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读写结合教学内容生活化感悟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没有不提高的。"贾志敏老师也提出:阅读是作文的父亲,他强调学语文的过程就是学习说话、学习写话的过程。课文读好了,作文自然也就能写好。这些小学生活化习作教学均借助阅读与生活来解决写作的材料问题,它克服了以往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生活气息,把写作局限在课堂的作文教学弊端。对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这些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从而,得出了我们研究的主题:读写结合教学内容生活化。
  学语文的过程也就是学习说话的过程,学习写话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做出以下尝试:改进作文命题、指导、评价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找到一条突破课堂封闭模式的新道路——打开"读"与"写"间的通道,注重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形成个性化的表达,让学生觉得写作"好玩":结合阅读教学,从课文中寻找学生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话题,有情趣的场景作为触发点,在阅读与作文教学的交叉整合中,给作文教学注入更多的灵气。让鲜活的语言形式、丰富的语言现象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迁移学生的情感。
  材料丰富了,眼界开阔了,他的表达能力自然就提高了。"胸中万卷风雷动,无端直奔笔下来"就是语言习得之后的释放,在这过程中实现读写结合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个性化的目标。
  一、角色错位,给学生自由想象的时空
  现代阅读教学的一个趋势是:把"听、说"的时间降下来,"读"的时间控制住,把"写"挤进课堂教学中来。在笔者的课堂上很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读,是积累,积累语言,酝酿情感。而在写的层面,比较注重写作角度的切入,根据课文内容,变换叙述的角度,走进另一个角色的内心,从他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这样角色错位法,至少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让他们意识到原来作文也可以这样写,我也可以这样写。
  如:教学六上的《跑进家来的小松鼠》时,我启发学生思考:在作者一家人看来,这只小松鼠所做的事是那么荒唐,他是那么可爱;或许,在小松鼠看来,在这每件事上,它的小主人一家也是有趣的。不信,请你拿出笔来,以"松眼"来看看我们人类世界吧。下面的内容摘自学生的小练笔中的一段:
  "哇,这地方可真漂亮!快瞧,那不是鹿哥哥的角吗?怎么跑到这儿来啦?我用力一跳,再用力跳到鹿角上了。我蹲着,总感觉到自己蹲在树枝上。"……
  教学《怀念母亲》一文,当读到"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引导学生想象:这时他会想到与母亲有关的那一幕幕……还可以在交流补充资料《永久的悔》中的一句:"对门的宁大婶曾告诉我:母亲说,如果早知道送出去就回不来,她无论如何也不会把我送走的。"由这一句发散开来,让学生以季羡林母亲的口吻写她在村头盼望儿子的场面,写她对儿子的思念……
  《重披象鞍》:真的不想起来啊。也不知怎的,最近老是睡眠不足。都快长黑眼圈了,我想我可能不行了。
  《站在打洛江边》:我站在江边,仰天长啸。希望战友们的灵魂能听到我的呼唤。
  ……
  文字有温度,有情感,只要我们找到这样的情感连结点,去触摸文本,将此情与彼情沟通起来对文章解读,换位思考,一定会给学生带来写作的激情与表达的欲望。至少,有了课文的铺垫,他们不愁没有内容可写。
  二、以读促写,直面语言表达
  在学习每一篇有意思的课文时,教师要研究哪些语言现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研究哪些课例有利于实现读写结合的最优化,研究从哪些突破口走进思维的隧道,给学生展示一些美的语言范例,善于在课堂教学中、课外活动中发现一些发现有生命力的语言,能够相机抓住一些积极的、能激发学生表达欲望的时机,给学生以启迪。
  镜头一、于永正老师教学《给予树》时,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那些原本普通的文字敲打着读者的心灵;然后,他要求学生以"一个得到布娃娃的小女孩"的名义给课文的主人公"金吉娅"写一封信,并用上"一百,五个,二十,四"这几个数字和"如愿以偿"这个成语。最后的板书如下:
  金吉亚:—————————————————————————————————————————————
  一个得到洋娃娃的小女孩于圣诞节
  镜头二、王崧舟老师带着学生们一起去《枫桥夜泊》,走出张继的"愁眠",倾听"钟声":"听,夜半,寒山寺的钟声来了,透过秋霜,穿过江枫,划着水面来了,这钟声仿佛在对张继说些什么?拿着笔,展开想象,请用"张继啊,张继——"开头写下来。"
  镜头三、孙双金老师在教《老人与海鸥》时,他请同学们想象,天堂中老人心中的鸥群是怎样的?然后学生动笔写老人心中的鸥群。
  ……
  不管是以那种形式呈现,这样的小练笔一方面是深入解读文本的逻辑延续,另一方面还直面语言表达,是读写结合的灵活运用。它带给人们的是真切的体验,是情感的复现。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语言的习得与运用,最后落脚到语言的转化上。
  三、模仿表达——把练笔当成游戏
  教学六下《鲁滨孙漂流记》,其中有这么一句:"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这是鲁滨孙面临困境时自我安慰的一席话,这对现代人来说也有积极的一面。笔者想到让学生也来写写自己的心理分析,这样的练笔对于学生来说很好玩,几乎是游戏性质的。于是,我要求学生们把自己某次遭遇的好处与坏处对照起来看。结果列出来的有"生病了""遭遇抢劫""考试失利""小偷来我家""拥有克隆人"……
  下面这些文字就摘自其中:
  "不幸的是小偷一定来偷一些值钱的东西, 可是我们家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摘自章文亭的《独自在家》
  " ——摘自熊梦涵的《拥有克隆人的利与弊》
  读着这些妙趣横生的文字,你会感觉写作就是一次游戏。在这样的游戏中,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会提高。你想,没有哪一个小孩不热爱游戏,不愿意倾吐自己的心事?从中,写作也变成了一件乐事。
  四、发散思维,引导多角度表达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件事物在不同的人眼里是不同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它硕果累累;在另一个人眼里,秋天也许是愁苦的,秋风扫落叶。针对这种情况,老师要有一种包容意识、开放意识,引导学生多角度表达。鼓励学生从各个侧面来观察生活,表达生活。
  在课内阅读教材后,我们可以借助小练笔从不同的角度来对它进行再次解读:读了《怀念母亲》,以季羡林的口吻写出的是无尽的悔恨——《给在天堂的母亲》、《思》;以母亲的口吻写出的是"望眼欲穿"——《不归的儿》,以宁大婶的口吻写出的同情——《母亲的怀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人为地拔高文章的思想高度,更多考虑的是学生是否能说真话,吐真情。如:针对家长开放日活动,为的学生感觉家长在自己身边听课不自在,这种情绪也在文字中流露出来了。
  片断一:这个星期五真的不同平常,因为有19个家长要到我们班来巡逻,19双眼睛盯着我们。猜猜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激动,兴奋,高兴,不安……告訴你把!全部都有,各人有各人的心事。
  片断二:让家长陪在旁边上课,谁愿意呀?别扭死了。……
  教师指导的个性化,带来的是学生开放的学习方式,收获的会是教师的惊喜和学生的快乐。
  我们的语文课是教孩子们学语言,用语言的课。如何让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变得更为贴近孩子们的现实生活,只有走近他们的心灵,这样的语言才能激活他们的思维,纳入他们的语言系统。
网站目录投稿: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