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的下一站隐私


  我们处在一个智能变革的时代,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赋能各行各业。大数据就像新能源,AI算法就像发动机,装载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就像搭上了一班通往未来的快速列车,把竞争对手远远地甩在后面。
  隐私泄露无处不在
  然而,这样的快速发展不是没有代价的。我们每个人的手机号、电子邮箱、家庭地址和公司地址经纬度坐标、手机识别码、消费记录、APP使用记录、上网浏览记录、搜索引擎结果的点击习惯、刷脸记录、指纹、心跳等这些信息都是我们不愿意轻易给出的隐私数据,但在AI时代,这很可能已经成为某个公司用来训练AI算法的数据集中的一条。
  正是众多不起眼的一条条个人隐私数据,构成了足够多的训练集,让AI从中学习到认知能力,让从未跟我们谋面的AI算法认识、了解我们,知道我们的喜好和动机,甚至还认识我们的家人、朋友。我们的隐私便是实现这些智能的代价。
  当然,这个代价并不一定是你愿意拱手付出的。
  那如何保护隐私?我不用行吗?
  你以为关闭手机GPS就无法定位你的位置?你的手机还有陀螺仪、内置罗盘、气压计等装置,还是可以用来定位你的位置。只要使用手机,就不存在绝对的隐私保护。
  对于很多手机应用来说,要么不用,用了就很难避免泄露隐私,比如很多APP必须用手机号注册,或者需要手机验证才能继续使用,还有的需要刷脸验证等等。
  监管的努力
  那么,个人想保护隐私能做什么?什么也做不了。
  隐私保护靠个人防护真的很难实现,需要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来限制。
  2018年5月25日,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正式生效,这是在欧盟范围内的一个数据保护监管框架,这是目前最完善、最严格的隐私保护规定。例如,因谷歌在向用户定向发送广告时缺乏透明度、信息不足,且未获得用户有效许可,GDPR对其开出5000万欧元的罚单。
  对于企业,GDPR要求在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之前,必须以"简洁、透明且易懂的形式,清晰和平白的语言"向用户说明将收集用户的哪些信息、收集到的信息将如何进行存储、存储的信息将会被如何使用,并告知企业的联系方式。
  目前GDPR在真实地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最直观的影响就是当你浏览网页的时候,你会发现经常遇到网站弹出类似是否接受查看个人信息的提示,这是网站基于信息透明性的规定,向你征询信息收集的许可。
  欧盟的GDPR具有全球影响力,它让用户对自己的个人数据有绝对的掌控权,让全球在发展新技术的同时必须开始关注隐私问题,世界各国已经纷纷出台自己的数据保护法规。
  关于隐私保护,一切才刚刚开始。
  欧盟还启动了称为"打造欧洲数字未来"的新战略,打算通过制定一系列针对AI、隐私和安全的法规,成为AI发展的全球领导者。该战略的启动也被看成是在应对美国和中国的AI崛起。
  可以预见,关于AI的隐私安全与监管将逐渐成为重点话题。保护隐私已经成为AI发展不可绕过的槛,是AI技术的难题,也是AI良性发展的契机。
  可以说,保护隐私的各种法规的出台,必然是未来不可避免的趋势,这势必让企业的数据收集、使用及流通的合规成本大幅增加,也容易让企业内部或者企业间形成数据孤岛问题,制约企业获取数据价值。因此,保护隐私的AI技术的落地使用成为AI领域最亟待实现的目标。
  金融领域巨头们的布局
  为了在保护隐私的AI领域取得进展,Google、Facebook等科技巨头已经加紧了隐私保护计划,以加速隐私保护技术的研究。
  其实,国内的AI巨头们也很早就开启了保护隐私的技术布局,特别是金融领域。金融领域由于监管严格,数据的隐私性要求极高,因此,金融机构一方面在保护隐私数据方面面临技术难题,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数据的孤立性,"数据孤岛"问题导致金融机构无法发挥出数据的真正价值。
  国内多家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科技公司已经尝试在获客、授信、风险控制等方面,利用联邦学习解决数据隐私的合规问题和数据分享的数據孤岛问题,最大化地发挥金融数据价值。
  目前国内关于保护隐私的监管还不够成熟,个人和企业对于隐私保护的意识还不强。随着全球环境中对保护隐私的关注逐渐加强,以及保护隐私的AI技术的发展,国内AI技术终究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科技的发展是为人服务的,我们也当然希望AI的黑盒,不会是潘多拉之盒。
  李加庆
  曾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研发工程师。先任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助力,专注研究人工智能等领域。
网站目录投稿:恨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