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教育评论要善质疑讲辩证


  一年来,我在蒲公英评论网撰写了百余篇教育评论,大都入选锐评栏目,还有不少作品获奖,这让我备受鼓舞。反观这百余篇评论,细品之下,有的仍显稚嫩,思维不够严谨,文笔不够老练,但要说比较满意的,也有。
  比如,《信息超载时代,注意力才是稀缺资源》这篇读书评论,是针对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戴维·温伯格《知识的边界》一书有感而发的,后被《中国教育报》刊用。这篇心得体会表达了对《知识的边界》中某些观点的不同看法。
  温伯格从技术层面论证了"以网络过滤技术化解网络信息超载"这一话题,笔者则从"注意力"层面强调了信息超载时代个体注意力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比单纯强调网络过滤技术更重要的是读者的注意力集中问题。确立了这一主题后,笔者又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硬通货不再是美元,而是关注"这一观点作为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论述。并结合自己上网过程中的一些切身感受阐发了"在色彩纷呈、无边无际的信息之海中,学习者尤其是青少年有可能会沉迷其中……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到头来却一无所获"这一观点。
  以这篇为例,总结一下经验的话,就是不迷信、不盲从,学会质疑和批判。质疑和批判不是简单地说"不",而是要言之有据,最好是采用与要质疑的观点相反的另一位知名专家的话来作为自己的论据。不能想当然,那样可能会削弱论证的说服力。对于知名专家的观点,要想表达异见,更是要慎之又慎。
  当然,对于心有共鸣的旧见,如能结合时代精神阐发出新意,也要不吝表达。质疑和批判不仅意味着要敢于挑战权威,还意味着经过质疑和批判之后的肯定。如《一方水土一方人,包容互鉴共发展》,就是在拜读了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后表达适度同感的一篇书评。
  对于这一篇,如果说亮点,自我感觉就是将对该书的主题感受融入了习总书记在2017年1月18日瑞士日内瓦"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上的主旨演讲《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时代感。我在该文结尾指出:蕴含其中的"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的发展倡议,正是摆脱和超越"枪炮、病菌与钢铁"所带来的异常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命运之路。
  再比如,《争相冠名实验学校为哪般》这篇教育时评,后来被《中国教师报》选用。这篇评论,对于当下许多中学纷纷冠名"实验学校""外国语学校"或"大学附中"的做法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对于这样有争议却普遍发生的教育现象,一定要深入分析。别急着否定,也别急着肯定。一种存在争议的现象普遍发生,且具有一定的民意基础,说明了什么?在我看来,说明了这种现象更可能是一种发展中的问题,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值得反思改进之处。学无止境,发展也无止境。对于发展中的矛盾问题,必须要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去观察和解释。不轻易说"是",也不轻易说"不",这是一种应有的审慎态度。
  这给我的启示是,对于既有肯定声音又有否定声音的教育现象,一定也有其对立统一的两面性,既有存在的客观原因乃至一定的合理性,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需要深入探究寻找答案。对于这样的现象,不妨先肯定,再分析其中的问题或误区,最后提出解决的建议。
  反思自己近年来在蒲公英评论网上发表的作品,基本上是秉持着这样的态度来构思撰写的。当然,贯穿其中的坚持必不可少,贵有恒。繁忙的工作有时令人喘不过气来,但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写作者在工作间隙或工作之余,要充分利用好时间的边角料,迅速调整好心境,进入"禅定"状态,排除干扰,在短时间内完成自己的思想释放。
网站目录投稿:惜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