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冰清 王丹 曾天宇 【摘 要】本文通过对餐条生物学特性的基本研究方法,对濑溪河餐条的形态学性状、年龄、生长状况、繁殖情况、食物组成和摄食强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成果将有利于餐条资源的保护利用和自然生长繁殖的研究。 【关键词】餐条;生物学特性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準备 濑溪河中淡水鱼类资源丰富,通过对濑溪河荣昌境内流域进行捕捞并取样获得10条餐条作为此次研究的材料对象。实验仪器有镊子、手术剪、显微镜、放大镜、两脚规、直尺、天平、载片、滴管、小玻瓶、培养皿、吸水纸、解剖盘、解剖针、生物学资料登记表等。 2、研究方法 首先对10条样本餐条进行鱼名、编号、渔获日期、地点、渔具、测定人、测定日期等的编码与登记,再进行测量,测定的内容包括全长、体长 、体高、体宽、头长、尾柄长等可量性状指标;背鳍鳍式、鳞式、鳃耙数等可数性状指标;以及性别、体重等。以鳞片作为鉴定材料鉴定餐条的年龄。通过性成熟系数=性腺重/去内脏体重*%可测定餐条的性腺发育程度。繁殖力的测定则是根据绝对怀卵量等于样品卵粒数比样品重再和卵巢重相乘,相对怀卵量等于绝对怀卵量比去内脏体重,从而得出餐条的相应数据。采用肉眼区分解剖的餐条消化道内食物充塞程度的方法来鉴定食物的充塞度,分为0、1、2、3、4、5级表示,同样用肉眼鉴定肠胃中的食物种类,食物饱满指数(充塞指数)通过消化道内食物重(Wf)和鱼体去内脏重(Wb)的比值得出。 二、结果 1.形态学性状 餐条体延长,侧扁,背部几乎成直线形,腹部微凸,从胸鳍基部至肛门有明显的腹棱。头尖,呈三角形,眼位于头的前部,口端位,口裂向上倾斜。侧线在胸鳍上方向下弯成一个角度,直至臀部基部又向上弯成一个角度。餐条背部呈淡青灰色,体侧及腹部呈银白色,尾鳍边缘呈青灰色。经测量餐条全长范围为10.1~12.5cm,平均11.17cm,体重范围为7.35-14.419,平均为9.526g。被研究餐条的可数性状背鳍鳍式、鳞式以及鳃耙数具体见表格数据。(见下表) 2.年龄与生长状况 从研究结果可知,餐条年龄与体长呈正相关关系,体长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实际上,餐条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应的值不同,体长变化幅度较大,低龄鱼偏小,高龄鱼偏大。另外,餐条的身体结构、生理结构、食性、生长速率等因素都会对其年龄与体长,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3.繁殖 通过对10条样本餐条性成熟系数和相对怀卵量的测定,结果如表格数据。 4.食性分析 餐条头尖,略呈三角形,口端位,口裂向上倾斜,多食为藻类、高等植物碎屑、甲壳动物及昆虫等,故餐条为杂食性鱼类,具体结果见表格数据。 三、讨论 1、形态学性状分析 通过对餐条外形进行观察与测量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初步得出餐条的基本形态特征一致。 2、年龄结构与生长状况分析 餐条群体由1-2龄组成,以1龄鱼为主,占70%左右,本次捕捞出的样本呈低龄化。对年龄与体长、体长与体重进行相关关系分析可以得出餐条的年龄与体长可能呈正相关,2龄餐条的体长一般长于1龄餐条。体长与体重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说明餐条的体重一般随体长的增加而增加。 3、繁殖情况分析 经过观察解剖分析发现,餐条的雄性多于雌性,且性腺发育多处在二期和三期。性成熟系数越高说明性腺发育越好,由计算结果可以知道编号为3的餐条性腺发育较其它餐条高,总体来看这些餐条性腺发育程度普遍不高。对繁殖力进行估计的结果可以反映出编号为6的餐条相对怀卵量最高,即繁殖力最强,其次是7号餐条,5号餐条相比之下较弱之。 4、食性分析 对餐条摄食器官等的观察,可以初步判断其为杂食性鱼类,解剖后对肠中食物进行观察,发现餐条的主要摄食饵料生物类群为藻类、高等植物碎屑、甲壳类、水生昆虫、小型虾类,可进一步确定餐条为杂食性鱼类。10条餐条的充塞度等级普遍较低,食物饱满指数有一定的差距,且普遍都不太高。 【参考文献】 [1]殷名黎.鱼类生态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2]马琳.鱼类学实验.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0. [3]赵子明.池塘养鱼.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