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对新中国7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财会研究的发展进行回顾梳理,结合经济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探索教育财会研究的变迁。教育财会研究在经历研究贫瘠、初步展开、深入开展以后,目前正处于创新发展阶段。研究发现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变革,相应的教育财会研究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继而文章对我国高等教育财会研究未来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教育财会;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教育体制 【中图分类号】 G647;F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812(2020)10-0111-03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事业能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针对高等教育财会的研究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本文回顾新中国7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财会研究的背景与发展,总结并分析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以及研究成果,为未来高等教育财会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高等教育财会研究的发展 马克思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我国经济体制与高等教育体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经历了曲折的变革(详见图1),教育财会研究也在各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第一阶段:萌芽期——新中国初期的昙花一现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经历了四个阶段:集中统一管理、权力下放分级管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以及管理失控。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阶段,国家教育的宏观领导和地方学校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高等教育事业一时欣欣向荣;但是随后的"文化大革命"却是对教育文化产业的致命打击,教育部权力下放,全国高校处于无政府管理的"瘫痪"状态。 这一时期是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社会经济的运行主要接受政府的行政指令管理,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福利性事业受到政府的集中管理,其经费的唯一来源就是财政拨款,高校失去自主管理权,此期间教育财会的研究也不复存在。 (二)第二阶段:探索期——改革开放初期的拨乱反正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国家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的拨乱反正,高等教育事业逐步恢复与发展。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包括《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关于建议重新颁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决定>的报告》《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等文件,基本确立了高等教育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 在这一时期高校的经费拨付采取"基数加发展"的方式,即以上一年学校运作的经费数额为基数,加上本年适当的发展经费由中央统一拨付,专款专用年终结余全额上交。虽然在当时恢复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教育体制,但高校依然不具有财务自主权,只能发挥分配经费、简单收支的职能,无法根据各高校自身情况优化配置资金及其他资源。此时教育财会相应的研究极度贫瘠。 (三)第三阶段:突破发展期——上世纪90年代的大刀阔斧 1992年我国明确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机制相结合,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也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1993年1月,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改革原有的国家集中计划和政府直接管理的办学体制;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199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委《关于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对已有改革成果表示肯定并进一步提出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开始全面实行学费收取制度,使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跨越到了大众教育,并解决了教育经费紧张的问题。1997年1月1日《高校财务制度》开始正式實施,突破了以往的教育财会管理,从法律上确认高校的独立法人地位。此时教育财会研究开始慢慢兴起。 (四)第四阶段:创新发展期——新世纪的国际化影响 "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新目标,通过大学章程的建立健全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0]48号)都明确了这一新目标。 全球化的影响是显著的,高等学校面临的不再是国内的竞争而是国际的竞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国内外的政府管理实践证明了"全能型"政府并非真正适合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了统筹推进"双一流"大学的建设,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有必要重新定位。高校管理活动的自主性、复杂性也要求必须完善高校的内部治理,尤其在多样化筹资渠道形成以后,高校的财务治理成为高校治理的重要一环。财务治理意味着规范财务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更优化合理地配置财权资源,做出科学的财务决策。 此期间广大学者开始纷纷关注高校的财务治理,希望通过财务治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规范校内经济秩序,从财务视角推进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以及为我国的"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教育财会研究得到高度关注。 回顾高等教育财会研究的发展阶段,可以发现高等教育改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而推进,教育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展开,但是又滞后于经济改革。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但高等教育的独立法人地位到1998年才得以以法律形式确立,说明虽然国家有意向也有政策进行教育体制的变革,但在实践中总体推进效果差强人意,导致滞后于经济体制的变革。所以基于教育体制改革的脉络而发展的高等教育财会研究,也滞后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然在上世纪90年代各项改革大刀阔斧地进行,但教育体制改革成果不显著,高校财务的重要性没有得到体现,直到新世纪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要求下才体现出高校财务治理的迫切性,教育财会研究才得到各方高度关注。 二、教育财会研究的成果 (一)1979—1989年(改革开放初期):学术产出极少 1980—1989年是我国会计研究的初始起步阶段,对于教育事业的财会问题研究少之又少。