数字化加工,避免产生断档危机。二是"研究学者和成果"模块;搜集"花儿"研究专家和学者相关信息,建立专家资料库,介绍其研究专著和文章。"花儿"演唱音视频资料库、"花儿"唱词曲令库;"花儿新形式"模块,"花儿剧",它是临夏研究创立的以"花儿"音乐、唱词为基调,载歌载舞的花儿舞台艺术,现已跻身中国戏剧正式剧种。通过一些数字化保护策略的运用,古老而神奇的"花儿"必将走上新的传承发展之路。
  唱"花儿"是一个群体性活动,它需要有一个相对轻松、闲适的环境,这里的"环境"是包含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人文环境多方面因素的。"花儿"传承过程中的代际断层,已经成为了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大家面前。所谓原生形态的"花儿"形式在萎缩、淡化;现代的亦所谓再生形态的花儿形式,则处于兴起和不断变革发展中。时下"花儿"演唱活动的现代化、市场化,一方面是政府传承保护的一种手法,但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也部分牺牲了"花儿"的原生态特征。在这样的困境中,如何正确地保护、继承和弘扬我们的原生态"花儿",如何保护和传承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是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思考的问题。所以,对"花儿"这个"西北高原之魂"的缘起进行一定的考察分析,不仅可以加深人们对"花儿"文化的认识,还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对"花儿"的原生态保护提供一些参考,使"花儿"——西北高原的独特民歌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梁学成.对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分析与开发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6,(6):16-17.
  [2]邹海林."花儿之乡"话"申遗"[N].甘肃日报,2008-11-24(3).
  徐赣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式保护框架[J].广西民族研究,2005,(4):174.
  [3]刘茜.试用科学发展观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J].西北民族研究,2005,(2):180.
  [4]赵宗福.《花儿通论》64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
  [5]中国临夏花儿网.[2008-12-5]http://www.lxhuaer.net/main.asp
  [6]邹海林."花儿之乡"话"申遗"[N].甘肃日报,2008-11-24(3).
网站目录投稿:醉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