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挑战与对策


  摘要:职业教育的对象主体是农村学生,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本质上就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该文阐述新时期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遇到了资源分散影响合力形成的问题、职业教育"离农"的尴尬和教育质量问题的挑战,为此提出了就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强职业教育提出若干建设。
  关键词: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
  1.引言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农业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现在,农业只占全国GDP的15%,"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建立"和谐社会"的瓶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目前已成为我国从上至下最为紧迫的头等大事。
  "新农村"建设有很多成功范例,但各地区之间有巨大差异,各地发展严重不均衡。以浙江衢州职业教育为例(下同),衢州市地处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地区,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衢州在浙江省内处于相对低位,发展潜力极大,但目前的发展速度不快,水平不高。如何快速有效持续发展经济,尤其是发展农村经济,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衢州市的职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至今,学校众多,共有中等职业学校30多所,各职业学校学历教育的在校生人数已超过37000人,全市参加各种短期职业技术培训的人数年均10000人次以上,职业教育对衢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巨大。但整个衢州的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效率不太高。如何整合职教资源,最大限度发挥职业教育功能,服务本地经济建设,服务"三农",更好地推动新农村建设及城镇化建设,是我市职业教育优先考虑的问题。
  2.新农村建设中职業教育面临的挑战
  2.1资源分散影响合力的形成
  目前职业教育行业、企业和部门共同办学的多元格局虽然有利于发挥社会各界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但由于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因为多头管理、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等问题,影响教育效益的发挥。一是职业学校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职业学校内耗严重。以衢州市为例,该市现有政府主管的2所高职院校,39所中等职业学校中教育部门主管14所、非教育部门主管5所、社会力量主办20所。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平均在校生1032.6人,在校生最多的学校6733人,最少的学校不足100人,相差5733人。不少学校在校生不多,但专业数量多,最多的学校专业开设达到30多个,不管条件是否具备,社会上什么专业好招生就开设什么专业。学校小而全,专业设置重复,同一专业各校互抢生源,造成职业学校内部恶性竞争和低水平重复投资建设。
  二是职业教育培训经费分属不同部门,经济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
  2.2职业教育面临"离农"的尴尬
  职业教育只有服务于经济社会才能体现它的真正价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职业教育为农村培养具有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的新型农民。然而,目前不论城市职业学校还是农村职业学校,开设农业类专业的学校越来越来少,甚至一些农村职业学校已经失去了"农"字特色。仍以衢州市为例,该市目前总人口为24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10万人,占86.8%,三次产业结构为14.7:45.9:39.4,然而该市的某中等职业学校连续三年没有招收第一产业专业学生,所有的学校专业都转向二、三产业(见表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不是将所有的农村劳动力都转移出去,建设新农村还必须培育新型农民。大力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是培育新型农民的主要途径。然而,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类专业却急居下降,只有江山中等专业学校还招少数的第一产业专业学生,职业教育正面临着"离农"的尴尬。
  2.3职业教育面临质量的挑战
  教育初次就业率虽然达到了90%以上,但是毕业生实际就业质量如对口就业率、就业稳定率、就业起薪率
  等与要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这反映出目前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
  衢州市某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该校"数控技术应用"的一位学生反映:"我学数控专业三年,几乎全是听老师在黑板上讲解那些枯燥抽象的机械电气知识,几年下来,动手操作的机会非常少。"该校4名学生一台机床,一学期只能轮到2个星期的数控实训,除去周末,总共就10天的时间接触数控机床,平均每个人操作数控机床的时间还不到2天。由于在学校学不到应有知识和技能,目前中职学校学生流失率也比较高,有的专业流失率超过了40%。
  影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除了实习实训条件跟不上教学要求外,师资力量薄弱也是其中的一个致命因素。师资水平低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既会理论又会操作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据衢州市的一项统计,该市2006年39所中等职业学校共1455名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其中本科学历987人,"双师型"教师比例在20%左右,与2010年50%的目标有较大差距。
  据对衢州市的调查表明,获得相关专业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的教师只占32%,获得高级职业资格及技师等级证的为19.9%。(见表2)另一个方面是目前教师观念比较落后,教学方法陈旧,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仍然占据职业学校课堂主要地位。由于师资力量跟不上,教学质量自然大打折扣,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也会受到挑战。
  3.新农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有益尝试
  3.1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树立大职业教育观
  3.1.1改革课程教学,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
  近年来,衢州各类职业教育学校加大课程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构建创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双向融合的办学模式,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必要的适当的调整,增设创业教育课程,在原有的相关课程中渗透创业教育,从而在教给学生包括专业职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等创业知识和提升学生包括专业职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综合性能力等创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理想、创业信心和创业世界观等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等创业心理品质。
  3.1.2实施全程职业指导
  为了有效地开展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工作。如衢州中等专业学校成立了"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研究"课题组,由学校领导牵头,各处室负责人实施,实行"领导主管,专人主抓,全员参与"的格局,将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3.1.3实施全面创业教育