此阶段相关文献重点强调了高校财务可以应用微机管理系统,利用PC-AT、PC-XT单机实现预算内外资金的财务管理,通过财务处与计算中心的合作研发完整的财务管理系统;还提出了高校财务管理改革的方向是半企业化或特殊的企业化管理。由于该阶段学术产出有限,研究重点的概括存在较大的片面性,只能认为该阶段教育财会的研究尚未展开,仅仅有相关工作者就实务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二)1990—1998(90年代):高等教育财会研究初步展开 从1990年开始针对教育财会的研究逐年增多,发表于高等教育类期刊的论文大多是关于教育改革与财务改革。伴随着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财务工作应强化综合财务计划管理、教育经费包干管理等管理方案,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高校财务制度,使科研成果更多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高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一阶段的学术研究与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直接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教育改革逐步展开,相应的高等教育的财会研究也初步展开,主要表现在为适应环境变化做出调整以求提高效益、探索高校财务制度以使校办产业增强竞争力。 (三)2000—2009年(新世纪):高等教育财会研究深入展开 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开始全面实行学费收取制度,使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跨越到了大眾教育,解决了教育经费紧张的问题。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 "高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正式确立了高校的独立法人地位。如何恰当地将管理会计应用到高校财务中是各学者研究的一方面,自此以后高校财务管理才有了用武之地,故在2000年以后关于教育财会的学术研究产出较多,尤其在2005年之后,几乎呈直线上升趋势。期间,教育财会的研究更为深入,主要围绕高校的预算管理、融资渠道、风险以及预警防范、制度创新、绩效评价等展开。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工作基础,高校办学自主权所包括的财务自主权一定程度上软化了预算约束,可能会造成高校随意贷款,随意占用教育资源的现象,所以预算管理在落实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意识薄弱、编制不科学、执行不力等问题。 由于高校的非营利性,日常运营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拨款,教育经费紧张是多数高校面临的,如何拓宽高校融资渠道是该时期学术研究的另一个重点。加强贷款管理,降低财务风险;利用科研成果转让与提供科技服务增加收入或通过合作办学引进资金等都是针对融资问题所提出的对策。 在这一时期高校的独立法人地位已经确立,其办学环境日益复杂,面临着严峻的人才竞争、设备竞争,绩效评价就成为了该时期研究内容的主要方面。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正是起步于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财务综合实力指标、财务运行绩效指标和财务发展潜力指标,一方面,通过此三项指标对高校的业绩和运行效率进行系统评价,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高校为了提高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需不断进行财务管理观念、制度、模式的创新。观念创新可以树立理财观念、适度负债发展观念;制度创新是对财务管理根本制度、资金管理制度、人员管理制度、部门自身建设制度的创新。 (四)2010—2018年(新时代):高等教育财会研究创新发展 近十年来针对教育财会研究的学术文献是最多的,研究内容的广度与深度较之前30年更进一步。尤其在大数据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学术研究也找到了新的视角与方法,许多前人阐述过的问题被赋予新的解决方案,许多前人探讨过的财务主题被拓宽了范围。比如在整体财务绩效评价基础上的创新是可以对高校专项资金支出进行绩效评价,也可以单独针对预算构建起一个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近十年来对教育财会的研究最大的创新在于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使单纯的会计电算化向管理型的财务信息化转变,加速了会计现代化进程。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互联网 +"战略发展计划,数据的传输、整合、利用方式都发生了巨大转变。就科研经费管理而言,高校应积极实施"互联网+"的科研经费管理,优化科研经费管理流程。 改革开放到今天,高校面临的外部竞争不仅仅是国内还包括国外高校的竞争,这种变化引起了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变革,我国财权配置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高校应"适当集权",实现财权与事权的统一。以上都说明近十年来较多学者的视野不仅局限在国内的教育事业,对财会的研究已趋向于国际化,充分借鉴国外的优势与相关经验再进行本土化创新,是教育财会研究的进步与创新。 三、我国教育财会研究的未来展望 通过对我国教育财会研究的发展回顾,基本明确了教育财会研究随着经济与教育的改革推进而发展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呈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可以解释为与当时的经济形势、教育改革情况相适应,但是作为学术研究缺乏理论性,大部分研究直接从高校财务管理的问题或科研等某一方面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偏向于实务性的研究。因此在未来教育财会的研究可以引入相关理论,不应简单地探索在实践中的应用,也要结合我国国情和文化背景针对研究对象挖掘适当的理论,甚至构建中国特色的教育财会理论,有理论来源作为支撑,学术研究才更具有权威性与学术性。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财会的学术研究存在方法单一的问题,主要以规范性研究为主,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也多以指标体系的构建为主,鲜少有收集国内高校相关财务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的,案例研究、调查研究以及实验研究等方法应用较少。因此在未来应丰富教育财会的研究方法,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优势与财务信息公开制度的特点更全面地分析高校的财务,以数据样本为主体探究相关研究主题。也可以多采用案例研究、调查研究的方法针对性总结各个高校的财务制度,分析不同高校财务治理的成败及其原因,为其他高校的财务管理提供借鉴。 【主要参考文献】 [1] 孙铮,贺建刚.中国会计研究发展:基于改革开放三十年视角[J].会计研究,2008,(7):7-15. [2] 张永才.高校财务工作如何适应教育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5,(1):65-67. [3] 高雅斌.强化高校财务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投资效益[J]. 财务与会计,1993,(1):44-45. [4] 魏建国.政府预算公开背景下的高校财务公开[J].中国高教研究,2017,(10):13-19. [5] 熊娜.新西兰与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比较——以怀卡托理工学院和云南某医科大学为例[J].会计之友,2016,(13):73-77. [6] 高勇.美国高校财务管理若干问题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0):43-45. [7] 刘春丽."互联网+"时代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6,(22):78-79. 【作者简介】 王慧敏,女,南京工业大学计划财务部;研究方向:高等院校科技创新。 许敏,男,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南京工业大学计划财务部部长,南京工业大学会计系教授;研究方向: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及管理、技术创新及评价。 钱一奇,女,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财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