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浴佛节乞子


  浴佛节这天,心诚的恐怕要算是那些女子。春夏之交,正值活忙,但女子们忙里偷闲去赶庙会。
  "村村纺织胜寻常,赶出工夫去进香。
  约好东邻西舍伴,依家准备洗衣装。"
  "波涌云腾四面围,草草鱼鼓彻秋扉。
  村姑最喜听因果,红日西沉唤不归。(近人金玉音《浴佛会竹枝词》)"
  前一首反映女子们成群结队去庙里进香。所谓"进香",便是参拜寺院或纳香资,目的是祈求神明保佑心中的愿望能够实现。后一首写的是"听因果"。听因果,就是听宣讲佛经。
  因果,是佛教教义体系中的基本理论。在佛家看来,一切事物皆有因果法则支配着。善因生善果,恶因有恶果。所以曹魏康僧镬译《无量寿经)上说:"天地之间,五适分明,恢廓窈冥,浩浩茫茫,善恶报应,祸福相承。"对女子演说佛法的往往是尼姑,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七十四回就写了薛姑子宣讲因果的细节。薛姑子五十多岁,"会讲说《金刚科仪》、各样因果宝卷,成月说不了!专在大人家行走,要便接了去,十朝半月不放出来。"看来很受大家女子的欢迎。这一天,薛姑子等三人来到西门庆家:"不一时,放下炕桌儿,三个姑子来到,盘膝坐在炕上。众人俱各坐了,听他宜卷。月娘洗手住了香。
  这薛姑子展开《黄氏女粉,高声演说道:‘盖闻法初不灭,故归空。道本无生,每因生而不用。由法身以垂八相,由八相以显法身。朗朗惠灯,通开世户;明明佛统,照破昏衢。百年景类刹那间,四大幻身如泡影。每日尘劳碌碌,终朝业试忙忙。
  岂知一性圆明,徒逞六根贪欲。功名盖世,无非大梦一场;富贵惊人,难免无常二字。风火散时元老少,溪山磨尽几英雄。’
  演说了一回,又宣念褐子,又唱几个劝善的佛曲儿,方才黄氏女怎的出身,怎的看经好善,又怎的死去转世为男子,又怎的男女五人一时升天。慢慢宣完,已有二更天气。"
  从这一段描写看,佛教的宣传是很讲技巧的,有唱有讲。
  唱时,以声调取悦于人;讲时,又富有故事性。由于信徒们是在愉悦中聆听讲经,所以"红日西沉唤不归",简直是被迷住了。
  她们如此迷恋于佛,就是为了还愿:或乞子,或求爱。而乞子为已婚无嗣女子的普遍行为,据南朝梁宗漂《荆楚岁时必载:"四月八日,长沙寺阁下,有九子母神。是日,市肆之人无子者,供养薄饼以乞子,往往有验。"
  乞子这种风俗说起来实在令人悲哀!在长期的封建礼教的浸染中,人们形成了"有子万事足"的人生最高理想,而把无子看成是一生绝大的缺憾,所以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中国是一个极讲家族观念的国度,在中国人看来,添子意味着家族势力的增长,所以只要能生儿子,多多益善。乞子,便不仅是个人之事,而且代表着整个家族的利益。而把不能生子的过错全部推给女人,于是压在底层的小女子说理无门,只好暗自祈祷苍天,求得神灵相助。另一方面还有乐观的想法,既然这天是佛诞之日,能否求佛帮忙也生下一个不凡的男孩儿!所以乞子者有苦有乐,真可谓形形色色。
  据(泰州县志)载:"四月八日为浴佛日,妇女有相约, 诣尼庵拜礼,及祈求子息还愿者。"
  尼庵中多供观音菩萨。在女教徒心目中,这位菩萨的地位远在佛祖释迎牟尼之上。观世音在中国大地上已被中国化了,成了汉家的女神。她端庄雍容,慈善安祥,不仅能普渡众生于苦海,还能为人间送子。这后一点尤为中国妇女所看重,所以又称她为"送子观音"。她往往会在妇女生育方面显灵。据清人赵翼《咳余丛考》考证:
  "许泪妻孙氏临产,危苦万状,双祷观世音,忧惚见白笔妇抱一金色木龙与之,遂生男。"
  孙氏一"祷","白堆妇"(观世音的形象)便给她送来一个男孩儿。这正是无子妇女所希望的。所以尼庵中的观世音的左右总是伴随着一对金童玉女。
  "多子多福"、"母以子贵"的心理定势,使广大妇女在一年中多个节日里以各种方式,不断地乞子。除了到尼庵中求子外,还有偷瓜乞子的、摸钉乞子的、摸秋乞子的等等。最有趣是耍孩儿乞子的。在江浙一带,女子婚后一两年不怀孕的,男家朋友便在阴历正月十六日夜里,纸扎一婴儿,用玻璃灯绘"麒麟送子",敲锣打鼓,在鞭炮声中把耍孩儿送到不孕妇的床上。主人要为来者倒搪茶水。来客饮完,将碗倒扣,预示将可生男孩儿。
  这一乞子形式在我国少数民族当中也很风行,如布依族、苗族、侗族等都有。
网站目录投稿:静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