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清明祭扫


  清明节又叫"扫墓节",是中国人慎终追远、缅怀先人、敦亲睦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每当清明时节,人们总要焚香祭祖,扫墓踏青,祭奠的形式也许各不相同,但向先人表达的尊敬与怀念、对逝去生命的尊重与哀思是一样的。
  扫墓俗称"上坟",又称"墓祭"、"祭扫"、"培墓"(闽南人)或"挂纸"(客家人),是传统的纪念祖先、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这一习俗相沿已久。古代"墓而不坟",只打墓坑,不筑坟丘,因而祭扫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
  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当时,扫墓仪式非常郑重,摆放供品、整修坟头、焚香火、烧冥纸,甚至在墓上栽种松柏,表达追思悼念之情。身处异乡的人们,也需望乡遥拜。汉代以后儒家学说的流行、宗族生活的扩大,人们的亲族意识和返本追宗的观念更是日益发达和强固,对于祖先魂魄托寄的坟墓愈加重视,上墓祭扫之风更盛。
  清明祭扫的习俗兴起于唐代。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年颁布了敕令:"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上墓",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前的寒食节,正式将祭扫定为"常礼"。
  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宋时期,寒食节或清明节有全国性的休假,因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朝廷又颁布几个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由?天增加到7天,给予充分的时间祭祖扫墓。
  清明时节,惊蛰、春分已过,冰消雪化,民间多修补房舍,以防夏季漏雨。由活人联想到死人,人们担心自己祖先的坟莹经过风吹雨淋,会不会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要到坟上看一看,拜祭一下。清除坟头杂草,用新土将坟堆加高加固,称为"整修阴宅";准备一些祭品,烧些纸钱,举行祭扫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按照旧的习俗,人们要给坟墓铲除杂草,为坟墓培上新土,打扫整个墓地。之后,将携带的酒食果品供祭在亲人墓前,燃香奠酒,烧些纸钱,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至于祭扫的日期,各地风俗不同,有的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后10天,有的是在清明前后逢"单"日举行,有些地方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各地的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习俗不尽相同。
  山西旧有"清明细雨催人哀,漠漠墦头野花开,手端祭品肩扛锹,都为先坟上土来"的民谣,清明节上坟人的心情与扫墓的特点可见一斑。山西南部多数地方受传统寒食节禁火习俗的影响,扫墓时不燃香、不化纸,而是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而且,不论贵贱贫富,上坟时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后代都在怀念祖先。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上坟多是男子的事情,妇女一般不到坟茔。大同、平遥等地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妇女们要在大门外放声大哭。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晋南地区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辟邪。
  河北的上坟讲究"早清明,晚十一(农历鬼节)"。扫墓在清明前一周就开始了,很少有人在清明当天去扫墓。冀南地区则选择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扫墓。
  福建闽南的扫墓日期一般有两种:泉州习俗是在清明节前后几天,漳州则有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附近扫墓,客家人则通常在春节之后。扫墓的具体方式与北方地区也有所不同,清理完杂草,整理好坟墓环境后,先祭拜土地神,再祭拜祖先。祭拜完后,在坟墓上用小石头压上"墓纸",表示已经将坟墓修缮完毕。据传,此习俗与刘邦有关。
  清明对于香港人来说也是重要的节日,为避免人多拥挤,港人习惯提早数星期拜山。到祖先坟前要焚烧香烛、冥镪,祭物多为水果、鲜花、烧猪或白切鸡。
  台湾过去有"清明不回厝无祖"的说法,足见民众对这个节日的重视程度。台湾的清明节是从前一年冬至开始算起的第10?天,也就是原本寒食节的日子。台湾的漳州籍人扫墓则是在农历三月初三。台湾客家人祭祖扫墓的时间是从元宵节过后便开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为止。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大体可分为两种:一般性祭扫和修整祖墓。前者的仪式以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只供一些米糕、稞类和糕饼即可;后者的祭礼相当隆重,一般包括各种祭礼、蔬菜及稞类、糕饼等。扫墓时要在墓碑及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这是献给祖先的钱。全家人还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寓意生生不息。同时,也要祭拜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及祖先安灵的土地公。
  在这一年内家中如果有喜事,就需要在扫墓时整修坟墓,还得准备一个小红灯(油灯)点在墓前,回家时再带回,据说可招来更多的喜气和吉祥。
  新加坡华人的扫墓仪式多半为闽南仪式。清明时节,亲戚朋友举家出行去扫墓。先祭祀土地神,然后在亲人墓前摆上酒食、果品和鲜花,燃起香烛,压上墓纸,再将纸钱焚化,磕头行礼,最后当场将酒食、肉、果吃完回家。一般会准备五牲祭拜祖先,当中少不了蛤、螃蟹、鸡、鸭等。祭拜完毕便当场剥蛤吃,然后把蛤壳丢在坟前,表示子孙已来扫过墓。
  清明祭祖扫墓除"山头祭"外,后世还有祠堂祭,称为"庙祭"。庙祭是宗族的共同聚会,有的地方称其为"清明会"或"吃清明"。每到清明节这一天,凡是同姓、同源、同族的人都集中到一起(祠堂或坟山上)追念祭祀祖先,由族长组织族人的宗祠活动。在祭祖仪式结束后,族长会主持共商族内大事,申诫族法家规,最后会聚饮食,以同食共饮的形式分享祖宗福分、团聚宗族。
  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因而,清明扫墓和祭祀,除了自己的祖先或亲人,还包括民族共同的祖先和圣贤先烈。人们通过清明节,逐渐把血缘亲情拓展开,延伸到对乡里先贤、本地英杰、民族英雄和杰出历史人物的缅怀与尊敬,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感人故事,推崇他们的美好情操和精神品格,从而孕育出我们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凝结出我们的民族精神和道德追求。
网站目录投稿:觅雁