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生健康素养研究是近年我国健康素養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即将成为祖国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主力军,因此其健康问题是极其重要的问题。大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会直接关系到其健康状况。大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提高。本文就大学生健康素养通识课程教学展开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素养;影响因素 将健康素养作为大学生通识课程来开设,向大学生普及健康知识及技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落实国家关于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政策,对提升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也是大学生健康教育研究的创新性改革,为强化大学生通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力推进学校开展全面健康教育 学校教育是大学生健康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学校健康教育具有连贯性和针对性,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学校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对大学生生存质量的提升也非常关键。针对上述调查结果,相关部门需要积极做好大学生健康教育促进工作,完善健康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教化功能,普及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优化课程建设,加强体育课程和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掌握健康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行为。 二、加大健康知识在校园中的传播力度 高校校园内社团众多,可倡导大学生建立以健康为主题的社团,配合世界卫生日主题,开展丰富的主题活动,进行专题宣传。同时,还可开展大型健康知识竞赛、心肺复苏操作竞赛等,以引起广泛关注。此外,应充分运用校园广播、网络媒体、宣传橱窗等传播健康知识,以增强大学生的健康意识。 三、丰富健康素养教学活动 针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健康问题,精选教学内容,选择学生愿意接受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开展大学生健康素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学校是健康教育发挥最大社会传播效益的场所,加强健康教育教学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开发健康教育网络课程、慕课、微课等,为全体学生提供便捷的健康教育学习平台。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开发学生健康教育科普读物、教学图文资料、多媒体课件等,丰富健康教育教学资源,保障健康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积极拓展健康教育载体,多渠道开展健康教育,充分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军训等时机,开展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预防、安全应急与急救等专题健康教育活动。利用学校广播、宣传栏、学生社团活动、校园网络、微博、微信等多种媒体,集中开展各类主题宣传日教育活动。 四、探讨促进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干预方式 加强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立健康选修课,加强校园健康基础设施,定期对在校学生进行健康素养水平监测等。建设"健康教育数据库",除了医疗知识外,将生理、化学、物理、心理、体育等各科知识融入健康教育当中。创建"健康食堂"、"健康示范学院"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健康素养的提升。创建"健康教育实验室",在实验室中通过各种模型、图片等方式揭示健康的秘密,将健康知识更加直观地表达。 五、定期进行大学生健康状况检测 动态监测是大学生健康状况变化的重要监测方式,通过动态监测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大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具体措施有:首先,政府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规定,定期对大学生的睡眠状况、运动情况、体质状况等进行检测;其次,注重个体差异,针对动态监测中发现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的大学生进行重点干预,做到有的放矢;最后,纵向比较分析每次的监测数据,全面、系统地了解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为大学生健康素养的提高和体质的改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六、建议"大学生健康素养"成为必修课 关于本课程的建设意见调查中,多数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效果给予充分肯定,并建议大学生健康素养应是每个大学生必备的知识,应开设为必修课,增加学时,多增加实践内容,包括急救实地演练、人工呼吸、心脏复苏等。课堂应多播放相关视频,开展互动模拟实践教学,加入一些真实的事件案例的图片视频,通过实践操作切实把所学内容和生活联系起来,确保教学实践效果。为此,高校应按照国家和教育部相关要求,设置健康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安排必要的课时,确定相应学分,明确教学计划和任务。 七、建立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促进体系 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各级政府及卫生部门的引导下,以高校及其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核心、高校大学生为主体人群,建立一个完善的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促进体系。各级政府及卫生部门应将健康促进作为日常工作必不可少的部分,指导高校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大学生健康促进工作,同时还应建成切实有效且可行的监管系统,并将健康促进工作纳入工作考核指标体系。 八、不断完善政策法规,注重家庭干预 政策法规是促进大学生健康状况的风向标。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完善大学生健康促进机制,加强健康促进立法工作,建立大学生健康素养和体质健康下降问责机制;家长应加强监督和引导,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终身体育意识,各方联动,共同促进大学生健康素养的提高和体质的改善。 九、结语 高校应将大学生健康素养通识课程逐步建设为开放性、自主性、实效性的实践课堂,针对大学生健康问题、需求及愿望,有效结合课堂、课外教学实践过程,加强对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大学生获得有效、可靠的健康知识及技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促进健康素养水平,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欣,王克安.健康素养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2015(8):590. [2]孙琦,陈俊国.健康素养的内涵及影响因素分析[J].西北医学育,2018(2):316. [3]孔燕,沈菲飞.健康素养内涵探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6(3):17. [4]任绍娟,葛龙广,米光明.大学生健康素养及影响因素研究现状[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7(1):80. [5]赵跃媛、张耀匀,白雪,等.中国在校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Meta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6,(4):34-38. [6]郑雪凤,刘燕.青海省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现况调查分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5,(1):1-3. 作者简介:汤金虎,湖南工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大学生健康素养通识课程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