  不定期的邀请有关创业企业家及历届优秀创业校友开设创业讲座,介绍他们创业、立业、敬业的事迹,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树立主动创业观;建立实验实训中心和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创业实践环境,加强学生的创业实践;以实验实训中心和创业基地为依托,实行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在实训中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树立市场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3.1.4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通过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力争使学生与家长达成共识,客观实际的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同时,指导学生处理好就业与创业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择失败,勇于投入创业实践,不怕艰苦,不怕挫折,艰苦创业,善于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和专门技能转化为生产力。
  3.2依托"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农民致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W.舒尔茨经过对农业经济长期研究后得出结论:"改变穷人福利的决定性因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性生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只有通过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把农村发展纳入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才能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持续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优势。
  3.2.1把培训班办到农民家门口,送培训、送教上门
  我市地域广阔,特别是一些山区农村离学校较远,农民到学校培训不方便,我们借助乡镇初中、高中的阵地和力量,由乡镇初中、高中展开招生宣传,招收培训学员,学校负责制订培训计划,编制培训教材,组织培训器材,派出培训教师,甚至利用乡镇乡镇初中、高中的教室等教学资源,就近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把培训班办到农民家门口,方便农民,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
  3.2.2把培训班办到企业,实现校企联办,就地转移
  由于本地有些企业生产规模扩大,需要招收一定数量的农民工,学校主动和这些企业联系,签订联合培训协议,共同制定培训计划,由学校派、聘教师到企业对新招农民工进行培训,培训结束,考核考试合格留企业试用实习(实践操作培训),试用合格转为企业正式合同工。这种培训,既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
  3.2.3把培训班直接办在校内,实现高技能培训
  在每年高考结束后,与市内普高联系,进行宣传,招收不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在校内举办各种培训班,充分利用校内的实训设备等教学资源,对他们进行3个月左右的培训,并请劳动部门进行技能考核鉴定,颁发技能等级证书,进行转移安置。
  同样,在中考结束,学校在招收全日制中专学历生的同时,招收那些初中毕业不想升入高中阶段学校学习的初中毕业生,在学校举办农村预备劳动力技能培训班,培训时间一般为一年,其中一个学期主要学习计算机通用技术、职业指导课程和一门专业技能,再到本地相关企业实习一个学期,再把他们转移安置到适宜的企业就业。
  3.2.4抓住时机地开展技能培训班
  衢州保姆在全国有很高的知名度,学校通常抓住这个时机,利用学校的设备,派、聘教师对招收的保姆进行为期半个月至一个月的岗前培训,培训结束即能上岗,这种培训转移后上岗时间虽短,但收效快,一般保姆的月平均收入可达2000元左右,而且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坚持订单培训,先和企业签订用工协议,再按照企业的用工条件和岗位技能标准针对性地开展培训。这种培训模式,针对性强,参训学员转移上岗后适应快、稳定性强。
  4.关于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而加强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4.1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个别政府部门要转变"重城市、轻农村;重普教、轻职教;重升学率、轻素质教育"的思想倾向,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强化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作为办学的基本出发点。要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农村职业教育。
  4.2加大财政投入,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重点扶持一批办学规模大、实力强、水平高、效益好的骨干学校和品牌专业,使之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的示范基地。拓宽职业教育投资渠道,制定有关优惠政策,鼓励支持社会力量、私人和企业办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和投资的多元化。鼓励校企联合办学,推行"定单"培养、"公司+农户"等办学模式,以缓解职校资金不足和实训基地缺乏的问题。
  4.3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服务的,使农民以较强的技术能力进入城市。通过培训实现转移,就可能将人口压力转化成人力资源,将劣势变为优势。但目前尚未转移的劳动力中。有相当比例素质不高,不能适应转移需要。
  加强对这些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有助于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向城市转移,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综合素质,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为农民的可持续增收创造条件。
  4.4完善职业资格标准,强化就业准入制度
  随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人制度的逐步实施,劳动部门和各行业应制定和完善职业资格标准及实施细则,制定各行业(企业)就业岗位的准人标准。对非法雇佣不具备职业资格人员的企业实行严厉制裁,规范劳动力市场,同时应加强对就业准入制度的监督与管理。要把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鉴定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严格执行就业准人制度,保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4.5职业教育要灵活多样
  新时期新农村建设要求为农村服务的职业教育必须具备动态性,根据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确定近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适合农村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全日制、业余、脱产、半脱产等多种学制,建立灵活多样的、富于人性化的职业教育学制管理体系。
  可以利用远程教育,开通面向农村的网络学校,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并通过网络把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准确的市场信息,及时传播给农民,为他们脱贫致富服务。
  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教育是可以大有作为,也应该大有作为的。衢州市中等职业教育为当地新农村建设服务是可行的,它将促进浙江衢州经济的增长,使当地新农村建设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陈拥贤.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4,(22).
  [2]何文明.生源高峰期过后中职教育的应对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4).
  [3]魏家禹.中等职校生流失现象透析及对策[J].职教通讯,2006,(10).
  作者简介:
  蒋慧新:(1978—),浙江省衢州中等专业学校讲师、高级程序员。
  周浩:(1975— ),浙江省衢州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经济师。
网站目录投稿:访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